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观后感参考范文【一】
作为一部饱受期待的爱国主义电影,我在《八佰》上映不久就抽出时间看了这部战争片。我自认为我的泪点还算挺高,上一次哭成傻子还是在看《寻梦环游记》的时候,但这部电影属实给了我很大刺激与震撼。出场时心情高涨,感慨良多,因此趁着热情写下这篇观后感。
《八佰》可以说是一部极其“硬核”的战争片了。它毫不避讳地直接拍出战场上的惨烈景象。尸横遍野,血流满地,无数战士中枪倒地,痛苦呻吟,中间一段拼刺刀的戏码更是紧张刺激,可以看出无论是演员的化妆、现场的声效、场景的描绘都可以说是极其用心,剧情方面后期总感觉略微有点拖长,但作为门外汉的我无法给予正确评价,因此不过多赘述,总体来讲是一部很良心的电影。
接下来进入正题。
四行仓库保卫战,是日军侵华中,淞沪会战打的最后一场战役,由谢晋元和杨瑞符率领的八十八师以四行仓库为据点进行的防守战。蒋司令希望以八十八师的奋力抵抗与牺牲赢取来自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因此下令八十八军固守四行仓库七天。
不同于以往,从一个宏观的大局角度上描绘一个战争的进程,《八佰》采用了群像式演出,毫不避讳地展现出每一类人在面对绝境时心态的转变,为观众呈现出脆弱的人性在面临极端情境时的摇摆。
在影片的开头,士兵们的命运便借营长之口宣告而出:“这座仓库是坚实的阵地,更是我们的坟墓。”近乎绝望的现实,不免让人催生逃跑的心理。端午曾经试图通过河道逃生,老算盘则是人如其名,无时无刻不在打算着如何才能离开这个鬼地方。我们在批判这些人想要逃跑的小心思时,不妨深思一下倘若换做自己,自己又会怎么做呢?
“战争总是要结束的,总有人要活下来的,我上有老下有小,只是想要活下去而已啊!”“老算盘”跪下求着端午放过他的场景到现在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
是啊,试问谁会喜欢死亡呢?当士兵中弹倒下,绝望地伸手试图抓住战友,一句“我想活下去!”真是让我心都碎了。但军团身后,即为国门。失去了国家,也就失去了信仰,民族的意义更是不复存在。为了民族,为了国家,无数战士挺身而出,一腔热血怒撒沙场,终是战胜了死亡的恐惧。
那一个个绑着手榴弹跳下去的战士,我们无法一一记住他们的名字,但我们都知道,他们每一个人都怀有一颗热爱的心,用自己的躯体筑成血肉的长城。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所谓的绝对男一号。每个人在经历战争的洗礼后都多少有所改变。
端午从试图逃跑,到舍生举旗;老铁从不断牺牲队友,到自己最终国家拼搏;就连十三岁的小湖北的眼神,都从逃避,呆滞变得坚定,沉着。战争是一场血与火的试炼,它终究改变了所有人。
电影采用阴冷的色调和巧妙的运镜向观众传达了反战的思想。苏州河一面歌舞升平,一面战火连天。天堂和地域仅仅一线之遥,但却难于登天。
在保卫战开始之初,战士们拼死拼活与敌人抗争到底的时候,民众如同一群看客,点起的烟花让我心寒,仿佛.......眼前的“一场好戏”与他们毫无关联。鲁迅先生笔下所描绘的“麻木的中国人”,大概便是这样的一番神情吧。
但当民众们看到每一位战士的神情,意识到每一位战士为了国家付出的努力,他们的民族之魂终于被激发。嬉闹般的叫好声销声匿迹,有的只有信念与物质上的支持。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目的便达到了。区区几百人,面对数量庞大的敌人又能改变什么呢?但他们的努力激发了国人的血性,激发了四万万人一致抗日的决心。
或许旗帜的树立使得八十八军更快的遭到了敌军的疯狂攻击,但竖起这面国旗表明了中华民族将要抗争到底的态度。这是向敌人的宣告:只要这面旗帜还立在这里,中华民族便永远不可能倒下。
有的人故意抹黑,声称这部电影是给gmd洗白。但我认为,当倭寇入侵到家门口时,挺立在防线前的战士永远都会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不如怀着一份敬畏之心,好好看看这中华男儿的气概。
《八佰》观后感参考范文【二】
前一阵上映的《八佰》热议不断。要想看懂《八佰》,首先我们就要了解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段真实的历史。
7月7日,卢沟桥一声枪响,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29军首先在宛平城与日军交火,随后南京国民政府急调主力北上,预计在华北会与日军大战,这才有了后来的南口战役。
但从地理形势看,华北属于平原,无险可守,对于无机械化的我军来说极为不利。而从整个中国地形看,是西北高,东南低。日军由北向南打是俯冲。从古自今,中国的历次统一都是由北向南(只有朱元璋是唯一一次由南向北统一中国)。所以蒋介石避开华北,选择在上海决战,将战场东引,一是让日本人由东向西仰攻,逐渐爬坡(其实日军全机械化程度很低,到抗战胜利,连河南都没完全拿下,上海决战,反而给了日本海军利用太平洋及长江的便利,海军军舰直接顺江而上打到了武汉)。二是上海是国际大都市(世界第五)远东金融中心,各国租界林立。在上海开战,是为了引起国际关注,以期国际援助,希望列强向日本施压,停止战争(淞沪一战,粉碎了日军的梦想,也让日军对华侵略由蚕食变为鲸吞,反而被噎的够呛)
