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京山 王桂兰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就是以问题为中心,将问题作为学科知识建构的载体,即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以问题为线索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尝试探究。问题被恰当地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教师以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学习欲望,提出或发现问题,通过师生对话、学生独立思考或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唤起学生探究活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问题导学教学就是要转变多年以来养成的“先教后学”的习惯做法和观念,构建适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定教的有效学习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核心是以学定教和以教导学相伴相融、共生共长的和谐课堂。
这里所说的问题情境,通俗地讲,就是教师为启发学生主动探究而编撰的一个导学材料,它可能是一个简短的富有启发性的小问题、小实验,也可能是递进的系列问题或阅读材料,其本质上是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一个问题的导学线索,让学生围绕这个线索展开高质量的思维活动,从被动的“被灌输”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二十年前,著名特级教师邱学华在一次外出讲学中,碰到过一个被教师称为“笨得像石头”的小学生,说他练了多次还是学不好多步计算题,问邱老师有办法没?邱老师马上找来这名学生,对他说:“我有两角钱,请你帮我买两本作业本、两支铅笔,要便宜的。”小孩高兴地买来了本子和铅笔,还找回4 分钱。邱老师故意说少找了一分钱,小孩申辩道:“本子一本5 分钱,二五得十;铅笔3 分一枝,二三得六;2 角减1 角六还剩4 分,怎么会少呢?”得到邱老师的连连夸奖后,他还在邱教师的启发下,很快列出了算式,这类算式恰是他平时经常出错的问题。为什么原本聪明的孩子被训练成了“笨蛋”?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教学和训练有问题,教学没有从学生的自身经验出发,也没有选择适量的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让学生来解决,学生的潜能被抑制。
问题导学教学需要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有意识地开发、收集和创造一些实际问题情境来为教学服务,使学生有机会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即使是一些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也要用问题导学的思想来处理,如学习生字词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不熟悉的生字词,并想办法记住,显然,这样做的结果是每一个学生的方法和答案都不同,而按传统思路,要求学生按课文后面的生字表来记,学生只能按教师的要求机械记忆,当然,每个学生找出的生字词都是相同的。这两种教法折射出不同的教学观念,一个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教学的起点是学生自身的经验,方法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而另一个中心关注的是知识点,是教学内容。再如,化学课上“摩尔”一课时,教师手持矿泉水,抛出问题:“一瓶500 毫升的矿泉水,它有多少个水分子呢?”,这样的问题就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紧扣知识发生的过程,问题成为整节课的学习“中介”。复习“光的全反射”时,教师设计问题情境:“晴朗的夏日,当你驾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你会发现正前方某一段公路上像刚刚下过雨似的,其实并没有下雨,请你对这一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这样的问题贴近生活,学以致用,突出重点知识,对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问题导学教学还要求教师注意增进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亲其师,信其道”。问题还可以是一种人文情境,一种师生心灵共振的氛围。一个简单的事实是语文教师讲文言文《项羽之死》,开课后就用其浑厚的嗓音、饱满的热情、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背诵出全文。教师用他挡不住的激情和魅力感染了的学生,学生不由自主地顺着他的抑扬顿挫,或跟着朗读,或陷入深思,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课堂好不热闹。教师营造的氛围意境,成了激发学生思维和感悟的最好情境,这也许是对文本最好的导学和解读。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符合有效学习的教学原理。有效学习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问题驱动的目的就在于通过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探究和自学的欲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尝试,这实际上就是有效学习的情意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有效学习的序进原理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层次和结构,并依据活动原理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尝试探究中自主建构。同时,还要组织好相应的反馈矫正训练,及时、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正是依据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和反馈原理这四条有效学习的教学原理并结合实际而提炼的。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可用“135”来表述:“1”指教学要突出“一条主线”,即让问题作为知识的纽带,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3”指导解决问题要分三步,即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5”指课堂教学分五个基本环节,即问题驱动→自主学习→总结提升→变式练习→反馈调节。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要求配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也要突出问题驱动、自主阅读和尝试训练。一份好的导学案(或问题系列)要体现四个特点:一是问题探究,这是导学案的关键,要注意“以问导入,以问启思,因问造势”;二是知识整理,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比较联系、分析综合和整理归纳,纳入完整的学科结构体系;三是阅读思考,导学案要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研究教材,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四是情境迁移和巩固练习,设置的材料要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和迁移应用。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是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不同的学科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变通,形成更为具体的学科教学模式,甚至不同的课型其教学模式也不同,如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都应该形成更为具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内化和超越模式,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要坚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和从学生实际出发等教学原则,坚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重视学生学习动力的激活,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奠定坚实基础。附:
问题导学教学基本模式
基本环节:问题驱动→自主学习→总结提升→变式练习→反馈调节
一、问题驱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合理确定课堂学习目标,并根据课题内容和特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和自学欲望,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质疑和尝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实施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改革——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实施建议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