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居建筑调查报告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北方作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一直承担着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的职能。其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民居建筑逐渐由原来的单纯居住实用性发展到了居住实用与艺术性并举的过程,北方民居由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迎来了发展的顶峰。
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大地气候相对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相对平整,乡土材料相对单一,民间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民风也比南方纯朴、憨厚、粗犷。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乡土建筑材料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制约,使得北方各地民居普遍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
北方地大广袤,山河壮美,人口相对稀疏,故聚落选址常在平坦地段,大多数属于平原型的构成。地段的宽松和地形的平整为村落和宅院的规整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同一地区的乡土建筑形式分外统一,加上气候寒冷,需要充足的日照,正房都力求坐北朝南。这使得北方单体建筑平房和合院住宅的总体布局多呈定型的格式,端正的方位,划一的标高,均匀的分布,整齐的排列。宅院的内部构成多为离散型,这是为取得充足的日照,宅第的宽松也为拉开距离准备了条件。气候越寒冷用地越宽松,这种离散式的程度愈明显。不难看出,毗连型的构成是在宅第上满铺成片的房屋,中庭和边角留出一口口尺度不大的、供通风采光的天井,结合不规则的地段因地制宜组合成灵活多变的空间和错落有致的外观。而离散型的布局,使各栋单体建筑相对独立,呈现一进进规则的庭院和一栋栋定型的宅屋。这里的空间比较刻板、平淡,这里的房屋都是硬山、悬山的统一定式 ,既缺乏顺依地形的高低错落变化,也缺乏诸如南方的风火墙之类的建筑轮廓变化。宅院的临街立面也很朴实,通常显现的都是大片平素的院墙或倒座房的后檐墙,全靠大门和门楼不同规格的制式和不同程度的修饰,以取得宅舍不同风采的门面。
北方地区也并非都是平原型的聚落,广阔的黄土地带,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变化万千。分布在这里的窑洞群落,或是顺着梁峁沟壑的等高线布置,或是潜隐在大片的土塬之下,他们依山沿沟,层层叠叠,自由参差的高低起伏。由于窑洞自身不显建筑的体量,他们都是最大限度地融入黄土大地,统一在黄土质感和黄土色彩之中。这里的高低起伏带来的不是南方特色的轻叠灵巧,仍然是北方风韵的古朴粗犷。
在建筑体型上,建筑空间被厚重的实体所枷锁,并受到构架性能和采暖设施的牵制,导致建筑单体体量规整,体态敦厚。
总的来说,北方民居体现了其对地理条件的适应性,这反映了物质对于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在交通、通信不发达的古代,人与人之间缺乏联系,这就形成了不同民族不同的建筑艺术风格。北方民居总体可分为3类,一种是以老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等级观念森严的建筑风格,另一种是黄土高原上依地理条件而出现的窑洞建筑,第三种是以华北平原地区由于特定历史条件而形成的大型宅院建筑。
一、四合院建筑艺术 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卧砖到顶,起脊瓦房。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侧贴有对联。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
