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2.1.1计量模型的设定
综合考虑已有研究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本文将模型设置如下:
LSt=β0+β1 IMPTt+β2 EXPTt+β3 KTYt+β4FDIt+β5GDPt+β6TECHt+β7SIt+β8TIt++β9GOVINt+β10GONOUTt+εt
被解释变量为劳动收入份额(LS),解释变量为进口商品结构(IMPT)或出口商品结构(EXPT),控制变量包括资本-产出比(KTY)、外商直接投资额(FDI)、经济发展水平(GDP)、技术进步(TECH)、产业结构(SI和TI)、政府干预(GOVIN和GOVOUT),随机变量。
2.1.2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1)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
主要计算方法和数据在第三部分已经详细解释,不再赘述。
(2)控制变量:资本-产出比(KTY)
白重恩(2009)指出,引入资本—产出比(KTY),可以控制要素相对价格和要素投入。考虑到中国目前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资本要素投人仍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选定10.96%为资本折旧率。参考江三良、李攀(2016)和单豪杰(2008)的数据,以实际固定资本形成额除以实际GDP计算出中国1995—2014资本—产出比。
(3)控制变量:外商直接投资额(FDI)
FDI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GDP的百分比衡量。国内外研究都指出FDI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作用,但积极或消极并无定论,因此本文将此因素纳入,按照每年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的平均值将各年的进口、出口和FDI数值换算成人民币。
(4)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GDP)
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对劳动收入份额存在的显著的影响。本文使用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数据来源于1997—2015中国统计年鉴。
(5)控制变量:技术进步(TFP)
索洛指出,全要素生产率是产出增长率扣除了要素增长率之后的剩余部分,度量了生产技术的变化。本文选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技术进步的衡量指标,从符栋栋(2015)运用索洛残值法计算出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中,选取1995-2014数据作为本项指标的数据来源。
(6)控制变量:产业结构(SI和TI)
产业结构也是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因素。通常,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高,劳动收入份额越高,由于PI+SI+TI=1,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在实证分析时,分别引入PI、SI或PI、TI回归。根据理论以及已有的实证实证研究,预期PI、TI的系数为正,SI的系数为负。
(7)控制变量:政府干预(GOVIN、GOVOUT)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变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基于中国1995(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