摘 要:南斯拉夫实践派脱离实践的认识论范畴而把实践视为人本主义和本体论的范畴,从而使实践哲学上升为一种社会批判哲学,它使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人道主义化。分析实践派关于实践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观点和实践派主张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点,揭示其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背离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倾向,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理论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实践派;实践哲学;人道主义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2-0063-02
南斯拉夫实践派是20世纪50—60年代在南斯拉夫兴起的重要哲学流派,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一支。这一批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试图从“马克思的思想”出发,重建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彼得洛维奇、马尔科维奇、弗兰尼茨基、坎格尔加和斯托扬若维奇等是这一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这些理论家们继承了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特别是以卢卡奇等为代表的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在批判斯大林主义的社会主义模式和南斯拉夫社会发展模式中成长为理论界和学术界重要的一派力量。“实践派中没有绝对的理论权威,他们由于共同的理论取向和实践态度联结在一起,而不是由于某种理论学说”。贯穿南斯拉夫“实践派”实践哲学的一条基本主线是关于人和社会主义的讨论,以及对于“实践”概念的不同解说。
一、实践派理论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斯拉夫的社会发展模式是仿效苏联模式展开的,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也像苏联一样,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控制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社会体制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和全部的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体化,很明显,这种体制的要害在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忽略了人的价值,在这种体制之下人得不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康德认为,人具有最高价值,是最终目的,包括社会在内的其他一切相对于人来说统统是手段。如果某种制度不利于社会飞速发展,不利于人全面协调的自由发展,就应当抛弃这种制度。绝不允许以实现某种社会制度为目的,而把人当作历史的燃料一代一代毫不珍惜地燃烧掉。
此外,南斯拉夫在脱离了“社会主义大家庭”以后,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提出了建立工人自治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构想,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实验。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南斯拉夫思想界就应当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经验等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在深入发展的过程中转化成这样一些问题,即应当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等等。这样,当时南斯拉夫的一部分哲学家在批判“斯大林主义”的过程中,把他们过去曾经赞同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当作教条主义加以抛弃,同时对西方哲学和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试图从中汲取灵感和找到出路。这部分从统一的南斯拉夫哲学理论界分化出来的哲学家自称为“人本主义的人道主义学派”,我们更多地把他们称为“实践派”,因为他们创办了宣传其主张的举世闻名的《实践》杂志,并对“实践”有不同的解释。南斯拉夫实践派对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实践的批判和反思就这样展开。
二、实践派关于实践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观点
众所周知,实践范畴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做了本质的规定性,即认为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基础并且是检验认识或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所以实践是连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纽带。实践范畴同样是实践派的哲学家们非常重视的一个范畴,他们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这种把实践当成连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纽带,把实践当成是外在的东西嵌入主体与客体之间,这降低了实践范畴的地位。
实践派主张实践是人本学的范畴,是本体论的范畴。表现在:首先,实践派的哲学家们普遍认为,实践是人的一种本质的规定性,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从这里揭示出的是实践的人本学的内涵。这样,人就摆脱了像动物一样地依赖于自然环境的状态,可以依照实践活动的内在尺度和人的没有异化的本质需要进行生产,并且还可以学会很好地将任何一种尺度运用于客观对象。
其次,实践是人的各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统一体。这就是说,人的本质特征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形式可以从实践的维度出发解释。一方面,实践作为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包括物质的、意识的和精神的等各种活动形式;另一方面,实践也是人的意志、情感、理性、本能等的统一体。所以,创造性、目的性、自由等构成了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实践活动每时每刻都在消除给定性,指向未来。这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作为实践的存在,开放性、超越性是人的本质的规定性。
最后,“实践派”哲学家们认为,世界统一于实践。他们的观点是,不能简单地把实践作为认识世界的一个环节引入认识论,应该将实践定义为实践活动的一个内在的环节,这样,主客体就不是已经给定的,而是在实践中生成的。
三、实践派关于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的观点
实践派是深入到社会的文化层面和价值层面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他们对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的体制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探索,都体现出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解上的人道主义维度。
首先,实践派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治革命,不能只是一种政权替代另一个政权,还包括人、社会、文化等的全面变革。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人,不能还是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样,处于一种异化的状态之中。他们所说的异化,指的是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本质属性进行活动,还是处在一种剥削制度当中,只不过是从资本主义的剥削之下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剥削之下,并且认为这种异化状态是社会主义必须批判和改革的。考拉奇认为政治革命的根本目的只是建立新政权。而如果社会主义革命只是停留在政治革命的层次上,社会主义就只是停留在言论上而没有真正实现,这样国家将成为只追求经济发展的机器,这种现象的典型表现就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官僚制的出现。 其次,实践派认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他们认为,马克思毕生追求的是对人类存在方式的根本改变,这种改变是人类的历史上所没有过的,与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构成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彼得洛维奇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既是“人变革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和他本身的活动”,还是“新人与新社会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创造性活动。”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真正目的在于创造一种新型的、创造性的、自由的存在方式。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南斯拉夫“实践派”实践哲学及当代启示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