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在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的时期提出比较优势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应本着“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和贸易。
2.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假设企业在生产某一种产品所需的生产成本更低或其劳动生产率更高,那么该企业在那种产品的生产上就拥有绝对优势。
3.竞争优势理论。各国学者们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关注竞争优势的理论概念,到了60年代对竞争优势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最早对竞争优势研究做出贡献的是哈佛商学院,他们提出竞争优势的环境模型,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外部影响因素。80年代,企业竞争战略研究者开始系统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构建战略分析方法,其中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理论最广泛流行。迈克尔·波特系统地分析了企业竞争环境,提出了著名的“五力模型”和三种通用的竞争战略及价值链的分析方法。一个企业竞争能否成功,国家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迈克尔·波特将他的研究延伸到了国家竞争力上。
二、温州企业外贸竞争力现状
温州出口的主要是中低档产品,而且部分出口产品的定价权受制于国外买家,导致提价空间受到限制,加大了通过提高出口价格转移成本上升的难度。国家外经贸政策及货币从紧政策给温州企业生存带来了一定影响。特别是货币从紧政策,使中小企业遭遇融资难的问题,部分企业也出现资金链断裂现象,对企业生存直接构成威胁。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民币的升值、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油价的高涨等不利因素早已对温州市的外贸竞争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温州企业的外贸商品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传统劳动密集型、需求刚性产品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制造业不断发展,生产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中低端、需求刚性产品,因此第二产业成了拉动温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温州的产业结构直接影响着出口商品的结构。
2.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大。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外贸经济的发展。温州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业可以将高技术产业进行分工并从中获得利益,使国际技术得以推广,在推动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能让外贸出口不断增长并拉动温州的经济发展。
3.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在不断扩大。温州出口主要以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主。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对促进温州与文莱、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六个东盟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有重大的作用。在诸多出口东盟市场的温州产品中,船舶占比最大。如今东盟已成为温州紧固件出口的第一大市场。
三、温州企业外贸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温州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找出温州企业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所在,为提升温州企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1.自然资源。温州,属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第一批改革开放的城市之一。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中国黄金海岸中段,东濒东海,南与福建省宁德地区的福鼎、柘荣、寿宁三县毗邻,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市的缙云、青田、景宁三县相连,北和东北与台州市的仙居、黄岩、温岭、玉环四县市接壤,处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大工经济区交汇的区域,是浙江省南部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2.人力资源。温州市农民工规模之大,在全国各地市中属于佼佼者。温州市虽然人口密集,人口规模大,但是温州的产业规模更大。用工规模远超劳动力规模,本地劳动力资源短缺明显,所以常年需要从外部引进数百万劳动力。大规模的农民工并没有解决温州市的用工问题,近年来温州每到年初会有高达30~40万的用工缺口。2009年初受上一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用工缺口达140万,这都受制于农民工流动性较大。温州市常住人口仅比户籍人口多20多万,与300万农民工的规模不成比例,更不能与外来人口规模相比。大比例的流动人口使温州市的人力资源情况很不稳定,经常出现春季用工紧张的情况。而且劳动力的流动使其就业岗位十分不稳定,在温州工作3年以下比例达30%以上,在同一企业工作时间在3年以下的高达40%以上,而在温州工作10年以上和在同一企业工作10年以上的比例则分别仅占6.0%和2.8%。不断地更换工作造成了技术积累的难度大大增加。这不仅是劳动者本人的一种损失,而且也导致了企业技术人才的流失。这对于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不利。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温州企业外贸竞争力研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