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汉字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性,与中国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汉字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对形成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必将对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汉字 中国 文化
一、前言
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创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长寿的表意文字。世界上也有比它更老的文字,例如埃及的象形文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等,但大都已灭绝。唯有中国的汉字,在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后,仍在具有广泛的生命力,不仅在中国有十几亿的人口至今使用它记录传递信息,而且在远东形成了汉字文化圈。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它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与时俱进中始终保留着自己的特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绵延五千年而不绝,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文化奇迹,在璨若星空的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重要而浓厚的一笔巨大财富,同时,中华文化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出现过断层而完整地流传下来的人类文明。究其原因,我们不得不说,汉字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存在一直以来都是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有着紧密关联的,它记载并传承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无论是汉字的产生、发展、变革还是它的具体使用,都生动的展示了汉民族的社会风貌、思维方式、价值
观念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因素。 二、社会风貌在汉字中的体现
华夏民族经历了悠悠几千载的沧桑, 不断地前进, 作为开华夏民族文明史的汉字则正如一块块化石, 将古老的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历史演进的轨迹, 活生生地勾勒描绘出来, 再现于你面前。
比如“男”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有两种形体,一种是是左“田”,右下为手形,中间几小点像是种子。由此观之,“男”字似人用手往田里播种;另一种是左“田”,右“耒”,耒为中国古代耕种工具。后来“田”的另一半被“力”所代替。可见古人关于男子的概念,是男子为农业劳动的主要承担者,他们掌握农业劳动中的较高技术,他们担任部落中的首领。“男”字表达了对男子汉的一种赞美。《说文解字》说:“男,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再比如,玉石雕刻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之一,它的发达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法媲美的。《说文解字》中收录的从玉的字达227个之多,这些字反映出玉在当时被视为珍宝,既是贵重的装饰物,又是上乘的祭品、馈赠礼品,不仅如此,人们还把玉与人的品质、美德联系在一起。
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汉字中的体现
一个民族的认知方式经长期积淀就会产生该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而当这种思维方式被普遍认同接受之后, 它便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 成为一种定型不变的思维结构模式, 即思维定式, 由此而决定着人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 决定着人们的一切文化活动, 这就是传统的思维方式,它是传统文化的母体。汉字与汉民族的传统思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联系。汉民族的
第 2 页 共 5 页
思维具有综合性特征, 它倾向于对感性经验作抽象整体性的把握。这种思维方式制约和影响着汉字。
汉字的基础是象形字, 由具体物象在大脑中生成意象, 由意象再经抽象生成符号。由此看出,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首先表现为形象思维, 重感性, 表现在语文上就是表抽象意义的字较少, 而表具象意义的字很多。再看汉字意义的生成, 具象在大脑中生成意象, 意象再生成意义, 是一种直觉式感悟, 其意义是“悟”出来的。因此, 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为直觉思维, 表现为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之“领悟”、“开悟”、“顿悟”、“妙悟”、“ 彻悟” 等。例如:古文字“尘”字,主要是指因鹿群走过而出现的尘土。然而对于其他的动物路过,随之产生的,也叫“尘”。又如“逐”,从形状上看,像是人在进行追逐,可是“逐”字不光反映出人的追逐的意义,其实所有的动物的追逐都称做“逐”。因此,古人在构思造字时,通常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来反映出抽象的意思,是借助了具体的形象,以此反映出抽象的意思。再例如:“左”、“右”等这样的方位词,它们是没有真实的形象可以参照,所以就要借助间接表达方式构出象形字,于是就用人的左右手来表示方位。这种整体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把握统一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这正适用于汉民族讲究对称性。 四、中国人的价值观在汉字中的体现
汉字中蕴含了很多体现中国人价值观的因素。中华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主要包括宇宙观、伦理观和审美观,这些价值观在汉字中均有相应的体现。
古代中国人认为至高无上的是天。《说文解字》:“天, 颠也, 至高无上。
第 3 页 共 5 页
从一、大。” 其中“一”是指自然界混沌未分之最初形态。张岱年指出:“春秋时及战国初年, 尚无宇宙的观念, 人所认为最大而覆盖一切的是天。人事成败, 由于天; 心性义理, 出于天。天是一切之根据。”古代中国宗法社会之核心在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规定宗族内部的长幼尊卑。宗法制度重视嫡庶有别、男女有别, 因而造就了汉民族传统上注重伦理关系。据龚鹏程统计, 汉语中表亲属称谓的汉字就有34个, 这些字组合起来构成庞大的称谓语系统, 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重人伦的特质。 五、结束语
中国的汉字,古老而精深,历久而弥新。它是一座见证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丰碑,是一个超越时空,生生不息,青春永驻的文化精灵。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汉字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汉字记录了中国历史,承载了中国文化,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前进和发展,汉字作为一种记事的工具,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完完整整地把整部中华历史记录下来,凝结成了二十五部史书,中间从未断过,使我们在研究古代文化时,基本上没有文字障碍,畅通无阻,游刃有余。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复兴也离不开汉字的载体作用,中华文明的复兴不是简单地适应全球化,而是在保持汉文化的基础上,利用汉字的高度承载力和表达力将整个中华文化和盘托出,展示在世界的舞台上。中国文化的世界化就是汉字的世界化,汉字的全球化。只要有汉字出现的角落,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将遍布那地方。
第 4 页 共 5 页
参考书目
1、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2、 熊选德,《汉字文化探微》,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2卷,第二期,2003年3月
3、 林志强,《汉字知识的普及与传统文化的继承》,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75期
4、 李逢甫,《汉字的文化积淀》,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哲社版),第14卷,第3期,1996年9月
5、 钱伟,《浅析汉字与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关系》,中国西部科技,第219期,2010年8月
第 5 页 共 5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汉字与中国文化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