这场战役是抗战期间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国民政府调集了148个师,62个旅,原本计划北上的中央军也调头南下,投入到淞沪战场。各路军阀与中央政府空前团结,分分将自己麾下的精锐投入到淞沪战场,蒋介石拿出了看家的中央教导总队,87师,88师三支中国最精锐的三个调整师(德械师)与税警总团(相当于德械师),纷纷投入到淞沪战场。总兵力达70余万。日军陆海军出动了8个师团,两个旅团,约20余万人,双方总兵力达到100万,在淞沪血战三月。
随着大场的失手,以及日军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在上海的中国军队有被包围的危险,于是国民政府下令部队全线撤退。但由于11月3日即将召开布鲁塞尔会议(《九国公约》,)蒋介石为了在布鲁塞尔召开之际,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政府的抗日决心,以期博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与帮助,于是决定留下一支部队在上海进行最后的抵抗,这才有了后来的八百壮士之举。
起初蒋介石希望88师留下抵抗,88师是当时我军三个德械师之一,也是最早投入到淞沪战场的部队,在闸北被日军称为“可恨之师”。可见其对日作战的英勇。但此时的88师早已经过了5次整补,老兵伤亡大半。当时第三战区的命令下达到88师时,师长孙元良认为既然是孤军坚守,断无生还可能,将全师葬送,代价太大。于是面陈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最终说服顾祝同同意由88师留下一个团做最后坚守。孙元良回到师部,仍觉得一个团人数还多,于是私自命令524团团附(团附不是副团长,是团部附员)谢晋元率领1营坚守四行仓库(此时蒋介石还以为留下了一个团)。
谢晋元
当时,524团1营还驻守在闸北北站附近的天通庵地区,于26日晚22时接到撤退命令,1营营长杨瑞符少校还在向524团团长韩宪元上校表示不理解为什么要撤退。23时,又来了要1营坚守四行仓库的新命令,杨瑞符营长到团部领受新任务后立即返回,已经是27日零时20分了。此时1营各连都已根据22时的撤退命令后撤,连营部直属部队都撤走了。杨营长急忙派两个传令兵分头去追,自己则在营部等待部队回来。结果传令兵只追到第2连以及第1连的第1排与第2排,于是杨瑞符营长只好先率这一个半连到四行仓库向谢晋元报到。27日上午9时许,没联络到的1营3连、1连3排和机枪连居然也来到四行仓库报道,原来这两个连在撤退途中遇到团部人员,知道1营的任务已经改为坚守四行仓库,虽然谁都知道这是九死一生的任务,但这两个连毅然赶到四行仓库。就这样,至27日9时,524团1营共452人全部进入四行仓库。
88师
之所以选择四行仓库坚守,是因为四行仓库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位于苏州河北岸、新垃圾桥(今西藏路桥)西北角,是当初交通银行与北四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与盐业银行)于1931年建成的联合仓库。它当时闸北一带最高最大的建筑物,建造得十分坚固,易守难攻。并且比比邻英租界。能够更方便让外国人看到中国军队的抵抗。而且仓库内有众多物资,其中还有大量煤气公司的煤气罐。
四行仓库
在日军进攻四行仓库之时,由于顾忌炮弹落入英租界,以及怕引爆仓库内的煤气罐会伤及英租界。整个进攻中,日军均没敢使用重炮(双方上海鏖战仨月,战场均在华界,租界不受任何影响)。
在4天4夜的孤军奋战中,四行仓库守军击退敌军数次进攻,当时的英国准将亚历山大说:“我从来没有见过比这更壮烈的场面”。
其中有记者进入四行仓库,采访谢晋元时问到守军人数,谢晋元对外宣称800人,因此外界有了响亮的“八百壮士”称号(这点电影中也有表现)。
在524团1营坚守四行仓库的4天里,上海社会各界组织了募捐,为四行仓库守军送来了大量食品与物资(这点电影中均有表现。其中一名叫杨慧敏的童子军女生,冒着生命危险,在英租界士兵的默许下,横渡苏州河给仓库守军送来了一面国旗,第二天,谢晋元即命升旗(这一画面电影中做了艺术夸张的表现)。
杨慧敏
由于英国人担心四行仓库煤气罐爆炸会殃及英租界。租界当局首先要求第三战区司令部命令四行仓库守军撤离,同时表示允许其退入租界,并保证四行仓库守军的人身安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范文大全《八佰》观后感参考范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