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心
通过对近年苏南苏北农村初中办学质量的对比,笔者发现,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今天,双方办学质量的差距却越来越大。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校精神文化是制约苏北农村初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苏北农村初中流于形式的学校精神文化,或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或缺少真正的文化内涵,导致苏北农村初中办学质量一直在低位徘徊,难以走出困境。
一、苏北农村薄弱初中陷入办学困境因素的分析
与苏南相比,苏北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质、社会环境支持力等的相对薄弱。而社会对学校的畸形关注、学生的大量流失、管理者办学目标的短期性以及政府办学导向的粗放性等都是导致苏北农村初中学校生存环境更加恶劣的因素。
1.地方政府教育政策支持缺位让学校办学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近年,苏北市县级政府部门相继把对教育的考核纳入了政府考核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对教育的关注度。但是,这种简单的关注大多把升学率作为地方政府考核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重要指标,导致教育部门和学校人为地误解了教育的本质,把追求高升学率作为办学的唯一指标,这种杀鸡取卵式的教育理念无疑使本来就步履维艰的苏北农村初中教育发展雪卜加霜。
2.经济发展的滞后与失衡给办学带来不利影响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学校办学质量相对较高;而经济落后地区,其学校办学质量相对较低。从历史上看,苏北经济发展远远地滞后于苏南地区,尤其是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农村初中学校,它们的发展可谓“举步维艰”。没有地方经济的大力支持,学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约束和限制;大批的青年农民进城务工而衍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给学校管理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而经济发展的单一性又滋生了许多贫困学生家庭,在学生家长全力以赴“挣钱”的时候,家庭教育又成了“空中楼阁”,处于极度缺失的境地。
3.师资综合教育力长期低位徘徊给学校发展套上了沉重枷锁
笔者对当地县农村初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行了调查,发现教师的年龄结构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的现象,男性教师的平均年龄在43岁,女性教师的平均年龄在41岁,教师年龄普遍偏大(这与当地政府部门的财政决策息息相关)。他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几乎消失殆尽,工作已经沦落成了养家糊口的工具。其次,苏北农村初中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出现了严重的老化现象。教师长期居住在偏僻的农村,常年拿着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知识的更新十分缓慢。虽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新课程培训,但是“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严重。同时,受经济浪潮的冲击,很多的苏北农村初中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的同时,往往还从事着土地生产或者其他生意,使“教育职业”成了名副其实的“副业”。教师教育力的严重缺失成为制约苏北农村薄弱初中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4.社区文化底蕴肤浅让学校发展失去了源动力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区的支持。淳朴重教的民风、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无疑对一所学校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大多数苏北农村地区都缺少学校发展所必要的文化积淀,相反,金钱至上、读书无用、人际关系物质化等庸俗的文化因子却不断渗透进校园,使学校管理者陷入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泥潭,距离文化立校和精神兴校的发展之路越来越远,导致师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和变形。
二、支撑苏北农村薄弱初中走出办学困境的学校精神文化路径之思考
一所学校没有了精神的存在,那就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机可言。可以说,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水平决定着它的发展高度,决定着它能否走得更远。这一点对于苏北农村薄弱初中而言更是如此。
1.学校精神文化指导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支撑苏北农村薄弱初中走出困境的重要载体
2014年06月14日的《山西晚报》全文刊发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给山西晋城市泽州县李寨中学师生的回信。李寨中学全体师生:
很高兴收到你们的来信。字里行间,三十年前到李寨中学时的场景历历在目,很是亲切!办学兴教,立德树人,贵在坚守。得知多年来学校始终注重开展实践教育,坚持走文化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培养并重的办学路子,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让人感到由衷欣慰。教育是民生之基,更是强国之本。广育英才,励志报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召唤。希望你们秉承优良传统,继续探索山区办学新路,科学实施课程改革,求实创新,持之以恒,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为中西部和农村教育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祝学校的明天更美好!
李克强
2014年6月12日
1984年5月21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的李克强同志,率领全国十二个省市共青团的工作人员,来到李寨中学视察调研,观看了学校的农机、农技、医疗、林果等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过程。听取了介绍后,对李寨中学的第二课堂活动表示肯定,将其命名为“实践教育活动”,并提出“应在全国推广”。总理在回信中对学校“坚持走文化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培养并重的办学路子”表示欣慰。近年来,学校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在创新综合实践活动的载体、内容以及教师队伍上做文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整合多种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实践教育活动体系,使实践教育活动真正成为立德、增智、强体、溢美、创新的载体,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文化,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山区学校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在我省苏北广大的农村地区,初中学校却始终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笔者一直在研究陶行知先生关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论述。尤其是对于陶先生开办晓庄师范学校的事情感触颇深,一所没有围墙的、边上课边劳动的、不要分数的学校居然拯救了当时的国民教育。而今天的学校呢,大门越来越高,围墙越来越坚固,但它又不是隔断学生和社会的元凶,真正的“元凶”是我们这些“掌握”着学生命运和前途的人!最近读到四川大学苏州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主席聂圣哲关于美国教育基本特征的论述,颇受启发。他认为美国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平民教育,教育人们做一个寻常人,即读平民的书,说平民的话,长大做一个遵纪守法、勤劳、诚实、有爱心、有正义感的合格公民。而与之相对应的,学校课程设置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社区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我们许多学校也正在往课程多元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注重形式的多,真正落实的少;注重迎接验收检查的多,真正收到实效的少。而学生作为将来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正是在这些综合实践活动中慢慢累积起来的。所以,主导一所学校精神文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不是学校文化课程的设置,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落实。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摆脱镣铐跳舞,充满希望行走——引领苏北农村薄弱初中走出办学困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