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知识资源。温州市每130万人才拥有一所普通高等院校,这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高等教育对外部培养的依赖性较高。从国内的高等教育素质来看,教育与现实脱节,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虽然高等教育入学率相对较高,已经基本实现了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对接,但依然不能担负起为经济发展提供相应人才保障的任务。
近几年,由于产业升级的需要,用工也将向高层次人才方向发展。由于高级人才多谋求长期就业,这将有利于人力资源的稳定。但温州市高等教育力量不足,严重依赖外部高级人才输入和人才的外部培养,导致高级人才的内部供应很难满足。另外,温州市的劳动报酬水平不及京沪地区高,但生活成本却不比京沪地区低,标志性的房价在温州市的部分地区堪比京沪两地区。因此对谋求长期就业的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特别是在国家平衡区域发展的战略形势下,内地发展迅速,经济差距扩大形势放缓,可能形成高级人才的外流,从而加重温州市人才短缺的局面。
4.基础设施。温州的经济模式要求有快速、灵活、准时的运输方式来满足其交通需求,在这种需求背景下,公路运输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近年来,温州市通过建设高速公路,加强国省道改造,疏通卡口,建设桥梁,取消汽车渡口,逐渐改善了严重的路塞、路阻状况,并初步形成以公路运输为主,以水运、民航、铁路为辅的各种运输方式齐全的综合运输体系,基本缓解了交通运输紧张滞后的局面。
温州依山傍海,港口资源十分丰富。以温州港为中心,以乐清、瑞安、平阳、洞头、永嘉等地方港为骨干,以及其它众多小港为辅助港,形成大、中、小配套功能基本齐全的港口总构架。不过近年来,温州水运系统的客运量一直处于下降状态,由于大量跨江、跨河桥梁的建成以及公路状况的改善,使内河客运严重萎缩,但沿海客运仍处于平稳增长状态。从整个运输系统的客运结构来看,水运所占比重始终处于下滑状态。总的来说,水运在长距离客货运输方面具有运量大、费用低廉的优势,但从温州地区的情况来看,水运日趋萎缩。
温州铁路通过利用外资和私人资金从1992年开始启动,于1998年开通了温州境内的第一条铁路——金温铁路。该铁路的建设开创了中外合资建设地方铁路的先河,结束了浙西南地区43万平方公里没有铁路的历史。金温铁路的通车,解决了航空客运运量小、成本大,公路客运长途运输速度慢、舒适性差的矛盾,因此中长途客运大量向铁路转移。随着1999年铁路货运的开通,一部分货运量从公路转移到铁路上来,尤其是往金华方向的大部分货运量,都直接通过金温铁路进行周转,铁路货运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另外,随着温福铁路和甬台温铁路的建成,温州地区铁路交通的性质将发生根本的变化,温州将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铁路枢纽站。
温州民用航空机场永强机场地处瓯江口南岸,现属4D级机场。机场自1990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以来,以其快速、高效、舒适的优点吸引了一部分客源,平均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发展速度居全国首位。2007年客运量190万人,占全社会总量的0.67%。随着温州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永强机场现有设施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航空业务量的要求,现有高峰小时已达1200人,远远超过设计处理能力的360人,急需扩建,因此,永强机场的扩建已经提到市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5.资本资源。温州的民间资本充足,虽然前几年发生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但截至2016年底,温州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625亿元,贷款余额807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048亿元和434亿元,增速10.94%和5.69%。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当将丰富的民间资本融入到企业的发展当中去。
6.政府支持。政府在推动温州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有形之手的作用。温州政府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抓好产业园区建设、建立重点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措施,不断促进温州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四、提升温州企业的外贸竞争力措施
1.利用好各种资源要素。温州在促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各项资源。在实现温州市快速发展的同时,要传承“包容、好客”等优良的文化传统,创造和改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以形成有利于吸引外来劳动者、留住大批中高级人才的氛围。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以提高经营者的综合素质。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络和其他硬件设施,改善软环境,完善配套服务。还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民间资本,鼓励发展国际市场。要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外资的利用水平。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温州企业外贸竞争力研究(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