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通。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北京菊儿胡同——设计师
吴良镛
层内方砖墁地,青石作阶。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等。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 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四合院里最重要的房间就是正房。正房就是北房,也称上房或主房。由于祖宗牌位及堂屋设在正房的中间,所以正房在全宅中所处的地位最高,正房的开间、进深和高度等方面在尺度上都大于其他房间。正房的开间一般为三间,中间一间为祖堂,东侧的次间住祖父母,西侧的次间住父母,而且老房子正房左边(东边)的次间、稍间比右边(西边)的略大,这是受“左为上”传统习俗影响的结果。
二、窑洞建筑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我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
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广 窑洞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传统的窑洞空间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虽然很普通,但是在单调的黄土为背景的情况下, 圆弧形更显得轻巧而活泼,这种源自自然的形式,不仅体现了传统思想里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时更重要的是门洞处高高的圆拱加上高窗,在冬天的时候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的内
侧,从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辐射,而内部空间也因为是拱形的,加大了内部的竖向空间,使人们感觉开敞舒适。刘加平先生曾经这样评价窑洞建筑:窑洞冬暖夏凉,住着舒适,节能,同时传统的空间又渗透着与自然的和谐,朴素的外观在建筑美学上也是别具匠心。
三、宅院建筑 在古代,晋商的广泛活动,积累了大量财富,他们掀起了回乡建宅的高潮。
宅院一般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布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院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北方文化孕育了善良淳朴的北方人民,北方人民将自己优秀的精神品质融汇到建筑中去。深入体味北方建筑,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升华,沐浴在醇美精神清香中,我们能更好的欣赏建筑以及它带来的美的享受。
安 徽 考 察 报 告
2013年安徽考察报告
一、考察时间:2013年10月29日——2013年11月5日
二、考察地点:安徽黟县南屏、关麓
三、考察人物:艺术设计学院环艺专业
四、考察内容:民居测绘
五、考察目的:
1、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2、测绘工作的分工与组织
3、现场测量
4、测绘原则
六、考察人员:高冬冬,李菁,张晶,贺梓源,王鑫,王潇冉,呼晓鹏
画里乡村 古黟南屏
2013年10月30日,在老师的统一安排下,大家拖着重重的行李带着向往乘上了去往安徽的火车上,此次考察之旅启程了。 然而接下来的长途大巴令我们很无奈,尽管十几个小时的车程让人疲惫,可是细心的司机让我们感受温暖,几乎每到服务区师傅都会停车休息,当车平稳的驶进安徽境内时,别样的景致让昏昏沉沉的我们一下子精神起来,这个时候我听见车上同学的对话“安徽人肯定很有钱!”“为什么啊?”“你看他们的房子好高啊”车窗外一栋栋高大的房子划
