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构建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
化学是一门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因此,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就是通过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化学思维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化学概念的分析来讲解化学知识的难点和重点,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构建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为后续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在茶文化与化学知识的融合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茶文化中的化学知识,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可能向学生讲述茶中所含的各种物质,通过试验,发现茶水的化学特质,根据不同的化学概念进行分析,组织和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概念进行交流,从中了解二者的不同,更好地统一和记忆概念。例如,在对茶多酚的分析研究中,可以创新检验方法,使对茶多酚的检验方式更多样化,既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和研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不断深化过程中,化学教学也面临着不断的创新发展。为了能够进一步丰富化学教学资源,将茶文化融入化学教学中,能够将茶文化价值更好地体现出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制茶、泡茶等试验,让茶文化与化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好地完成对化学知识与概念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化学的学习中去。
第2篇:农村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思考
李玥1张贤金2(1厦门五缘实验学校福建厦门361000;2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25)
摘要:针对农村校教学中遇到的学生学习意愿低、学习效果差的问题,从调整教学顺序、加工学习素材、重视原理讲解、设置扮演环节等方法入手,提升学习素材兴趣性的同时设置适当的参与环节帮助学生理解、精选训练内容帮助学生巩固,取得了一些效果。
关键词:农村校;教学有效性;素材加工
作为一名到农村校支教的城市初中化学老师,笔者遇到了一些之前没有遇到的困难:讲练了很多遍的化学反应,学生还是一错再错;学生每天期待上化学课,但能在课堂上真正学到的东西却很少;学生非常喜欢化学实验,但面对实验类试题却一筹莫展。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与思考,笔者发现农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多停留在表象上,对化学用语的学习多使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对实验的热情多来自于简单模仿的成就感。为解决以上问题帮助学生学好化学、体验化学的深层之美,笔者改变教学策略从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兴趣入手,通过加工学习素材增强学生对素材的操作性[1]和参与性,激发和保持学生的主动性。
一、化学用语强调方法分类训练
化学用语是初中化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学生与化学绚丽初见后若不能及时掌握相应的化学用语就会出现现象与书写的断档,因为“看不懂写不出”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化学的动力,感兴趣的只是实验现象的表象。
由于农村学生群体的特点[2],若按教材顺序第四单元开始学习化学用语会错过学生对化学兴趣的第一个峰值期,也就错过了学习化学用语的最佳时机,加上农村学生惰性心理和不良学习习惯,农村学生真正掌握化学用语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笔者尝试将化学用语提前到序言部分就开始引入,化学用语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完成的记忆性知识,而是一种在记忆基础上的反复训练习得的技能性知识。调整教学顺序后首先要建立起“临时”的元素与化合价概念,让学生对元素与化合价有一定程度的初步认知和理解,给概念一个意义。然后将元素符号的记忆与元素对应常见化合价结合起来一起记忆,以一天记住1组的速度逐步推进。当这些化学式书写的“组件”记忆熟练后,先让学生明白化学式不是死记下来而是根据规律写出来的,就像学骑单车一定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再设计练习反复训练“组件”之间的拼接,练习中先让所有正一价的“组件”与同一个负二价的氧元素拼接,让学生理解所有正一价的“组件”在与氧元素组合时方式是相同的。再将氧元素换成其他的负二价“组件”依次反复练习,在不断地应用中学生慢慢熟悉并记忆“组件”,让学生从模仿、实践到最终掌握“组件”间的拼接规律,熟练书写化学式。
在从化学式到方程式的学习中,强调化学反应中“宏观现象-微观本质-符号表达”三位一体的关系。对照反应物的性状、对照《美丽化学》中慢放化学反应的视频,先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再观察反应所需条件、分析产物标注,在教会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微观本质后与学生一起配平方程式。
二、原理教学深入实质演绎过程
想要转移学生对化学表象的兴趣,深入了解化学本质、明了化学原理,授课方式至关重要。单纯的演示、讲解对农村校同学而言参与性不足,不能让同学们真正动脑思考,为此在原理教学课中设置扮演环节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在水电解的教学过程中,请两名男同学四名女同学上前扮演两个水分子,模拟水电解过程中的微粒变化。在表演过程中提示学生首先要动起来,因为微粒的特征之一就是在不断运动;请其他同学观察水分子的组成,并请扮演的同学先分别说出自己是氢原子、氧原子,再三名同学齐声喊出“我们组成了水分子”,由此复习原子与分子的关系。并提问“此时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是哪种微粒?”借此复习分子的概念;再由教师扮演“电”模拟通电条件,六名同学彼此分开,请其他同学们判断此时还存在水吗?进一步深化分子的概念;最后再请六名同学组成氧分子与氢分子,请其他同学判断整个过程这六名同学本身有没有发生变化,以深化原子在化学中不变的特征,并总结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在复习复分解反应的原理与条件过程中,笔者也设置了类似的学生扮演活动,请四名男同学上前,分别抽取写有银离子、氢离子、氯离子、硝酸根离子的牌子并举在胸前。然后由教师介绍讲台一侧的是硝酸银溶液,另一侧是盐酸溶液,请四种“离子”回到自己的“烧杯”里,此时提示扮演的同学要动起来,请其他同学观察并说出烧杯里存在的微粒名称及其状态。然后教师说“两个烧杯的溶液在讲台上混合”,四名同学跳上讲台,扮演银离子和氯离子同学抱在了一起,另外两名同学保持分开,此时教师请其他同学观察原本在两侧“烧杯”里配对离子现在有什么变化?是不是相互交换了成分?再提问为什么这样的交换得以发生?最后由四名同学自己用不同颜色粉笔把自己扮演的离子在黑板上写出刚才演示的整个反应,再由教师根据板书复习复分解反应的原理和条件。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化学教学实践与思考探究论文(共2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