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培养审美表现力和创造力
审美需要是一种更高级的人类需要。美术的核心在于创造,审美创造要通过鉴赏、观察、构思和传达来实现,审美表现力与创造力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终极目标。齐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明确地告诉我们只有创新创造,达到完美的艺术意境、独创的艺术风格,美术作品才会有艺术价值和勃勃生机。点、线、面等元素是美术的基本要素和重要表现形式。学生对形状特征的把握,对笔墨、色彩性质的了解、应用,对表现美的设计构思与立意法则的体验是审美表现力的丰富内涵。提高审美表现力就要让学生系统掌握这些表现美的各种要素和法则,并在写生创作中不断感悟创新。审美创造力使整个身心活动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状态,是一种以审美感受力和审美鉴赏力为基础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探索事物的美好心灵,这是审美创造的基本需求。鲁迅先生曾告诫我们,要善于无情地解剖自己,用真善美战胜假丑恶,使自己的心灵变得更美好。有了健康的心灵,才能创造高雅的艺术形象。二是要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帮助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在头脑中形成美妙的构思、形象的蓝图,如清代画家方薰观赏石谷画作《清济贯河图》时,仿佛耳中已涌入波涛汹涌的海浪声,再如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在山涧湍急的溪水中灵动的蝌蚪令人联想到失去蝌蚪的蛙妈妈正在焦急鸣叫而蛙声一片的壮观景象。审美想象力是在表象基础上对美的事物形象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在期待视野中形成创新期待,其本身不是模仿而是创造。三是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审美创造的专业技能技巧,把学生对美的理性认识转化为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四是要引导学生从源头上捕捉自然美和升华为艺术美。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八个字概括了艺术家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心物合一,是对客观物象转化心象的过程与心得,不仅反应艺术创作过程中主客体间的辩证关系,同时也是艺术家和鉴赏者高峰体验的艺术升华。清代画家石涛在《苦瓜和尚话语录》中提到“搜尽奇峰打草稿”亦说明艺术美来自现实美,以现实美为源泉;现实美在成为艺术美之前,艺术家的情感体验和创造力十分活跃,经过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再造,形成审美意向达到主客体的有机统一。因此,生活中的素材资料是创新的基础,仔细观察生活是画好国画的关键。徐悲鸿说:“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做过深入观察,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然后详细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他画的马能够如此传神,正是由于他对马的生活习性及马的生理结构等做过精细入微的观察和研究。这就告诉我们,组织大量的观察活动,清晰地辨认观察对象、把握其结构特征、捕捉瞬间变化是增强美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四、要夯实学识根基
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个人的思维认识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外在表现,它与理论知识、学识、修养、实践经验等密切相关,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就美术范畴的审美能力而言,它不只是单纯的艺术专长,而是一种以学识做支撑的艺术能量,并以审美的方式掌握认知世界的精神成果。明代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我们从董其昌遗留下来的作品和画论可以看出,董其昌不仅画格高,又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在博览群书行万里路的基础上提出了绘画史上极具影响的南北宗论,是一代大家强化自身胸襟学养修炼的必然结果。“文化素质是指一个人整体的文化知识结构。”[4]提高文化素养不仅仅在本领域,更重要的在于能从其他领域的修养中获得启示和灵感,乐舞精神就在书法、建筑等领域艺术作品中有所体现,是由于艺术家对艺术创作规律有所启发,相互之间又常存在着共同关注的问题。首先审美能力需要一定的理论水平,缺乏理论指导就缺乏美的分析辨别能力,审美就不会有高度。画理画论是中国画审美的重要尺度,对画理画论的深刻理解是中国画审美的必要条件。而画理画论本身就属于文学理论知识的内容,同时对画理画论的深刻理解又与自身的学识密切相关。因此,没有包括画理画论在内的一定程度的学识基础,就谈不上审美能力的高深。二是文学理论等方面的学识是塑造中国画意境的需要。意境是形象之外更为深远的东西,画家通过描绘景物借景抒情表达情感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是笔与墨的经营,心与物的交融。它能使欣赏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品评作品高低的标准。徐悲鸿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国画作品《风雨鸡鸣》,通过站立石端公鸡长鸣的形象激发中华民族在日寇铁蹄下抗日的勇气和决心。徐悲鸿创作的灵感来源于《诗经·风雨篇》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如“竹锁桥边卖酒家”“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踏花归去马蹄香”“蝴蝶梦中家万里”等这些意境优美的诗句恰恰是宋代画院招考画师的命题方式,深厚的文化积淀创作出意蕴生动的艺术作品,对意境的塑造需要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对历史、宇宙、人生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如果胸无点墨,从自然万象中完成意境美的塑造是根本不可能的。三是审美能力离不开创新思维,科学需要创新,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艺术同样需要创新,创新使中国画的生命力更加旺盛。中国画的创新是在艺术民族性基础上的嬗变,艺术的民族性体现在民族精神和民族情趣上,归根结底不同的民族性来源于不同的民族生活。中国的绘画与埃及的绘画在观察物象上都是直观式、游弋式的表现技法,而希腊民族精神和审美方式恰是对人体美的执着的热爱,不同的民族生活造就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语言、艺术视角,都产生了不计其数的优秀艺术作品。中国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创新的过程中就要汲取多元艺术文化为我所用。因此,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形式,融入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总和。中国画的创新是革新的过程,也是在传统先进典范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审美追求。有价值的创新在于它不仅是新的、富有个性的,而且是美的、难度较高的。缺乏敏锐的创新思维,创新则无从谈起。学识修养无疑对创新思维的形成格外重要。审美能力构成的多种元素和复杂化告诉我们,美术教学既要突出审美教育这一主线,又要体现基础文化教育的作用。打牢审美能力形成的学识根基,才能使创新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才能使作品思想性更强,意境更深邃;才能使技艺上的创新更加理性并发挥到极致。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安排好文学、哲学等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从而积蓄出更加强劲的发展潜力。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