过视角,带着小小的疑问我们走进了徽州。一路上的风景变换这,从城市的建筑到这郊野的纯自然,就这样我们开始了贴近大自然的隐居生活。没有了城市的喧哗,没有了城市里的污染。在接近一个星期的安徽考察中,我们先后去了南屏,关麓,宏村等徽州古民居村落。观赏了大量的徽州古建筑,有居民的老宅,有历史变迁的城府。在那里我们收集了资料,开阔了眼见。
与我们生活的景致完全不一样,但却在个体的差异间辉映着整体的共性,彰显的是自然的魅力,是人文的多彩,是历史的回顾!高高的房子,并不规整的水田,满山遍野的茶树,以及让人并不适应的盘山路成为了最初的南方印象。终于在长途跋涉过后到达我们考察的第一站——南屏。
初来这个古老的村落,同学们似乎并不是很欣喜,有人笑说来到了山沟沟,有人埋怨拥挤的住宿以及不完善的生活条件,有人不适应潮湿的环境,更有人独守思念??这一切现在看来真的是个假象,因为这些在后来的慢慢适应与慢慢感悟中一点点变化着,起初也许我也像同学一样,真的有点浮躁,草草的画几笔便跑去逛村子了,虽然在偷懒,可是这一逛却逛出了收获,逛出了一份别样的感情。
穿梭在迷宫一样的小巷子里,似乎走进了一个时代,古时徽州男人在外经商,留在家里的只有老人妇女以及孩子,高高的围墙为的是防盗防坏人,其实高高的围墙是徽州人筑
起的平安的心墙。保存完好的老房子里那精湛的雕刻与鎏金艺术不禁让游客惊叹!徽州人家的摆设很别样,男人坐在左边,女人坐在右边,左边摆着一个花瓶,右边摆着一面镜子,旁边放有两个帽瓶,中间摆有一古老的摆钟左边花瓶寓意平安,同时细瓶颈,粗瓶身寓意商人粗进细出,右边镜子寓意女人在家要心平如镜,与中间摆钟一起寓意终生平静,帽瓶的摆放更是一种信号,古时徽州男人都带瓜皮帽,而帽瓶就是用来放帽子的,如若帽瓶上有帽子,那么说明男主人在家,方便打扰,反之则不方便打扰。美好的寓意流传到今天。
南屏,位于安徽省黟县西南,是一座有千年历史、规模宏大的古村落,因《菊豆》、《卧虎藏龙》等多部著名影片在此拍摄,被称为中国影视村。全村有近三百多座明清古建筑,村中有
36眼井,72条巷,从村头到村尾二百多米的一条中轴线上,至今保留这八个大小祠堂,这种祠堂群在全省也是仅此一家。
自元朝末年叶姓从祁门白马山迁来后,村庄迅速扩展,明代已形成叶、程、李三大宗族齐聚分治的格局。特别是清代中叶以后,由于三大姓之间的相互攀比,竞争进取,促使南屏村步入鼎盛时期。全村一千多人丁,却有36眼水井,72条古巷,300多幢明清古民居。且村中至今仍保存有相当规模的宗祠、支祠和家祠,被游客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
宗祠林立
一、南屏最具特色的建筑应属祠堂群。“邑俗旧重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南屏至今还保留着8座祠堂,大多坐落在村前横店街长约200米的一条中轴线上。
其中有属于全族所有的“宗祠”,也有属于某一分支所有的“支祠”,还
“家祠”。宗祠规模宏伟,家祠小巧玲珑,形成一个风格古雅颇具神秘色彩的祠堂群。
二、位于南屏村心的叶氏宗祠“叙秩堂”,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坐东朝西,占地近2000平方米。当年大门上端挂有“钦点翰林”、“钦赐翰林”、“钦取知县”等金字匾额,门联为:“石林派衍家声远,武水澜回气象新”。大门两侧有一对用黟县青石精雕细刻的石鼓,非常威严。一进大门,有80根硕木柱支撑着宏伟的建子上挂着派衍家声水澜回气象
就见大的这座筑,柱“石林远,武新”等木制对联。横枋上悬有“贡元”、“进士”、“经魁”和“松筠操节”、“津逮后生”等功名、褒奖之类的横匾。祠堂共由80根粗大的圆柱支撑,分上、中、下三进大厅。大厅为享堂,中厅为祀堂,下厅是吹鼓奏乐之地,也可搭台演戏。中厅为礼堂,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大厅,上厅为享堂,楼上放置本族的祖宗牌位。中厅和上厅可容纳数百人举行仪式。序秩堂大门以往只在重大节庆才开,平时走边门进出。其大门的高度比其余7座祠堂都要高,同姓的一切支祠、家祠均不可逾越。
三、序秩堂就是张艺谋拍摄电影《菊豆》的主要场地,至今仍保
持着拍摄《菊豆》时的原貌。墙上张贴着《菊豆》剧照,祠堂中摆放着染布、晒布的台架、绞车、染池等,“老杨家染坊”的横匾也高悬在序秩堂大门上方,成了游人欣赏的佳景。
