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以得出 (10) “控制数量” (限定条件) — —适度原则 (可控性)
驳二: 妈妈今天忘了带钱, 周围好像也没有出售的商店。
学生进行再反驳: 没钱可以使用手机微信或支付宝, 具体的商店我可以带您去。
由此可以得出 (11) “购买方式的多样性” — —操作的可行性
驳三: 今天暂时不买, 改日再买吧。
学生进行再反驳: 我现在最需要, 过了这个阶段,也许我就不想吃了。
由此可以得出 (12) “当下的迫切需求” — —时效性梁启超先生曾在 《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中指出,论辩文最好的题目是两边对驳, 文思便不会枯窘。通过课堂的师生对驳, 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打开, 也将说理推向了纵深。
3.质疑。是不是学生所有的答案, 都能有效地说理呢?
答案一: 隔壁小明的妈妈都买给他吃, 你为什么不买给我吃呢?
质疑: 别人吃了你就必须吃吗?别人考100分你怎么不考100分呢?
面对这样的反驳, 学生表示出了应答的无力。我引导学生反观现实, 如果父母将自己与别人家的孩子,忽视具体情况而进行能力高低的比较, 你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劝谏?学生纷纷表示这样的类比举例没有可比性, 无法实现说服的目的。可见, 例证必须准确、 契合, 并且不能作为主证, 以例代议无法证明观点, 只能是逻辑说理以后的辅证。
答案二: 你不给我买, 奶奶也会给我买, 而且买的更多。
质疑: 那好, 你等着吧。
这个答案让笔者在课堂上直接放弃了进一步聆听对方说理的念头。在论证说理的过程中, 必须认清说理的对象, 明确说理的目的。对象是母亲, 引入 “奶奶”这一新对象, 无益于说理, 也无法构建因果逻辑。再者, 说理的目的在于劝说母亲当下购买, 而不是确保有人购买, 带有威胁性质的说理, 会给听着带来不愉悦的情绪, 破坏沟通交流。
答案三: 这种 “拒绝式” “否定式” 的沟通方式, 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质疑: 不购买 “一支雪糕” 就等同于一种不良的沟通方式吗?
“先破后立” 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思维, 但并不是 “有破就有立” , 破立双方之间是存在内在逻辑的。如鲁迅先生的 《拿来主义》 在提出 “拿来主义” 这一观点前, 依次批驳了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 这三者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是被动的, 而 “拿来主义” 的优越性就在于是主动的、 开放的、 对等的。破立之间的关系很明显, 所破之弊端所立之物皆无, 所立之利处正为所破之物缺失, 如此的破立才显得合理、 严谨。而学生的这种 “破” 是缺乏论证, 不理性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工学类就近取譬多维思辨——论述文思维训练例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