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集权制 2.管理理论 3.公共政策评价 4.头脑风暴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 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公共政策是( )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政策。 A 企业 B 社会组织 C 政府 D 个人
2。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 )。 A 深人 B 内化 C 反映 D 响应
3。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个基本的假定是:( )
A 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B 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C 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D。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4 “系统分析”最早是由( )提出并加以使用的。 A 久美国国防部 B 麦克纳马拉 C 贝塔朗菲 D 兰德公司
5。下列关于知识经济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 A 入社会组织层级化 B。社会主体知识化 C 民主参与大众化 D。政策信息公开化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l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项以上答案正确,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 )等系统。 A 智囊 B 信息 C 监控 D 决断
2。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 )。 A 目标具体明确 B 目标有效协调
C 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D 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3。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呈观出的新特点包括( )。 A 多变化 B 民主化 C 高效化 D 科学化
4。以下选项属于公共问题横向性质维度的内容包括( )。 A 管制性公共问题 B 国际性公共问题 C 全国性公共问题 D 服务性公共问题 5.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在( )。
A 层次性、多维性、灵活性 B 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 C 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 D 层次性、多维性、普遍性
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
1.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2.简述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3.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包含哪些步骤? 4.简述公共政策学中引入案例分析的意义。
五、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1.试论述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哪些方面? 2.试分析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
全国2010年4月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共政策学科的第二代掌门人是( ) A.叶海卡·德洛尔
B.拉斯韦尔 C.科勒曼 D.勒纳
2.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反映的是( )
A.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B.“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C.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3.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三论”不包括( ) A.控制论 B.系统论 C.信息论 4.公共政策学属于( ) A.自然科学 A.西蒙
B.人文科学 C.社会科学 D.文化艺术
D.埃齐奥尼
5.政策过程的渐进主义模型的构建者是( )
B.林德布洛姆 C.德洛尔
6.公共权力机关进行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价值分配的手段就是( ) A.现代公共政策的本质 C.公共组织的本质特征 A.公共问题的形成
B.现代公共政策的形式 D.公共组织的内涵
D.相对论
7.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产生的初始条件是( )
B.政策方案的制定
D.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D.反馈子系统
C.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
8.公共政策系统中被称为“思想库”、“智囊”的是( ) A.信息子系统 B.决策子系统 C.咨询子系统 9.决定公共政策质量的是( ) A.国家权力 A.政策选择
B.国家能力 C.国家形态 B.政策决定 C.政策宣示
D.社会形态 D.政策执行
D.社会结构的变迁
l0.法定的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或约定俗成的方法,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这是( ) 11.具体到一个政治体系来说,影响公共政策问题的客观因素是( ) A.价值观的更新
B.道德意志的强弱 C.期望目标的改变
12.原因层次分析法属于一种( )
A.类比分析法 B.边界分析法 C.分类分析法 13.政策规划从时间进程上看,主要发生于( ) A.所需解决的问题形成之后 C.政策方案确定之前
B.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 D.政策制定主体确定之后
D.方案的价值取向 D.多角度分析
14.政策方案设计中的灵魂是( )
A.方案的类同性 B.方案的可行性 C.方案的创新性 A.互为因果
B.彼此独立 C.互相交叉
15.要达到真正的政策方案多重化的要求,使政策方案的设计合理,就要求所设计的多重方案( )
D.互相影响
2
16.在实行议会内阁制的政治体制里,其立法机关的决策实践中提出政策议案的主要主体是( ) A.政府
B.司法机关 C.立法机关
D.民意代表
17.从政策制定过程本身看,政策法律化是( ) A.政策科学化的一种形式 B.政策方案选择的一种形式 C.公布政策的一种形式
D.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
18.下列属于合理的、正确的政策变通形式是( )
A.“求神似,去形似” B.“求神似,求形似” C.“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 D.“去神似,求形似” 19.政策执行的“互动理论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 ) A.霍恩
B.雷恩 C.麦克拉夫林
D.史密斯
20.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决定政策去向的最有效方式是( ) A.政策制定 A.正式评估
B.政策宣传 C.政策延续 D.政策评估 B.内部评估 C.政策监控
D.非正式评估
21.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政策评估,即建立在评估基础上的一种权力行为,指的是( ) 22.公共政策评估总结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 ) A.确定评估对象 A.政策终结 A.激进性的 A.定量分析
B.作出评估结论 C.制定评估方案 D.准备评估条件
D.政策走样 D.渐进性的 D.辩证分析
23.政策持续的一个可能的消极后果是( )
B.政策断裂 C.政策僵化 B.突变性的 C.周期性的 B.超理性分析 C.定性分析
24.政策调整的本质特征是( ) 25.当代公共政策分析的主流是( )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主要表现在( ) A.学会的成立 B.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 C.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 E.公共政策问题的产生
27.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即( ) A.具体的个别的政策 B.政策群和政策链 C.政策一般 28.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是( ) A.管制功能 A.过程模型 A.主体调整
B.引导功能 C.调控功能 D.系统功能 E.分配功能 B.互适模型 C.循环模型 D.博弈模型和系统模型 E.综合模型 B.客体调整 C.目标调整 D.环境调整 E.关系调整
29.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包括( ) 30.政策调整的内容包括(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简述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 32.简述决策咨询的特点。
33.简述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 34.简述政策终结的含义及作用。 35.简述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试述政策议程的各种构建模型。
37.试述矫正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应采取的综合治理的系统方法。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10分) 38. 《宪法修正案》的诞生
D.政策系统 E.政策功能
D.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3
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宪法作适当的修改。
“两会”一结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修宪工作。会议决定成立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为组长的中央宪法修改小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宪法修改工作正式启动。随后,中共中央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各人民团体广泛征求意见,胡锦涛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先后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决定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
2003年12月22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开始举行。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共同意见,依照《宪法》第64条规定的修改宪法的特别程序,以中共中央《建议》为基础,委员长会议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情况,拟订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代拟稿和《宪法修正案》(草案)代拟稿,决定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
2004年3月,《宪法修正案》(草案)摆上了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2900余名全国人大代表的案头。出席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对《宪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认真的审议。在充分肯定修正案草案的同时,有些代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大会为此举行了主席团第二次会议听取审议情况汇报,并将《宪法修正案》(草案)修改稿交各代表团审议。
2004年3月13日,大会主席团举行第三次会议,根据代表们的审议意见,决定将《宪法修正案》(草案)表决稿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3月14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又一次见证了一个历史时刻——出席会议的2903名全国人大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郑重表决《宪法修正案》(草案)。结果显示:收回有效票2890张,赞成2863张,赞成票占有效票的99%,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吴邦国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随后,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主席令,修改后的新宪法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公布。
要求: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本案例,谈谈政策合法化的含义。 (2)结合本案例,谈谈我国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
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历年行政管理专业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试题 - 图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