四、南屏村的支祠与家祠,大都因做官、发财者而建造。建于明弘治年间的叶奎光堂,是当年叶姓祭祀其四世祖叶圭公的会堂,现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圭公名文圭,字天瑞,号南屏,明成化二年岁贡,曾任山西太原府岚县知县。李氏支祠则是祭祀晚清徽商巨贾李宗眉的。
五、祠堂建造高大、宽敞、华美、气派,与各宗族在祭祀上追求隆重的场面相适应,使人在它面前产生肃穆和敬畏之情。参加祭祀有严明的规定,包括与祭人员要穿戴与身份相应的衣冠,祭品的定式,等等。通过参加这种场面宏大、礼节繁多的仪式,可以增强族众对所在宗族的自豪感。有的家族还规定,年龄稍长之后的男孩子都要参加宗族内一些礼义和祭祀活动,让他们从小掌握做人得各种定的思维模式。祠堂实质上是一个家族精神教化的圣殿。
古私塾园林和古民居建筑
一、除了祠堂林立,南屏村的古私塾园林和古民居建筑也比比皆是。位于村庄上首的“半春园”,又名“梅园”,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村中富商叶自璋为子女读书而营造的私塾庭院。园内有三大间书屋及半月形的庭院,还有对联曰:“静乐可忘轩冕贵,清游端胜绮罗尘”。因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的《西园记》而遐迩闻名的“西园”,坐落在叶氏宗祠前,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占地
近1公顷,内设牡丹园、梅竹园、山水园、松柏园四大部分,是当时村
惜西园现已毁坏,今只留下石雕“西园”两字大门额紧及西园溪、西园桥及古樟等遗迹。村中还有“培阑书屋”、“陪玉山房”、“梅园家塾”等。
中国影视村
说南屏是“中国影视村”,那是因为名导演、名演员在这里共同创作出了多部享誉国内外的名片-----《复活的罪恶》、《大转折》、《菊豆》、《卧虎藏龙》等等。许多当年拍摄时的花絮剧照、许多拍摄时搭制的场景和道具都留在了这里,成了南屏诱人的另一景。
景点介绍
南屏是皖南古村落中以幽深街巷、祠堂群和古民居群组合构成、独具特色的村落建筑景观典型代表。南屏村山水秀美,人文荟萃,古风依旧,民风纯朴,是穿越历史时空,解密古徽州几百年徽商人家兴衰、解密古徽州宗法制度、解密古徽州村落布局风水原理的必去之地,也是走进乡村、回归自然、体验古风的好去处。
南屏景区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抱一书斋”是李氏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当时作为私塾供家族中子弟读书之用。房主李火眉 ,又名李金榜,当年由于家境贫困,只读两年私塾就外出经营谋生,深知书到用时方恨少。当其事业有成时,便回家乡大兴土木建了三所私塾,这是其中的一所,免费供自已家族中的子弟读书。
穆贤堂为当年先生授课之地,中间挂有孔夫子画像,两边挂有对联:“慈孝后先人伦乐地,诗书朝夕问性天”。室内文化气息浓厚。院内布局和苏州园林的格式相同,有廊亭、回廊和美人靠。
冰凌阁始建于清朝中期,共有200多年历史。冰凌阁由正
厅、偏厅、回廊三部份组成,正厅系五体连珠式结构,布局精巧。
偏厅分上下两层,均装有莲花门,门上为西湖十景图,回廊与正厅相 对,曲径通幽。房屋整体布局与北方的四合院有异曲同工之妙。
南薰别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约170余年,因其大门正对风光秀丽的南屏山而得名。南薰别墅的大门不开在正厅的中轴线上,而是开在正厅左侧,使人有一步到堂之感。正厅是明三间布局格式,宽敞明亮,光线透进宽大的天井,一直可照射到厅堂后部。太师壁正中挂有“忠孝传家永,诗书处世长”金底黑字对
“万云轩”,绣楼的摆设体现主人当时的富有,绣楼上的镜子及美人靠上的彩色玻璃都是当时主人经商所购的外国货。“南薰别墅”虽小,但环境幽雅,布局合理,木雕精美,紧凑的安排让人有“小巧玲珑”的感觉。
叶氏宗祠,即叙秩堂,始建于明成化年间,距今有530余年历史。叶氏宗祠占地约1000平方米,是一座由54根粗大的圆柱支撑起来的宏伟建筑,分为上、中、下三进大厅。下厅为族人举办活动击鼓奏乐的场所;中厅是祀堂,为宗族举行祭祀仪式或重大活动的正厅;再往前为上厅,是与中厅相连的台式三间二层楼房,楼上一般是放置本族各家祖宗牌位,供族人瞻仰祭拜的地方。1989年,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的电影《菊豆》中80%的镜头都在此取景,现仍保持着当时拍摄时的原貌。
