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8我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9.85%,[1]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的奇迹。一方面,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取得了迅速增长,进出口商品结构从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向了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逐渐向发达国家靠拢。而另一方面,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速度却没有跟上经济增长的步伐,收入增长缓慢会制约人们的消费能力,而劳动收入的相对下降将逐步拉大与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差距,导致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近年来,很多研究开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和研究。而文章将在此基础上,利用1995-2014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实证分析,重点研究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变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关键词]劳动收入份额;进出口贸易结构;劳动者报酬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9.036
[作者简介]吕子夷,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金融学专业。
1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与进出口贸易结构变化研究
1.1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研究
劳动收入份额是劳动者报酬(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通常用劳动者报酬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来计算,本文参考张吉超(2016)采用Gollin的第二种方法,计算出 2008 年以前个体经营者的劳动报酬和营业利润,并调整到与 2008 年以后相同的范围。
从图1中可以得出,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从1995年持续上升,在1999年达到峰值62.6%,但从2000年开始基本保持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58.5%下降到2011年的47.1%,2012年以后又有所回升,但仍普遍低于同期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到2013年上升至52.6%,2014年又下降。从总体上来看,1995—2014年间劳动收入份额呈波动下降的趋势。
1.2进出口贸易结构变化研究
进出口商品结构是指一个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种类别的进出口商品在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中的份额,它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水平和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以出口工业制成品占出口商品和进口工业制成品占进口商品的比重来衡量进出口贸易结构变化情况,数据均来源于《1997—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
改革开放后,中国推行了出口战略导向,极大促进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1995—2014,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产品总额中地比例持续上升。2004年出口商品结构比(工业制成品:初级品)为13∶1,超过发达国家5∶1的水平,到2011年约为18∶1,工业制成品已经在出口商品中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地位。[2]
另一方面,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总额所在比重1995—2002在80%~85%上下波动,从2002年开始持续下降,在2014年下降至67%。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在工业技术方面不断发展进步、企业技术改革步伐加快和产品质量提高,能生产更高品质的工业制成品以满足国内需要,因此对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需求下降,而生产初级产品需求相对增加。这也与出口商品的结构变化是一致的。详见图2。
2 实证分析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变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基于中国199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