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所追求的绝对自由是他人生观的价值目标的具体体现,他所谓的绝对自由,充分的展现在《逍遥游》里。“大鹏徙于南冥,扶摇而上九万里”,庄子认为,人生中只要有所凭借就不能做到无所依赖,只有放下内心物欲的有待去追求精神无待,那才是真正的逍遥。客观现实条件限制和自然的必然性束缚,都严重影响着人自。身的发展,是人们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思想的局限性也束缚了身心的自由。人要以一种心灵无待的心态去积极面对生活,只有身心完全自由了,那么他内心的世界也就完全自由了。
庄子在《逍遥游》中明确指出了“逍遥游”的理想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做到内外如一,真正达到无我的境界,才能够不为外物所限,也不为内心所困,故而便可以做一个随时扶摇而上的大鹏,随心所欲逍遥游于自然之中。
4庄子人生观的现实意义
探寻庄子的人生观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可以引导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看清自己的心灵,发现自己的本性,以淡泊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惑。
4.1要有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
在现代社会,人们依靠自身的勤劳和智慧去获取功名利禄,这是人之常情,也是社会进步好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关键在于人们不能纯粹的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以及身外之物而丧失了人心的本性。“得之则喜、失之则忧”,既要淡泊名利,正所谓“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当人们认识到了名与利都只是身外之物,而并不是人生的决定条件时,自然就会主动远离那些身外之物,转而更加去注重精神上的追求,不断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做到既善于物质享受,又善于精神享受。一个人如果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就会迷失方向,只有精神享受才能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愉快和幸福感,因此,人生在世,贵在精神。
4.2要有胸怀宽阔的心境
在如逆水行舟的现代社会,人们追求名利的脚步越来越急促,急功近利是社会群体普遍存在的心态,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权利与利益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困顿于物欲的牢笼里不能自救。在庄子的《齐物论》、《逍遥游》中,我们看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也就是说人只有自己从内心里彻悟,心甘情愿地放下外在的一切贪欲、欲念,才能找回自我,达到忘我,做到“至人无己”,摆脱心灵的桎梏,净化心灵的污垢,真正地享受自然与我合一,天地与我同化,把物与我、是与非、生与死、荣与辱视同为一,才能领悟生命和活着的真谛,才能感受万物同伟大的美妙。
君子当以厚德载物,如果我们大家都以平和谦虚的心态,以宽阔的胸怀去面对生活,像庄子那样有“安时处顺”的宽广胸襟,对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3回归真实的自我
当今,我们奔忙于快节奏的机械化生活状态里乐此不疲,这样的生活节奏确实带给我们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改变,但是我们不应该“人为物役,心为形役”,在追求进步的路途中迷失自己,迷失了那些本该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我们应该用淡然的人生态度去迎接命运和现实的挑战。我们要顺乎自然、安于自然,不能被世俗功名利禄所累。学习庄子那种自在逍遥的精神,学习他宠辱不惊的精神境界,让自己从世俗的功利中解脱出来。“于世无用、于己大用”从而超越世俗功利主义的人生价值观,以“有用”为标准的社会价值观。庄子从物我合一、超凡脱俗的心境中找到“真我”,找回“自我”,这是对生命、对生存一种伟大的升华!
5结语
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淡泊超脱的人生观,是一种逍遥自在,徜徉自得的心境。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自身极度渴望自由,也有对现实社会政治的批判和对人生达观的态度;另一方面对困惑的人生,他又不得不用一些外物的限制来束缚自已,具有只求自身适己,怕虚无主义和宿命论思想。他抛弃了大众所追求的功名利禄等世俗价值,努力去实现超越人生困境的精神状态。庄子的顺应自然,逍遥而游,淡泊名利,至人无己都是他人生世界的精神体验,是庄子理想中的自由天地。
参考文献:
[1] 杜宗才.简论庄子的人生观[J].殷都学刊,2008(1),9-10.
[2] 王利锁.智通庄子[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5.
[3] 董震.莊子的人生哲学概论[J].兰台世界,2012(24),1-2.
[4] 张默生.庄子新释[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67.
[5] 王国胜.理想的幻灭与无奈的悲鸣——试论庄子人生哲学的嬗变[J]. 理论探索,2005(05),8.
[6] 何宗思.庄子洗心[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47.
[7] 程光泉.论庄子的人生哲学[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10.
作者:胡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浅论庄子人生观及其现实意义(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