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解放勋章。
王 苹
(1916-1990)女。原名王光珍,回族,江苏江宁县人。1934年加入左翼戏剧联盟南京分盟,1935年进入西北影业公司当演员,演出第一部影片《无限生涯》。“七·七”事变后,先后在《春寒》、《雾重庆》、《家》、《清明前后》、《大雷雨》、《民族英雄》等数十部影片中扮演角色。其后又参加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八千里路云和月》、《丽人行》等影片中的演出。解放后参与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筹建工作,因拍摄军事教育片《河川进攻》而成为新中国第一位电影女导演。1957年她独立导演了第一部故事片《柳堡的故事》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其后导演的故事片《槐树庄》、《永不消逝的电波》、《霓虹灯下的哨兵》等都是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她还执导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影片《东方红》,并任我国第二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影片《中国革命之歌》的总导演。曾获得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1990年12月1日在北京逝世。
李英儒
(1913--1989)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人。1936年投身革命,1937年参加八路军,曾任记者、编辑、八路军某部团长,总后勤部宣传部副部长,并长期从事地下斗争。1954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战斗在滹沱河上》问世,被誉为建国初期优秀长篇之一。之后又创作了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该小说先后被译成英、日、俄、德、朝、保等十多种文字发往海外,1963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故事片。粉碎“四人帮”后调任八一电影制片厂顾问,创作了长篇小说《女游击队长》、《还我河山》、《上一代人》、《燕赵群雄》、《虎穴伉俪》、《女儿家》、《魂断秦城》等。曾参加《八一电影》的创刊工作并兼任主编。1989年3月6日在北京逝世。
杨剑龙
(1918--2009)山西平遥县人,1937年4月参加革命,同年8月入伍,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教导员、干事、总支书记、政治处副主任、政委,总政治部组织部监察处处长,国防科委第十四研究院副政委,军事博物馆副馆长、战士出版社政委等职。2009
年4月11日在北京逝世。
朱为流
(1918-- )广西博白县人。1936年秋加入共产党,1937年春任中共博白县特支书记,1938年,在陕北公学和抗大二分校学习后,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宣传部文娱科员,第129师385旅769团宣传队分队长,太行二分区28团炮连指导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第二军分区第229团宣传干事,太行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副政治协理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西省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华北军区政治部军乐团副政治委员,解放军军乐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学校政治委员,总政治部八一体育工作大队副政治委员,国家出版局领导小组组长,总政治部战士出版社副社长,解放军出版社副社长等职。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鲁 挺
(1920-- )山西垣曲县人。1937年4月参加革命,194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连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师组织科长,团政治委员,军政治部组织处长,总政治部组织部副处长,八一体育工作大队政治委员、大队长,国家体委运动系主任等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刘海山
(1919--2000)湖北省红安县人。192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3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连长、政治指导员,八路军129师后方司令部警卫营副营长,冀南十一分区警卫营营长,第十四纵队六团副参谋长、总政治部管理处副处长等职。2000年4月28日在北京逝世。
夏云成
(1921-- )四川省南江县人。曾任《解放军报》发行科科长、秘书处处长。
白 刃
(1918-- )福建晋江人。原名王年送,学名王馈生,改名王寄生,笔名王爽。14岁随叔父去菲律宾谋生,半工半读。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参加编辑《救亡月刊》。1938年赴延安。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115师参谋、新闻干事,《鲁南时报》、《战士报》、《山东画报》总编、副主编、主编,安东广播电台台长,西满军区宣传科长兼《反攻报》主编,新华社记者等职。1949年任中南军区编辑科长。1955年为北京文联专业作家。1963年回总政任创作员。1974年任长沙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及顾问。1979年调回总政专业写作。为中国剧协、作协会员。出版有《生死一条心》、《平常人的故事》、《罗荣桓的故事》及《南洋漂流记》等。
夏 川
