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汉语有很多种教学方法,古今贯通方法就是其中一种。古今贯通方法指在古今汉语教学中揭示古今汉语之间的关系,探索从古到今汉语演变的方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古今贯通方法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应用策略,希望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古代汉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方法;古今贯通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基础的专业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在系统学习下,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知识系统,并具有阅读古代典籍的基本能力,进而可以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掌握和学习。所以为了给社会培养出源源不断的文史哲人,高校应积极开展古代汉语教学。但结合实际情况来讲,当前我国高校古代汉语课程开设效果令人担忧,如何才能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这是我国各大高校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因此,本文首先概述了古今贯通方法的含义,然后分析了古代汉语教学中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提高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建议,以期能够改善当前我国古代汉语教学。
一、概述古今贯通法
语言具备继承性特点,现代汉语就是在继承以及发展古代汉语,古代与现代之间也就是源与流的关系。所以,想要学习好古代汉语,就需要对现代汉语有更好的理解并充分利用。
古今贯通方法就是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沟通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突破二者之间的界限,探求古今汉语二者的关系,从而寻找汉语从古代到现代演变的具体方法。在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汉语丢掉了很多因素,也保留了很多因素,哪些因素出现了变动,哪些至今未动,这些都是古今贯通法中需要深究的问题。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利用古今贯通方法是为了实现古为今用。古代汉语的学习,要强化现代汉语的素养,提高古籍阅读能力,就必须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通过实践发现,唯有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教学,才能够刺激学生学习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知识的欲望,才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这些知识。
二、古代汉语教学中的问题
为了使现代青年学生对《古代汉语》的认知情况更全面,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形式来深入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本课程的认知、对授课内容的看法、对教材内容的评价等方面,力争从各个方面体现出学生对本课认知的情况。通过对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发现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学生对本课程讲授有着较高的要求
要求授课内容应有趣、丰富,要求应该以课堂讨论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对于古代汉语多媒体课程,大约有80%的学生要求教学内容简练,教师讲课要幽默,并可以让学生以课堂讨论方式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在处理教材上,大约有85%的学生认为需要在以教材为主的基础上补充更多新的语言材料,增加实践机会。
(二)学生对学习古代汉语积极性不高
大约有55%的学生认为古代汉语这门课程难以深入学习。课程内容不但有文选,而且也有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又包括文化常识、词汇以及文字;文选篇目包括了从秦朝一直到唐宋时期的韵文以及散文,学习内容非常多,也涉及了很多知识面,难以准确掌握。并且很多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内容过于乏味,学起来十分困难,想要学好、学精,更是难上加难。
(三)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有90%的学生认为自身学习动力能够以强化汉语素养或者认知汉语独特魅力为主。但也有70%的学生表示只可能在课堂中学习古代汉语知识,课下根本不会主动学习。同时,还有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古代汉语对自身用处不大,也不能帮助自身提高就业能力,所以自然就没有兴趣学习这门知识。这也是我国高校古代汉语教学效率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古代汉语教学中古今贯通的几种方法
(一)讲故事方法
在讲解古代汉语知识时,教师可以寓教于乐,如以演义故事或者背景故事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齐桓公伐楚》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入《齐桓公伐楚》中关于齐桓公讨伐楚国原因的历史:“蔡女为桓公妻,桓公与之乘舟,夫人荡舟,桓公大惧,禁之不止,怒而出之。乃且复召之,因复更嫁之。桓公大怒,将伐蔡。仲父谏曰:‘夫以寝席之戏,不足以伐人之国,功业不可冀也,请无以此为稽也。’桓公不听。仲父曰:‘必不得已,楚之为菩茅不贡于天子三年矣,君不如举兵为天子伐楚。楚服,因还袭蔡,曰:‘余为天子伐楚,而蔡不以兵听从。’因遂灭之。此义于名而利于实,故必有为天子诛之名,而有报仇之实。”这段材料有着很强的故事性,既能够让学习者深入了解齐桓公讨伐楚国的原因,也能够集中学生听课注意力,让他们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
(二)归纳比较方法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文言虚词用法多变,但也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在讲解文言虚词时,教师可将每一篇选文中主要虚词用法总结出来,之后再通过多篇文选归纳以及整理,让学生可以系统化地学习好这些知识。比如文言虚词中“之”作为连接词,有如此几方面用法:在介宾结构前使用,有舒缓语气作用;表示定语后置的,通常不翻译;在偏正关系中利用,相等于介词“的”。在《左传》这篇文言文中,“之”有很多种用法,归纳整理出有关于“之”的用法,再对其他选文进行学习,学生就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还是古代汉语中的多音字读音。在讲授文选时,教师可在比较归纳字音字义后,再引导学生学习。如在学习《论语》时,课文中注释“见”字有两种读法,至于到底读哪个音,需要学生在平日学习时多总结、多分析,这样才能够灵活多变地学习。
四、在古代汉语文选教学中古今贯通法具体应用
(一)在词汇上的应用
在我国古代汉语文选教学过程中,以词汇教学为主。词有本义以及引申义的说法。利用古今贯通方法对选用的词义进行讲解,主要是对词的本义以及引申义进行梳理,并联系起现代汉语。文选中的词,有的是引申的,有的是使用本义,在学习中,还需要深入研究。如《齊晋寨之战》:“故不能推车而及。”此处“及”为追上。及,甲骨文作“}”,金文作“轰”,像一只手抓住一个人。《说文》:“及,逮也。从又,从人。”徐错《说文解字系传》:“及前人也。”“及”原意指追上,引申之后表示比得上、追得上,还能够用在介词以及连词中。在汉语词汇里有很多“及”的短语。如“及笋”指女子达到十五岁年龄;“及冠”代表着男子已经成年了。对“及”本身意义与引申意义掌握好之后,就能够对这些短语以及词语进行深入了解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古代汉语教学中古今贯通法的应用策略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