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丽,吴景芝
(兰州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 要:财经类本科毕业生近些年来增长幅度大,就业压力大.解决财经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及个人的协同努力.就业力是解决就业难的关键.学校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力,通过多种模式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职业认知能力、求职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就业力;财经类;本科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261-03
就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主要就业群体之一,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现."十二五"期间我国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财经类本科毕业生人数比重大,就业压力更大,提升就业力是解决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1 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财经类专业是指经济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常见的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税等,是近几年来人才市场上的热门行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对财经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财经类大学毕业生一直是社会上最抢手的人才之一,需求最热时有的专业需求比例高达40:l.[1]然而,近年来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供求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这两年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行情看,财经类人才需求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一些毕业生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1.1 供需矛盾加剧
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保持在7%-8%左右,这个增长速度每年大约创造700-800万个就业岗位,而我国每年就业都开出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就业、失业再就业、大学生就业“三峰叠加”状态,就业岗位缺口较大.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上,由于扩招等原因,财经类专业成为不少管理者心目中“投入少,上得快”的专业,无论高校的层次、类别,几乎都设置了财经类专业.从1991年到1995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增长不到26%,而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增幅则高达101.7%.据一项不完全统计,全国平均10名高校毕业生中,就有一名学财会专业.[1]麦可思对2009届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进行调查,财经类为87.6%,综合类为88.6%,低于1个百分点.[2]这些数据表明近些年来财经类专业本科生人数增幅快,导致供大于求.
1.2 结构性失业
财经类专业不像理工类那样具有“垄断性”,专业知识与实务有所脱节,而且目前毕业生大多存在知识结构不完善,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由于财经类专业在实际操作方面要求较高,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对经验的要求超出了对专业的要求.这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2006年7月16日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普遍认为,缺乏工作经验,现有的素质结构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不相符,造成结构性失业.
2 提升就业力是解决就业难的关键
从表面上看,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但据调查,目前,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左右,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一般都在11-14年之间.2000年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8%,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其中大学本科的比例仅为2%,而1998年OECD国家平均水平分别为49%、26%和16%.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远远低于加拿大(50%)、日本(47%)、韩国(40%)、美国(39%)的水平,同时也低于印度(8%)、巴西(7%)、印度尼西亚(6%)的水平.我国的高等教育并不普及,大学毕业生还有较大的需求空间,从经济增长来看,同样是发展中国家,印度、巴西大专以上比例比我国要高.[3]高等教育大众化并非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唯一原因,要想有效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关键是提升就业力.
就业能力是指学生在毕业时具有获得工作职位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学生获得就业.获得就业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而拥有就业能力才能使毕业生获得持久的就业和职业生涯保障.[4]高等学校作为办学主体,是培养人才的具体实施单位,人才的质量、就业力的高低与学校有着直接联系.毕业生就业状况是社会检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学校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上具有重要地位,学校应将提升学生就业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在政策导向上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具体化,发挥好应有的作用.高等学校要从专业设置、教学实践、师资水平等多方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源头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3 依托各种载体提升学生就业力
就业力是个宽泛并且综合性的概念,其主要内容包含基本职业能力、职业认知能力、求职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6]财经类院校作为培养财经类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多年办学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比较优势和培养特色.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发挥好特色优势,努力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也应具有较强的就业力.
3.1 培养基本职业能力
基本就业能力是就业能力的基础,是求职的基本条件.基本职业能力是在求职之前,学生通过教育和实践应当掌握的一些职业能力,主要包括通用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两部分内容.
一是培养学生的通用职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指的是学生求职前应具备的一类通用能力,包括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自我推销能力、信息搜集能力、抗挫折能力等,也包括从事社会工作所需要的敬业精神、合作能力、意志品质和健康心理等.[6]大学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但在强调“专”的同时,也要注重“通才”的培养,即学生的全面发展.永恒主义者赫钦斯认为,专业化的大学教育必须建立在通才教育的基础上,通才教育可以为各种专业教育提供学术基础.学生在大学期间既要有一技之长,也要注重全面能力和德行的培养.从就业形势看,一些就业岗位对于专业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有些岗位通过入职培训来解决岗位上的专业需求,所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通用职业能力可以使劳动者受益终身,是劳动者就业力的基础.学校要更新观念,做好宣传辅导,使学生认识到通用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在评价方面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从知识、能力、素质多方面、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考核,避免学生高分低能.课外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重理论、刻板的不足.课外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如团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通用职业能力.大学一年级学生刚入校,对各种事务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充满兴趣和激情,学生愿意参与学校各类课外活动,所以,学校组织的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落于俗套,单纯为活动而活动,这样学生就会对参与活动丧失兴趣,更谈不上能力的提升.在课外活动中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并且从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角度去考量,活动设计能够启智、尚德、养心,使学生能够真正能从课外活动中受益.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提升财经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力研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