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
四川省
何宗海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四川地名始于宋代,时有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统称川峡四路,简称为四川路或四川;亦因境内有岷川(今岷江流域)、雒川(今沱江流域)、泸川(今雅砻江流域)和巴川(今渠江及嘉陵江流域)4大川而得名,别称巴蜀,简称蜀。上古属梁州。周代及春秋战国时为巴、蜀诸国领地,当时,在四川盆地生活着众多民族,其中以东部地区的巴人与西部地区的蜀人为多数;巴的本义为捕鱼者,以捕鱼为生的人,蜀的本义是高原上的人,他们活动在岷江上游的册木峡谷之中,以狩猎、垦殖为生。蜀国统治盆地西部岷江流域一带,建都成都。巴国统治盆地东部嘉陵江流域和川东,建都江州(今重庆)。秦惠文王后元9年(前316年),秦吞并开明王朝,在巴蜀故地设立巴郡和蜀郡,统一后,设蜀、汉中两郡。汉代属益州,武帝元封5年(前106年),全国设13州剌史部,在四川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广汉、犍为4部。汉末为刘焉、刘璋父子割据,后为刘备所灭。三国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后主炎兴元年(263年),蜀国被魏国所灭。西晋惠帝永兴3年(306
年),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东晋成帝咸康4年(338年),李雄侄李寿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其全盛时疆土覆盖四川盆地及周边部分地区。唐初设剑南道,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按山川地形分全国为10道,其中剑门关以南地区为剑南道,以东为山南道;玄宗开元21年(733年),全国分为15道,把剑南道分为剑南东道、剑南西道,也称剑南两川,加上山南道,称为剑南三川;肃宗至德2年(757年),分为剑南西川、剑南东川2节度使;末,王建、孟知祥先后在四川地区建立起前蜀、后蜀政权,分别历时18年、31年。宋初分置西川、峡西2路,太祖乾德3年(965年),宋军灭后蜀;太宗太平兴国6年(981年),并西川路和峡西路为川峡路;真宗咸平4年(1001年),分为益州路(后改为成都府路)、梓州路(后改为潼川府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称之为川峡四路,总称四川路,四川作为行政区名由此得名。元世祖至元23年(1286年),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是为四川建省之始,治所先在重庆,后移至成都。明代为全国13行省之一,领13府,辖区除现在的四川、重庆外,还包括今云南省东北部和贵州省遵义及西北部。清初,分全国为18行省,对川、滇、黔3省省界进行了较大调整。清中叶,在四川省增设5道,即:成绵龙茂道、建昌上南道、川南永宁道、川北道、川东道,以道辖府、州、厅、县。从清初至清末,在川西高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1]
晚清的四川省,辖区东界湖北省,南连云南、贵州2省,西邻西藏及青海,北毗陕西、甘肃2省,东南部(酉阳直隶州)与湖南省接
壤。全省辖成都、重庆、雅州、宁远、嘉定、叙州、潼川、龙安、保宁、顺庆、绥定、夔州共12府;邛、茂、绵、眉、资、泸、忠、酉阳共8直隶州;松潘、理番、叙永、石谿共4直隶厅;崇庆、间、汉、天全、会理、合、涪、巴、剑、蓬、广安共11散州;打箭炉、越嶲、峨边、马边、雷波、江北、城口、尼溪、九姓司共9散厅;共辖112县。省会成都、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
成都府
地处四川省中部。东周末年,蜀王开明9世从郫县迁徙成都,确定了?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建设目标。成都便由此成为地名;慎靓王5年(前316年),秦灭巴蜀,改蜀国为蜀郡,置成都县;赧王4年(前311年),秦人按咸阳建制修筑城垣。秦孝文王时期(前250年),李冰为蜀守,修筑都江堰,?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据《华阳国志》)秦统一后属蜀郡。汉武帝元封5年(前106年),置益州,为益州刺史治所,末年,公孙述在成都称帝。东汉末,刘焉做益州牧,移治于成都,为州、郡、县治地。西晋仍属益州,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入蜀避难的秦、雍流民首领李特在成都建立大成政权。东晋孝武帝宁康2年(347年),灭大成。隋代为益州蜀郡治。唐代,先后置成都为州、郡、府。唐明皇避安史之乱来到成都,改成都为南京,改蜀县为华阳县。宋代
属益州路,后改为成都府路,为路治所在地。元初,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省,共辖9路,成都居首路;世祖至元16年(1279年),分四川为四道,成都属川西道。明代设四川布政司,思宗崇祯17年(1644年),张献忠部队进入成都,改国号为大西,改称成都为西京,蜀王府的宫殿一度成为张献忠的皇宫。清世祖顺治3年(1646年),在与清军的激战中,成都毁于战火;从康熙初年起,大量移民进入四川,随之逐渐恢复生气。[2]
省会所在地。府治成都、华阳(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区)。辖区东界潼川府,西连邛州直隶州,南邻眉、资2直隶州,北毗茂、绵2直隶州,西北与理番直隶厅接壤。下辖:成都(县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区东南部)、华阳(县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北部)、双流(今四川省双流县)、温江(今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新繁(县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金堂(今四川省金堂县)、新都(县治在今四川省新都区)、郫(今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灌(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彭(县治在今四川省彭州市区)、崇宁(县治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崇义镇)、新津(今四川省新津县)、什邡(今四川省什邡市)共13县;崇庆(州治在今四川省崇州市区)、简(州治在今四川省简阳市区)、汉(州治在今四川省广汉市区)共3散州。
重庆府
地处四川省东南部。古称江州、巴郡、楚州、渝州、恭州等。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武王伐纣,?封宗姬于巴?,建立巴国。东周慎靓王5年(前316年),秦灭巴,设置巴郡。东汉献帝建安18年(213年),刘备入川,破巴郡。南北朝时,改巴郡为楚州。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更江州为渝州。南宋孝宗淳熙16年(1189年),光宗赵享封为恭王,以藩王受禅登帝位,自是?双重喜庆?,将恭州升为重庆府,重庆因此得名。元代,四川行中书省领重庆路等9路,省下设四道宣慰司,四川南道宣慰司驻重庆;顺帝至正10年(1357年),明玉珍入蜀,攻占重庆,分兵夺取四川各地,16年(1363年),明玉珍称帝,定重庆为都,国号夏。明太祖洪武4年(1371年),明灭夏,置重庆府。明代,四川上东道驻重庆,思宗崇祯17年(1644年),张献忠率部攻占重庆。清初,清兵、明兵、民军在重庆争战20余年,据此有?天下已治蜀后治?之说,直到康熙初年,才稳固了四川的统治。清承明制,仍置重庆府,并在其上置川东道。清康熙年间,一度为四川总督、川湖总督驻地;德宗光绪17年(1891年),辟重庆为通商口岸并建立海关,正式对外开放。[3]
府治巴(在今重庆市渝中区)。根据清末有关资料综合分析,重庆似是当时全国府级机构中唯一的副省级建制,相当于现今的计划单列市。直接辖区东界酉阳直隶州及石砫直隶厅,西连叙州府,西南邻泸州直隶州,西北毗潼川府,南抵贵州省遵义、思南2府,北通顺庆府,东北与忠州直隶州接壤。下辖:巴(县治在今重庆市渝中区)、江津(县治在今重庆市江津区)、长寿(县治在今重庆市长寿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 - 四川省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