叶氏支祠,即奎光堂,始建于明弘治年间,距今490余年历史。叶氏支祠占地千余平方米,系南屏叶氏祭祀其四世祖叶文圭公的会堂。该祠为三进三开间结构,祠堂由六根“黟县青”大理石柱及86根白果木柱支撑,整体结构高大轩昂,明朗开阔。是当今保留完好几座祠堂中规模较大的一座。叶氏支祠悬挂着三块匾额,分别是“钦点翰林”、“钦赐翰林”、“钦取知县”。
门前立有用黟县青大理石雕琢的石镜。石镜下面的镜座雕刻精细,图案优美,旁边的两幅“福禄寿禧”图栩栩如生,象征着丰衣足食。1999年,由李安导演、周润发、章子怡主演的电影《卧虎藏龙》选此为剧中雄远镖局内景地。
特色建筑
南屏最具特色的建筑应属祠堂群。“邑俗旧重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南屏至今还保留着8座祠堂,大多坐落在村前横店街长约200米的一条中轴线上。其中有属于全族所有的“宗祠”,也有属于某一分支所有的“支祠”,还有属于一家或几家所有的“家祠”。宗祠规模宏伟,家祠小巧玲珑,形成一个风格古雅颇具神秘色彩的祠堂群。
南屏村大姓叶氏宗祠“序秩堂”就是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歇山重檐、端庄轩敞的古祠。祠堂门前照壁矗立,门楼高大,一
4根大石柱托着额枋,上面雕刻着古鼎宝瓶类的祭器。序秩堂分上、中、下三厅。一进大门,就见有80根硕大的木柱支撑着这座宏伟的建筑,柱子上挂着“石林派衍家声远,武水澜回气象新”等木制对联。横枋上悬有“贡元”、“进士”、“经魁”和“松筠操节”、“津逮后生”等功名、褒奖之类的横匾。下厅是吹奏鼓乐的地方,也可以搭台演戏。中厅为礼堂,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大厅,上厅为享堂,楼上放置本族的祖宗牌位。中厅和上厅可容纳数百人举行仪式。序秩堂大门以往只在重大节庆才开,平时走边门进出。其大门的高度比其余7座祠堂都要高,同姓的一切支祠、家祠均不可逾越。序秩堂就是张艺谋拍摄电影《菊豆》的主要场地,至今仍保持着拍摄《菊豆》时的原貌。墙上张贴着《菊豆》剧照,祠堂中摆放着染布、晒布的台架、绞车、染池等,“老杨家染坊”的横匾也高悬在序秩堂大门上方,成了游人欣赏的佳景。
祠堂建造高大、宽敞、华美、气派,与各宗族在祭祀上追求隆重的场面相适应,使人在它面前产生肃穆和敬畏之情。参加祭祀有严明的规定,包括与祭人员要穿戴与身份相应的衣冠,祭品的定式,等等。通过参加这种场面宏大、礼节繁多的仪式,可以增强族众对所在宗族的自豪感。有的家族还规定,年龄稍长之后的男孩子都要参加宗族内一些礼义和祭祀活动,让他们从小掌握做人的规范,懂得各种礼节,形成特定的思维模式。祠堂实质上是一个家族精神教化的圣殿。
除了我们自己观览、品味这里的建筑和景色,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明白了这里之所以这么美丽与融洽是因为这里建筑融合到了自然环境之中,“环境决定格局”这是老师告诉我们的第一个要点,之所以要“天人合一”是因为大自然有规律,而没有规矩,人的规矩要符合大自然的规律。村落选址大都利用天然地形,依山傍水,枕山环水,背山面水,负阴抱阳,随坡就势;大都选择在山谷内相对开阔的阳或山侧南向缓坡上。扫帚形村落的形成,成功地实现了人与大自然的紧密相融。依山依水的徽州
与大自然刚柔并进、顺其自然,形成现在这样一幅完美的画卷。徽派建筑也带给了我们许多对现代建筑的启示。首先,正像老师所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尊重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因地制有宜营造村落。南屏村落身处地阻山隔,但南屏人却创造精美的建筑和如诗如画的生存环境、道路,而让世人称奇,吸引很多人在这里选景拍摄,多部电影在这完成,因此被称为“中国影视村”。古代徽州人展现出的创造智慧和适应并改变生存环境、尊重人与自然和系的精神,今天仍很大的启示。南屏重“风水”,扫帚次栉比的房屋,纵
谐统一的关然给我们一村落建设注的村落,鳞横交错的巷
