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师训中心要进一步优化课堂评价标淮,引领课堂教学的生本化。一要突出情景创设,把知识镶嵌在具体情景中,赋予生硬的知识和抽象的概念及符号以温度,从而持久激发学生学习的内趋力。二要突出核心概念、主干知识形成的过程性、探究性和体验性。三要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观课议课时,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有多高位,更要关注学生的独学、互学、展示、质疑和表达有多精彩。四要建立1:2评课议课机制。评课议课时,提出一条优点时,必须提出两条建设性意见,以保证反思评析的点做到“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择其一点思深讲透”,并有效防止评课议课被风化。
(3)生本作业与评价。“边际效应”告诉我们,当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不全一直成正比,达到一定值后,产出反而会逐渐减少。作业是为了巩固,考试是为了诊断,一定量的作业和考试是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根据“边际效应”,训练数量和考试频度不仅需要适度适量,而且要分类推进和增加。为了保证学生在高考时有一个好的成绩,十五年教育需要一贯制,但十五年一贯制不等于十五年普高制,教育的每个学段都应该有自己的教育价值追求。幼儿园重在游戏和体验;小学阶段重在构筑快乐的童年和培养良好的习惯;初中阶段以激活潜能、培养学习兴趣、体验成功为主,让学生以好学、乐学的心态进入高中;普高要以学业成绩为主,在曲线工程、幸福教室、生本课堂和五个研究中,达成扎实学习、快乐成长目标愿景;职高要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实现学生“就业+高考”双向成才模式。
实施作业转型。家庭作业转型不是不布置家庭作业,而是控制纸质作业,减少机械重复训练,杜绝惩罚性作业,拓展家庭作业类型(阅读类、游戏实践类和制作劳动类等)。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主要是习惯和阅读方面存在问题,阅读是最好的补课,要让阅读成为每个学生的必做作业。同时,小学和初中严禁周末补课;家庭作业要做到“四必”,即有做必收,有收必查、有查必改,有改必评;严格实施一科一辅。
控制考试频度。一是控制考试频度。小学、初中实行每学期两考,即期中考和期末考,初中九年级考试次数可适当增加,其中,学年期末考试由教研师训中心统一命制试题。二是教研师训中心对小学和初中实行“1+X”学年末统一检测,“1”为定点检测一个学段的一个年级即六年级和九年级,“X”为随机检测的年级和学科,不预告;“1”由教研师训中心组织,学校间交叉监考,1之外的由学校组织考试,学校内交叉监考。“1+X”检测由教研师训中心统一组织阅卷,“1+X”之外的由学校交叉阅卷。三是教研师训中心要不断提升命题质量,命题要忠于文本和课标,严禁随意拓展和盲目拔高,杜绝偏、怪、难,引领全县教师走上文本与课标研究大道。
实施绿色评价。评价就是方向盘和导航仪,评价什么,我们将看到什么和收获什么。一是多维度。按照“建设成为受人尊重的学校”的原则,选择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维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维度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点突破和成功转型。二是绿色化。学业成绩仍是绿色质量评价的维度之一,不同阶段的学校被赋予不同的权重,但不是唯一指标。教育局要通过这一评价体系,引领学校立德树人,深化课改,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三是绿色质量评价主要评价学校“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的整体办学水平,不评价个人。绿色质量评价等级与教职工表彰比例挂钩。教师个人由学校制定多系列的评价体系自主评价,择优按比例报教育局表彰。
2.课程理念
在管理层面中,很多学校存在着把课程等同于学科教学的认知偏差。课程有着三维目标,但学科关注的往往是知识和认知目标。因此,判断一所学校是否真正践行了新课改,标准就是学校能否从课程的层面来研发、设计、开设和教学,没有学校层面的课程改革就没有新课改。一是开齐开足国家课程。通过校本研究的不断深入,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把体、音、美、科学、综合实践、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小学科教学做到“三专”(专职、专业和专用教室或场地)。为保证开设质量,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侵占这些课程。二是用课程理念谋划各种学生活动和德育活动,如科技体育艺术节、读书节、校园开放日、国旗下讲话等活动,赋予特定的价值和意义,重视学生的参与率和参与度,让学生在玩中、做中、乐中和演中深化认知,拓展素养,从而在仪式化中把每项活动变成学生自己的节日。三是着力开发校本课程和学生社团。各校根据校情、教师资源和地域文化,充分依靠学生,发动学生,开发和开设校本课程,组建各类学生社团,以走班上课为平台,建构学校新的管理文化,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选择机会。四是职业教育中心要启动课程改革。除上述校本课程和学生社团的要求外,中专各专业要围绕“重实用、多实训和强素质”的目标来优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设计,杜绝满堂灌和被动式吸收,把课堂的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体验、动手实践中获得丰富而有个性的成长。五是建立学生成果展示新常态。在学校展示校本课程和学生社团等成果的基础上,教育局每年组织一次成果展示和评比。
各学校要利用3个学期的时间,积极稳健地完成校本课程和学生社团建设。课程改革中,我们既要有先破后立的勇气,更需要有先立后破的智慧。同时要坚守问题工作法研究解决所遭遇的问题,不折腾、不动摇,杜绝“运动式”,防止一遇到问题就撤回到原态起点的现象发生。
3.服务理念
教育的本真目标是为了人的发展。因此,学校的责任就是要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让生态里的人在行为自律的同时,能够自由地呼吸、自主地成长。然而,在教育现实中,教育仍然是灌输和命令、说教和钳制,缺乏必要的对话和协商、宽容和民主。学校真正要建构起“对话、协商、宽容和民主”的和谐生态,教育者就应该有服务的理念。
一是建立同心圆。同心圆分为四层,从内至外依次是学生、教师、管理者和校长。从服务同心圆的角度上讲,工作中自外向内服务,校长经营学校的重点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4的合理诉求和经营人心。用圈子来表达的话,学生、教师和管理者都是校长圈子里的人,校长要形成包容学生、老师、家长和管理者的大圈子,而不是只有身边人的小圈子。
二要“跟我上”而不是“给我上”。学校的管理人员尤其是校长不要把自己看成官,而应该是教师团队中平等中的首席,铁肩上负载的不是名利和权利,而是责任和担当;校长要成为“学校发展”的外交家,而不是吃喝玩乐的交际家,要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行家里手,而不是发号施令的指挥者,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长和管理者必须先做到,教学上,除校长外,其他管理人员一律要专业归位。制度是刚性的,人文是柔性的。校园里,教师喜欢的是民主和平等的氛围,厌恶的是等级森严的所谓行政做派,校长要在制度和人文的融合中,引领教职工一心一意为学校的发展出力,简单纯粹地为学生的成长加油。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立德树人,深化课改,全力推进绿色质量建设——在湖北省远安县教(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