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县朝源矿业有限公司 煤炭资源整合项目(0.60Mt/a)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写本)
评价单位: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证书编号:国环评甲字第3609号
1
编制时间:二零一四年四月
2
神木县朝源矿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整合项目(0.60Mt/a)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已于2013年7月委托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承担,目前其环境影响报告书已编制完成,现将报告书主要内容及结论介绍如下。
一、地理位置及交通
神木县朝源煤矿位于神木县县城西北约40km处,行政区划隶属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孙家岔镇管辖。
杨(家坡)—陈(家沟)公路从整合区东部约15km处通过,S204省道从整合区南部附近通过,整合区距何家塔集装站约30km;包(头)—神(木)铁路、神(木)—朔(州)铁路从整合区东部附近(约15km)通过。矿井交通主要是以公路运输为主,交通运输条件便利,煤炭外运有充分保障。
本矿井交通地理位置见附图一。
二、项目工程概况
本项目是对原孙家岔镇马连湾村办煤矿通过扩大井田面积、增加开采煤层,实施单井扩能煤炭资源整合,整合后企业名称为“神木县朝源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朝源煤矿”),整合区域为Z72区。
整合后矿井生产能力0.60Mt/a,井田面积约2.9095km2,开采1-2、2-2、2-2、
上
3-1、5-1及5-2号煤层,保有地质储量48.53Mt,设计可采储量30.34Mt,服务年限38.9a。矿井在整合区东北边界处新建工业场地,该处场地占地主要为天然牧草地和少量工矿用地,占地9.80hm2,绿化率为18%。
整合后矿井采用三斜井三水平开拓全井田,在场地内东北部新凿三条斜井,各煤层均采用长壁综采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首采1-2号煤层;井下主运输采用胶带输送机,辅助运输采用防爆无轨胶轮车运输;工业场地新建地面生产系统,原煤经筛分后分成0~30mm末煤、30~80mm块煤和+80大块煤三种产品,分别设原煤仓、块煤仓、末煤仓和矸石仓,并设置干雾抑尘装置,产品煤由汽车外运;新建锅炉房,配备除尘脱硫装置;新建矿井水处理站和工业场地污水处理站;项目产生矸石全部综合利用,水保在工业场地以西约0.15km处的荒沟内设置排矸场,占地4.23hm2,仅在矸石综合利用途径不畅时使用。
矿井通风采用中央并列方式,抽出式通风方法;水源为地下水(在井田东南部边界外约150m的庙沟漫滩或河流阶地处选点建两座大口井)及处理后的矿井
3
水、地面污废水;供热由工业场地锅炉房内设的3台SZL2.8-1.0/95/70型热水锅炉(单台热功率4t/h,均均配有除尘效率≥95%、脱硫效率≥60%的GCTS-4型冲击式水浴脱硫除尘器)和1台1t/h的环保型常压锅炉(除尘效率≥90%)供给,采暖季4台锅炉同时运行,非采暖季仅运行1台常压锅炉,4台锅炉共用1座40m高、出口内径0.8m的砖制烟囱,井筒加热选用热风机组,热源由锅炉房供给;双回路供电,电源均引自神木县陈家湾110/35/10kV变电站的10kV不同母线上,距离约4km。
本工程静态总投资41025.85万元,其中环保估算投资为874万元,占工程建设总静态投资的2.13%。本矿井建设总工期为27个月,总在籍人数421人,原煤生产人员效率6.10t/工·日。矿井工作面回采率≥95%;采区回采率薄煤层为85%,中厚煤层为80%。
三、主要建设内容结论
(1)与产业政策、环境规划相符性分析结论
项目实施符合《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政发【2006】26号)、《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榆政发【2008】4号)及《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榆林市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的批复》(陕政函【2007】167号文)等相关要求及程序。
项目建设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相关要求,符合《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陕西省水功能规划》等相关环保规划要求,项目占地与区域及当地的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从产业政策、规划相符性角度而言,本项目建设可行。
(2)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结论
整合后矿井工业场地选在整合区东北角边界处,占地9.80hm2;临时排矸场位于工业场地以西约0.15km的荒沟内,占地4.23hm2。从资源、工程、环境、经济等方面来看,整合后矿井各场地选址是合理、可行的。
(3)清洁生产评价结论
项目生产规模附合相关产业政策,采用了同类企业较先进的采煤工艺,选用国内成熟、可靠的开采设备,实施全机械化生产,采用必要的“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清洁生产措施,符合小煤矿资源整合的相应技术水平要求,除矿井土地资源占用指标和矿井水利用率指标外,清洁生产各项指标均达到了三级以上标准要求,其综合清洁生产水平达到我国煤炭行业基本水平,环评要求矿方应加强管理、
4
不断改进和提高生产工艺水平,使矿井清洁生产水平达到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并向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靠拢。
(4)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结论
整合后的朝源煤矿各污染物均实现了达标排放,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6.67t/a、0t/a 、10.57t/a和7.30t/a,建设单位应行文向当地环保部门进行申请总量排放指标或通过排污权交易获取总量排放指标。
(5)水土保持方案结论
根据本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在采取相应的工程和植物方面的水土保持措施后,该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四、项目环境影响结论
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见附图二。 (1)生态
①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目标
评价区是一个自然和人工共存的半自然生态系统,由于区内的干旱少雨,加之人类的粗放式经营,区内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系统抗冲击能力较差。地貌类型分为风沙区、河谷区和黄土梁峁区三大类,以风沙区为主。水土流失包括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两种形式,以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较严重。该区植被覆盖度低、动植物种类少,区内未发现国家级及省级珍稀保护的动、植物物种。土地利用以草地为主,旱地与林地次之。
评价区内没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重要动植物栖息地,未见国家和省级保护的动植物与珍稀、濒危物种分布。评价区主要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为井田及周边0.5km范围内居民点、地表和地下水体以及地表植被。
②项目施工及运营期环境影响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主要为工程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挖损原地表,临时弃渣弃土乱堆乱放时造成植被破坏,增加水土流失,经预测,建设期排往排矸场的弃渣量为83.60万m3;运营期各煤层开采后,全井田地表最大下沉出现在井田中部~东南部区域,沉陷值约为9.62m,地表沉陷最大影响范围分别在各煤层开采边界以外38.58~74.37m范围内,采煤地表沉陷将对土地资源、地面建构筑物等产生一定影响;在预测期内,项目预测扰动原地貌可能产生的流失总量为8563t,其中新增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神木县朝源矿业有限公司 - 图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