道,既考虑的取水、排污、放火、审美趣味,集功能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的是适合生存、布局合理、富有诗意的人居环境。还有,建筑的人文色彩及装饰美。被国内外专家及中外游客称之为“东方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局 ,还是在陈设、装饰 ,都显示出浓郁的中国特色和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我们在建筑创造上应该借鉴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优势,保持文化内涵,并“智取”外来的精华。如梁思成早年提出的“中不古,新而不洋”。所以中国当代的民居建筑,不是将农村城市化,也不是把古村落从新农村的版图中单独出来,而应该将农村的山水、耕地、植被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和谐发展为一体。最后,建筑环境设计的园林化情调和建筑规划上仿生学的运用。古民居规划营造的尊重自然的精神与文化应当被继承和发展,并赋予现代民居以生气,使之富有生命力,使其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神充分和谐的理想生存环境。南屏村的规划、街道形式、建筑和装
饰以及房屋与水系相结合的“扫帚”形规划布局,被中外专家认为是“将科学与诗意完美结合、建筑与环境珠联璧合的典范”,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作为中华文明甚或说是人类文明的南屏,其文化艺术魅力让人敬畏。我和同学来
到这里不仅仅是写生,不仅仅是美丽的景色被我们用画笔记录在本中,更是对古老的皖南徽派民居建筑文化艺术熏陶,在艺术创作中得到滋生与运用。短短的实习虽然很快就结束了,但是从这里的一草一木,从人文建筑到整个人文风情都深深印入了我们的脑海中,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里,这里的景色,这里的风采,这里的韵味……
如今这个屋子已经有130年的历史了,清末年间主人用他来接客,而房子的主人又曾是福建莆田县的县令,房子见证了主人的失败与成功,也见证了时代的兴衰更替。
这座房子除了历史较为悠久之外,同时也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所房子位于南屏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所以也是显得愈加灵秀,房子建于清朝,一直完好至今,它也同样经历了战乱,但幸运的是,这里山坡众多,战乱时期鬼子也不易侵犯,所以也顺利的成为人们的一个逃难的场所,它从此便与世隔绝,成年男子在外经商,老人孩子们在这过着太平安稳的日子。
房子的所在地在三国时期曾取名为南蛮,在过去时光里就曾被视为是养老的场所,这恰恰也验证了我眼前看到的这片和谐安宁的景象。
现在在房子里居住的是主人的孙子,里面同时居住着前来探亲的女儿和刚刚出生的外孙女,看着这一大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在一起,我更是愈发爱上了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温暖的精致的房子,但愿若干年后,再次来到这还能和同学们相聚在这。
县位于平原中段北部,高原南缘,北纬34°19′36″—34°45′05″,东经108°00′13″—108°24′18″之间。由于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与渭河断裂盆地的结合部,形成南部黄土台原、中部带状平原、北部丘陵沟壑三个地形地貌。全县辖8乡12镇、256个行政村,总面积1002.7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人。按照省、市地震
局的安排,6月16日到7月10日,我们对全县110个行政村的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方法
为了搞好这次全县的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调查工作,县政府召开各乡镇长和地震应急负责人参加的专门会议,安排部署这项工作。要求各乡镇要有专人负责,成立3—5人的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情况调查领导小组。县科技局地震办10人,分3个调查小组逐乡镇开展工作。调查方法是县调查组和各乡镇调查人员分组,进村入户现场调查,所调查村子,做到每户必进。调查的内容包括砖混结构、砖木结构,土木结构、窑洞等结构类型房屋的间数、面积,所居住的人数、建设年代、抗震设防的措施及房屋现状等。
