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军1,2
(1中共湖北省委省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党校 湖北 武汉 430070
2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1)
摘 要:我国新型城镇体系的开放性增强、网络化特征日益显著,新型城市结构由等级型向复合型转变,城市群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但存在城镇建设规划不科学,公共设施不健全,人口、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多等问题。针对新型城镇化的态势和问题,文章提出要强化顶层设计、协同推进建设、优化发展模式、加快制度创新等对策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发展模式;制度创新;协同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2.034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深入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命题和新战略。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新表述和新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这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主要包括:农村人口城镇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农村文明的城镇化等。它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水平。
一般来说,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化是指由工业化带来的大规模的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以及由此导致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但是由于不同学科研究切入的视角不一样,对城镇化也有不同阐释。人口学认为:人口的城镇化,即农村人口逐渐转变为城市人口,人口从农村到城市集中的过程;人口向城市集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人口集中场所即城市数量的增加,二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地理学对于城镇化的理解是,在生产力发生改变的同时,由于城市的集聚效应,导致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所以城市的产业空间和生活空间都会逐步扩大,农村的产业空间和生活空间逐步缩小。经济学对于城镇化的理解:城镇是人类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活动场所,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生成、集聚和发展的过程。随着产业的演进,以及第二、三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再加上随着产业扩张导致的就业人口的扩大,使得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学认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城市是新的生产方式产生、聚散和扩散的过程;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及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变迁,分工、集约、群居等观念吸引人们向城市集聚,并不断被吸引到城市的生活组织中去。
新型城镇化概念既不同于传统城镇化,也不同于西方城市化,而是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概念,它的出现晚于城市化概念,新型城镇化概念又是在城镇化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目前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2 新型城镇化的态势
(1)新型城镇体系的开放性增强。经济全球化在以跨国组织为代表的新经济组织的推动下使得国际分工发生重大变化,在生产要素上呈现管理向大城市、都市区等高层次区域集聚,生产向小城市等低层次区域扩散的特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融入世界城市体系成为各地城镇体系发展的必然选择。
(2)城市群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传统的城市只有一个中心城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像摊大饼一样逐步向周围展开。但是由于城市功能高度聚合,各种要素高度集聚进而会制约城市功能的拓展,所以现代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逐渐由一般向多元中心格局转变。中心城区逐步“退二进三”,中心城区主要发展金融、文教、商业、娱乐等等。而把一些工业企业外迁到周边一些小城镇,并通过交通网络使之同主体城市相互贯通、相互依存。比如,我国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3%的国土面积积聚了13%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吸引了80%的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了75%的国际贸易,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3)新型城镇体系的网络化特征日益显著。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城镇间相互作用的强度和广度不断扩展,城市群之间通过网络化的交通体系、信息技术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密切联系,实现产业和功能的互补体系。城镇体系由以纵向联系为主的封闭等级体系,逐步向多元多层的纵横交叉联系为主的扁平化、网络化结构发展。
(4)新型城市结构由等级型向复合型转变。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非政治中心城市不断涌现,有的是依托当地自然资源而形成工矿城市,例如大庆市、东营市和克拉玛依市等是在大庆、胜利、克拉玛依油田开发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有的是在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境中兴起的城市,例如深圳市;有的是以建设新兴工业项目发展起来的,如三门峡市、丹江口市。十堰市是在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绵阳市是靠电子工业发展起来的。有的是以旅游业兴市,例如安徽的黄山市、湖南的张家界市、云南的丽江市等。从发展趋势看,非等级型城市将随着市场化、国际化、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而不断增多。虽然等级型城市在较长时间内仍将是主体类型,但其政治功能将逐步淡化,从而形成复合型城市结构。
(5)紧凑型城市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优选方向。资源环境问题的凸现和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使得世界各国重新审视发达国家走过的高资源消耗、低密度蔓延的城镇发展模式,“集约高效”、“精明增长”、“生态城市”、“复合城市”等理念和模式应运而生,并成为现代城镇建设的基本方向。
3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一大优势就在于更加注重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但是在面对资源短缺和利用效率低下并存的情况下,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与制约因素。
3.1 城镇建设规划不科学
地方政府在不恰当的“政绩观”和“利益观”的诱导下,提出不切实际的城镇规划框架和发展目标,盲目攀比,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盲目求洋。部分县城不切实际,盲目进行区域中心城市、生态城、新城、大学城的规划建设。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刍议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