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会计稳健性;企业生命周期;会计信息质量;计量模型
一、引言
稳健性原则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目的是为减轻财产托管人的受托责任,随后被广泛运用于会计实务之中。现有的研究主要从会计稳健性的定义、产生动因、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和治理效应五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但这些成果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更多地基于静态角度研究这一问题,并没有关注企业发展的动态性。
二、理论分析
成长期的企业市场份额较小,经营目的是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市场份额,缺乏发展的资金。来自内部盈余的支持较少,而在外部资本市场,企业尚未建立好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公众对其认可度较低,导致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不太信任该类企业,其面临的融资约束较强,管理层存在提高会计稳健性的动机。
成熟期的企业市场占有率处于最高水平,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较低。外部投资机会下降,企业资本扩张速度放缓,对外的资本需求下降,而自由现金流量充裕。企业不需要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就可以对外获得权益性和债权性的融资,因此管理层提高会计稳健性的需求和动机都不强烈。因此可以认为成熟期阶段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水平低于成长期。
衰退期的企业所处行业不景气且受到替代品的威胁、产品销路受阻、存货积压、销售额出现递减、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下降。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促使企业采用稳健的会计政策,采取更加严格的标准来确认“好消息”和更及时地确认“坏消息”(赵自强、顾丽娟,2012)。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变量
1.会计稳健性变量
(1)条件稳健性的度量:会计稳健性指数模型(C_Score)
我们采用Kahn 和Watts(2009)模型计量。C_Score表示出现“坏消息”时会计盈余与股价相关性相对于出现“好消息”时的增量,C_Score越大,说明条件稳健性越强。
(2)非条件稳健性度量:累计应计模型(Con_Acc)
其中,Acci,t为公司的非经营性应计项目,用净利润减去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TSizei,t-1是公司年初总资产;本文采用三年累计非经营性应计项目(Acc)与年初总资产之比的相反数来衡量会计稳健性,该值越大即非条件稳健性越高。
(二)模型设计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对企业的划分标准,我们把样本分为成长期组、成熟期组和衰退期组,构建如模型(4)所示的会计稳健性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模型,分别验证各类企业会计稳健性与过度投资的关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不同生命周期的会计稳健性水平差异研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