二、调查情况及分析
(一)房屋的结构类型
我们对调查的110个行政村,以村为单位,并对各种类型结构房屋的间数进行了统计(见表一)。
从表一统计的的调查情况看,县这次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调查共涉及48129户,总计调查各类房屋23.86万间,其中砖混结构房屋9.41万间,占39.4%,砖木结构房屋78958间,占33.1%,土木结构房屋48935间,占20.5%,土坯房12148间,占5.1%,土窑洞4487孔,占1.9%。
表一:各种类型结构房屋的间数统计表
房屋结构砖混房砖木房土木房土坯房土窑洞合计
间数(间)940677895848935121484487238607
户数(户)179041585595772448234248129
占%39.433.120.55.11.9
备注砖混和砖木结构的房屋有2层以上的共计25603间
砖混和砖木结构的房屋有2层及2层以上的共计2.56万间。其中砖混结构房屋23625间,占砖混结构房屋的比例达25.1%。从以上调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全县农村民居以砖混和砖木结构房屋为主。
(二)、房屋的建设年代
1.砖混结构房屋
我们对全县农村民居中砖混结构房屋按建设年代进行了统计(见表二)。全县砖混结构房屋共计调查9.41万间,其中八十年代以前建设的544间,占0.6%,八十年代建设的4060间,占4.3%,九十年代建设的14603间,占15.5%,至建设的37072间,占39.4%,以后建设的37788间,占40.2%。
表二:砖混结(来源:好范文 http://www.dawendou.com/)构房屋建设年代统计表
建筑年代80年以前80年代90年代-以后
间数(间)5444060146033707237788
占%0.64.315.539.440.
2通过我们分析认为:砖混结构房屋始建于八十年代、建筑兴盛于九十年代,持续高速发展于以后,成为我县农村民居的主要结构类型。
2.砖木结构房屋
我们对全县农村民居中的砖木结构类型房屋按建设年代进行了统计(见表三)。全县砖木结构房屋共计调查78958间,其中八十年代以前建设的2384间,占3.0%,八十年代建设的19892间,占25.2%,九十年代建设的37922间,占48.0%,至建设的13143间,占16.6%,以后建设的5617间,占7.1%。
表三:砖木结构房屋建设年代统计表
建筑年代80年以前80年代90年代-以后
间数(间)23841989237922131435617
占%3.025.248.016.67.
1从表三可以看出:全县砖木结构房屋在九十年代是建设的高峰期,以后还有一定数量的建设。
3.土木结构房屋
我们对全县土木结构类型的农村民居按建设年代进行了统计(见表四)。全县土木结构房屋共计调查48935间,在全县所调查的农村民居中占20.5%,其中八十年代以前建设的29431间,占60.1%,八十年代13775间,占28.1%,九十年代5008间,占10.2%。
表四:土木结构房屋建设年代统计表
建筑年代80年以前80年代90年代-以后
间数(间)294311377550086962
5占%60.128.110.21.40.
2从
表四可以看出:土木结构的房屋主要建设于八十年代及八十年代以前,从九十年代就退出了我县农村民居的历史舞台。
4.土坯结构房屋
我们对全县土坯结构类型的农村民居按建设年代进行了统计,全县土坯结构房屋共计调查12148间,在全县所调查的农村民居中占5.1%,其中八十年代以前建设的8953间,占73.7%,八十年代以后建设的3195间
,占26.3%。
5、土窑洞
八十年代以前建设的土窑洞还有4487孔,占全县所调查农村民居的1.9%。
(三)、抗震措施
全县所有调查的各类结构的房屋建设时都采取了地基夯实的抗震措施。另外,我们对全县砖混结构类型的农村民居按抗震措施的采用情况进行了统计(见表五)。全县所调查的砖混结构房屋有底圈梁的有35766间,占38.0%,有构造柱的4226间,占4.5%,采取强体拉接筋措施的14176间,占15.1%,有顶圈梁的10643间,占11.3%,采取楼顶现浇措施的5707间,占6.1%。
表五:砖混结构类型房屋抗震措施统计表
抗震措施底圈梁构造柱强体拉接筋顶圈梁楼顶现浇
间数(间)35766422614176106435707
占%38.04.515.111.36.
