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幼教师资本科培养模式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幼教职业需求空间较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率连年接近90%。虽然就业率令人看好,但就业质量却并不被大家所认同。抛开幼教职业本身的编制和待遇等因素来看,幼教师资培养成效不足则是人们的共识。为切实实现培养成效的根本好转,必须对幼教师资培养模式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
(一)现行幼教师资本科培养的模式
目前,我国幼教师资本科培养主要采用了三种模式类型。一是应用型培养模式。主要针对解决目前幼教师资紧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幼教师资紧缺问题,一些学者主张采用应用型培养模式来培养幼教师资。如:“2+1+1”本科幼教师资培养模式,即采取“1-4学期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5-6学期专业拓展训练,7-8学期专业实践活动”的递进模式来培养本科幼教师资;[3]“基本理论+技能+实践”的“一体两翼”应用型幼教人才培养模式;[4]“订单式”方式培养应用型幼教专业人才,根据当地幼儿园发展需求来培养幼教师资。[5]二是“双师型”培养模式。主要是把教师专业发展理念融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将幼儿园教师、科研和行政管理人员均作为培养目标,立足所在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现状,从招生制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条件及师资建设等一系列方面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6]三是分类培养模式。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升本教育”的精神要求,从三年级开始,根据学生意愿、职业倾向性与已有专业素养状况,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类人才,实行分类培养。[7]应该说,在我国幼教师资本科培养模式的探索方面,采用较多的是应用型和双师型这两种培养模式,主要是期望解决现实中幼教师资的短缺和质量问题。
(二)现行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尽管这些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就其培养实践来看,现行幼教师资本科培养模式主要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其一,本科培养经验比较缺乏。目前,高校已成为我国幼教师资培养的主力,高校扩招后的较大容量可以基本保障我国幼教师资培养的数量要求,然而不少相关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幼儿师范学校通过合并或升格而来,本科层次的培养经验还比较缺乏,尤其是培养单位的不少教师比较缺少高等教育教学经历,在专业水平和学术素养方面明显不足。同时,部分本科高校是在学前教育大发展背景下创办学前教育专业,虽然这对于顺应国家政策要求和社会现实需求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急于解决幼教师资短缺问题,但是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方面也必然面临经验不足和质量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应当看到,近些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很快,高校层面的师资培养对提升我国幼教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有些高校在自身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一味迎合市场需要,只顾把学生招进来而不考虑培养质量,虽然幼教专业的招生规模得到了扩充,但没有充分考虑学校的专业师资能力,因此不能有效兼顾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两方面的要求。
其二,课程设置比较繁杂。相关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一般都较为广泛,既有钢琴、舞蹈、美术、声乐等技能性课程,也有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理论性科目。一般来讲,多数学生比较喜欢儿童舞蹈、钢琴演奏等技能技巧课程,而普遍对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热情不够。由于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不少学校特别强调技能课尤其是艺体课程开设的比例,而比较忽视专业理论课程的开设与教学,这使得学生在拥有熟练的艺体技能的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缺乏引导幼儿学习的相应理论支撑,甚至有可能产生对幼儿教师专业性的理解偏差乃至出现专业精神的缺失。因此,课程设置不能一味迎合学生,而是应引领学生在各类课程学习中全面提高专业修养,为将来成为合格幼儿教师做好准备。就目前来看,高校层面的幼教师资培养依然是重专业技能训练,而对全面提升专业素养还缺乏足够重视,这种状况不利于培养专业扎实的高素质幼儿教师。比如,人们普遍坚信幼儿教师须懂得幼儿心理,但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没有具体探讨怎么去深入分析幼儿心理,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了相关课程之后,依然不知道怎么去深刻认识和实际处理幼儿发展中表现出的各种心理问题。
其三,评价标准比较单一。目前,部分相关高校的幼教师资培养单位仍在沿用以前“老幼师”的评价标准,也就是注重对学生技能掌握方面的评价,并将此作为学生评价的“重头戏”,每年都为此进行技能评比大赛,在此过程中比较缺乏思想创新和理论探索方面的交流与分享,让很多学生误以为学好专业技能就能当幼儿教师。而对于文化素质课程和专业素养课程的学习,则主要是通过考试或考查的方式进行比较单一的评价。尤其是没有紧密结合幼儿教育的语言、健康、艺术、科学、社会五大领域,未能充分体现五大领域的目标检测及评价。如此看来,幼教师资培养的评价标准确实显得比较单一,其评价成效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专业学习状况,难以全面发挥对高素质幼教师资培养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三)现行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校层面培养幼教师资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政策未能落实到位。尽管社会上普遍感觉到“学前教育的春天来了”,各种政策层出不穷,但政策的落实却遇到重重阻碍,尤其是幼儿教师地位低待遇差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从而严重影响着幼教师资的培养,特别优秀的考生就很少报考学前教育专业。二是高校培养机构在专业建设方面未能跟上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步伐,不仅未能充分设计好专业建设的规划方案,而且部分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这使得幼教师资培养成效大打折扣。三是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普遍不高。我国幼教职业现状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专业认同。调查显示,很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属于调配录取的,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曾经只有一个男生是自己报考该专业的,而其他男生全都是被调配来的。由于不是自己主动选择的这一专业,不少学生表示毕业后不会从事幼教职业。这种状况确实令人担忧,目前较大招生规模只是暂时缓解学前师资的数量问题,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职业认同状况将会长期影响幼教师资队伍建设。而要积极改善这些现实问题,需要不断推行幼教师资培养模式的改革。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幼教师资本科培养目标与模式改革探讨(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