(1918--2005)原名卢镇华、卢向晨,笔名白炎。河北平山人。1935年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先锋队。次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敢死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冀鲁豫军区分区宣传科科长、军区宣传部副部长,第二野战军五兵团17军宣传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藏军区宣传部部长兼文化部部长、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西藏军区副政委、中共西藏自治区区委常委、西藏自治区第三届政协副主席。著有诗文集《夏雨集》、《战地草》,散文《骄阳下的人们》、《就义之前》、《永生在诗文》等,长诗《沙区劫后》、《血战苏村》,诗歌《挑水夫》、《远望珠穆朗玛》等,歌词《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队歌》等,另有杂文、评论等多篇。2005年8月25日在北京逝世。
乐 群
(1921--1994)浙江定海人,原名乐时暄。乐时鸣之弟。1936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在上海市学生界救国会、职业界救国会、上海红十字会煤业救护队、上海职业青年救亡服务团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在陕北公学分校、陕北公学高级班、中共中央组织部训练班学习,后历任文化教员、新四军六支队四纵教育股长、新四军九旅《奋斗报》社主编,淮海区运河特区干部学校教导主任,浙西地委秘书、宣传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一纵队政治部教育科长、宣传部副部长,第三野战军第20军政治部宣教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了抗美援朝,任志愿军九兵团政治部宣教
部副部长。回国后,历任总政治部宣传部助理员、总政治部宣传部干教处副处长、处长,河南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武汉军区军政干校科研部政工教研室主任,南京政治学校训练部副部长、部长,南京政治学校顾问。1994年2月20日在南京逝世。
张通达
(1918-- )四川旺苍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四方面军班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员、排长、连长、营长、冀鲁豫军区新编独3旅团参谋长、第二野战军第17军51师152团副团长、团长、铁道工程师第6师第18团团长、29团团长、铁道兵第2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铁道兵学院顾问等职。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贺 庆
(1913--1996)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人。1933年参加安塞游击队,1935年参加工农红军,曾任战士、排长、军需官。抗日战争时期,任115师344旅排长,游击大队指导员,新四军洪泽湖指挥部副指挥兼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淮北警备团副团长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铁道兵团11师团长,回国后,任铁道兵第5师第22团团长,师副参谋长,铁道兵后勤部第一基地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上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霍 健 吴 坚
(1921--1995)原名吴鍳霆,浙江省杭州市人,1936年参加革命,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队员、鲁迅艺术学院文工团研究室主任、冀中联大戏剧系教员、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导演、系主任、总政歌剧团导演等职。1995年6月6日在北京逝世。
李 敏
(1918--1998)女。四川省巴中人。1933年1月参加工农红军,1936年6月参加长征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宣传员、班长、组织干事、护士、科长、管理员、三机部行政司幼儿园园长等职。1998年6月21日在北京逝世
邬先碧
(1915--1989)女。四川省巴中县人,1933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
刘夫洪
陕西三原县人。曾任总政治部文化部俱乐部主任。
黎 萍
(1919--1999)女。四川巴中县人。陈仁麒中将夫人。1933年4月参与红军,1935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四方面军妇女自立团战士、野战医院洗衣队副队长、方面军烽火剧团团员、医院护士班长,参加了长征。后任甘肃曲子县第一区妇联主任、第48军款待所政治指引员、第21兵团幼儿园主任、军委炮兵司令部办公室保密员、成都军区司令部管制局离休干部。1955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自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99年12月4日在北京逝逝世。
黎 光
(1917—2005)安徽霍丘人。原名尹昌尧。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25军团宣传队队长、第27军团政委。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后任陕北独立一师团政委,八路军留守兵团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新四军第五师团政委,华北军区旅副政委,第18兵团副师长、师政委,川北军区分区政委兼中共剑阁地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铁路工程部队师政委,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局长,武汉铁路局党委书记,铁道部政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获得者简历(3)总政治部(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