1从表五可以看出:全县农村民居建设采取了一定的抗震设防措施,采取打底圈梁措施的比例较高,达38.0%,但有构造柱的仅占4.5%,有顶圈梁的占11.3%,楼顶现浇仅占6.1%,比例都很低。说明群众有一定的抗震设防意识,但抗震设防意识不强。通过我们调查,南中部灌区民居抗震措施在底圈梁、构造柱、墙体拉接筋、顶圈梁方面都大大高于北部旱塬区,反映了我县北部与南部的社会经济差异。
(四)、房屋的现状
我们对全县各种结构类型的农村民居的完好现状进行了统计(见表六)。全县砖混结构房屋完好的90132间,完好率为95.8%,有开裂、腐蚀、歪闪、变形、不均匀沉降的3944间,占4.2%;砖木结构房屋完好的73486间,占全县砖木结构房屋78958间的93.1%,有开裂、腐蚀、歪闪、变形、不均匀沉降的5742间,占6.9%;土木结构房屋完好的30927间,占全县土木结构房屋48935间的63.2%,有开裂、腐蚀、歪闪、变形、不均匀沉降的18008间,占36.8%。土坯结构房屋完好的5299间,占全县土坯结构房屋12148间的43.6%,有开裂、腐蚀、歪闪、变形、不均匀沉降的6849间,占56.4%;土窑洞完好的2870孔,占全县土窑洞4487孔的64%,有开裂、腐蚀、歪闪、变形、不均匀沉降的1617孔,占36%。
表六:各类房屋结构现状统计表
房屋类型砖混结构砖木结构土木结构土坯房土窑洞
结构完好(间)90132734863092752992870
占%95.893.163.243.664.0
其他394454721800868491617
三、建议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再次以血的教训警示我们,农村民居是防震减灾的薄弱区,是地震灾害的重灾区。4月24日,我省石泉4.7级地震小震成灾,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充分反映了我省农村民居抗震能力低的问题。在目前世界地震预报不过关的情况下,采取必要的抗震设防措施,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最有效选择。结合这次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调查的情况,我们建议:
(一)加强政府对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的领导,把农村民居抗震设防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
首先是各级政府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问题,把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工作提高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高度来狠抓落实。其次,要把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考核指标体系,与新农村建设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验收。第三,在工作部署上,要调动建设、土地、科技、民政等部门及乡镇政府的力量,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的服务和管理,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开展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的宣传引导和管理工作。
这次调查的情况说明我县农村民居采取了一定的抗震设防措施,但农民群众的抗震设防意识并不强,多数群众不知道我县处在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存在着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危险,抱着侥幸的心理。因此,一定要加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的宣传和引导,提高农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已经赋予了县人民政府加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的权利,县政府应该依法开展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
(三)建设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农村民居,必须抓住农村民居抗震设计图纸这个中心环节。
建设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农村民居包括选址、抗震设计、抗震施工、抗震材料的选择四个环节,其中抗震设计是中心环节,抓住了这个环节也就抓住了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的中心。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广大农民群众都迫切需要适合当地户型结构的、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设计图纸。省建设厅也设计和公布了一批农村民居图集,但户型结构不符合我县当地群众的建筑习惯和经济承受能力,在实际推广中不被群众所接受。我们也和城建等有关部门就此问题进行过沟通,一是设计部门认为设计农村民居麻烦,而且不赚钱;二是他们也没有这项专项费用来搞设计。从而使农村民居抗震设计成为难点和关键点。
建议各级政府拿出专项资金,聘请专业的建筑设计人员,深入到农村,通过调查了解农村群众经济实用的户型、结构特点,再根据这些户型结构特点,将抗震设防措施加进来,从而设计出符合我县农村民居户型结构特点,且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农村民居图集,并免费发放给农民,让农民群众选择。
居民出行调查报告
居民收入调查报告
居民调研报告
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居民出行方式调查报告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范文大全2021年民居调查报告范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