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昭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四川广元628000)
[摘要]减贫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尽管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反贫困实践成效显著,但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政策长期主导着我国的扶贫实践。这种依赖政府“输血式”行动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在减贫的同时也会累积返贫的风险。文章通过从国际脱贫的成功实践中汲取经验,有针对性地找准脱贫路径,有力保障如期实现脱贫。
[关键词]反贫困;国际经验;启示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9.025
[作者简介]姜云茂,男,四川昭化人,广元市昭化区人民政府工作,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城镇化与区域发展、区域与城市规划、农业与农村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覃志立,男,四川武胜人,供职于广元市昭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农业经济管理。
长期以来,减贫都是世界各国共同致力解决的重要目标。经过几十年的反贫困实践,在政府主导下我国已进入综合反贫困阶段。如何打通精准扶贫路径,实现精准脱贫、精准到人,将成为“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重点。新时期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持续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脱贫应具备创新性、系统性和多样性。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切断贫困的恶性循环链,从“输血”扶贫向“造血”脱贫转变,既是扶贫脱困的治本思路,也是按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1]尽管各国国情不尽相同,但一些国家在脱贫实践方面的有益做法,对于我国打赢新时期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
1 国际反贫困的有益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国家在反贫困实践方面具有较长历史、较多经验以及较多成功案例,虽然各国国情不同,但其丰富的减贫经验和做法可以为我国提供有益借鉴。
1.1财政扶贫是打破贫困循环的第一推动力
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大多落后,对资本缺乏吸引力,存在投资金额大、运营周期长、收益见效慢的特点,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通过向穷人提供财政援助来支持贫困地区的公共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支出方式,即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直接补贴。据统计,英、法、德、日等国家对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直接投入比例大多保持在30%~50%。另一种则是间接税收支出,即政府出台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业领域快速发展,努力提高农民消费和收入水平。以美国为例,其在个税、财税等方面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都给予了特定税收优惠,农民可享受的税收减免额度最高可达48%。
1.2产业扶贫是激活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关键环节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深度贫困问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就必须实现从外部援助“输血型”向自我发展“造血型”转变,从而激活发展内生动力。[2]在研究解决贫困问题的难点时,如何更有效挖掘贫困地区的发展空间和激活需求潜力,这是其能否实现国际化、建立产业项目良性循环机制的关键。以泰国黎敦山区为例,尽管该地区交通不便,政府管制难度较大,但当地特定的地质环境决定了该地区比较适合种植罂粟,这导致山民大规模种植罂粟,影响到当地生态。基于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和改变山民落后面貌,泰国政府开展替代种植,通过种植松树、咖啡、坚果等树种和经济作物,不仅建成上千平方千米的王室森林,而且生产出较高经济价值的达昌咖啡和澳洲坚果。可见,选择正确的产业发展,有利于改善欠发达地区的落后面貌。
1.3微金融扶贫是国际脱贫减贫的有益补充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扶贫小额信贷业务以其灵活便捷的借款与还款方式在全球经济金融格局中发展迅速。小额信贷起源于40多年前的孟加拉国农村银行——格莱珉银行,它是基于贫困群体的实际需求和还款能力进行的制度安排,能有效把控风险,确保较高的年度履约率。[3]此后,“格莱珉模式”被全球40多个国家复制,印度、越南、玻利维亚等国家立足本国发展实际,走出了一条独具自身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小额信贷业务贷款成本低,无附加额外条件,阳光高效、公开透明,已成为商业银行金融支农的创新方式和必要补充。近些年,小额信贷正逐步从公益性扶贫阶段过渡到商业化扶贫阶段,如何更好地平衡福利性与商业化之间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国际反贫困经验对我国精准扶贫的启示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