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传播学基础,知识框架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4-1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一、 美国传播学的四位先行者:

1、 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贡献:A,是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的第一人,是分

析研究宣传的权威。B,开创了内容分析方法,一种重要的传播研究工具。C,在进行传播研究的同时,其研究领域也逐步扩大至大众传播。D,他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即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承文明。他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成为宣传学的经典之作。

2、 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贡献:他最早的提出了心理学中的“场论”和“群

体动力论”这些理论成果对传播学的研究影响较大。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及“把关”概念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方法。

3、 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贡献:A,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这一传统

成为美国大众传播研究占有统治地位的范式。B,他试图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参与性观察和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个人传记、专题小组研究和焦点访谈结合起来。C,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

4、 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贡献:其成就集中在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

服之间的关系。

二、传播类型:

(一) 内向传播,又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

动,是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

1、 内向传播的形式:A,感觉和直觉。B,记忆。C,思维。D,想象。E,情绪

和感情。

(二) 人际传播,是在两人或两人以上之间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

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1、 特点;直接性、随意性、私密性。 (三) 组织传播,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交流

信息的活动。

(四) 大众传播,是一个大规模的信息传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化和组织化

的传播者出于各种目的,利用媒介系统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信息,传递给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

1、 大众传播的特征:A,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职业传播者,是一个传播组织整体

或个人。B,讯息的传送师广泛、快速、连续、公开的。C,大众传播媒介为机械化和电子化的媒介。D,受众广泛、成分复杂。E,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使得传播效果的测量需要付出专门的努力。

2、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施拉姆);A,大众传播是社会雷达,具有寻求、传递和

接受信息的功能,用于监视社会环境。B,具有操纵、决定和管理功能,对受众进行诱导、劝服、解释信息,并引导作出决定。C,具有指导功能,也就是教育功能。D,具有娱乐功能。

3、 正功能:A,传播信息。B,引导舆论。C,教育大众。D,提供娱乐。

负功能:A,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与“刻板印象”理论。B,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麻醉神经”说。

三、 传播过程

1、 英国社会学家、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及其助手斯文-温德尔将前人的研究成果构

筑成直观的模式,分成五种类型28个模式。

(1)、基本模式,拉斯韦尔公式;申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2)、创新扩散模式 (3)、议题设置;沉默螺旋模式。 (4)、使用与满足模式 (5)、大众媒介的体系。

2、反馈:反馈就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作出的各种反应。 四、传播者

(一)社会制度与四种传播体质:A,集权体制传播体制。B,自由主义传播体制。C,

社会责任主义传播体制。D,社会主义传播体制。

(二)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他们被称

为“把关人”,他们的行为被称为“把关”。

(三)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1、宏观层面: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经济和传

播管理体制、制度环境等构成传播语境,影响把关。2、中观层面:指传播组织所运用的行业惯例、传播价值观念、经营定位、技术手段等因素。3、微观层面:指实施传播守门行为的传播者个人相关因素。

五、受众 (一)受众:指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受者(狭义);指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体(广

义)。

(二)受众特征:1、人数众多,不计其数。2、差异显著,层次丰富。3、没有组织,没

有纪律。4、分布散乱,个别接收。5、接收自愿,选择自由。6、目的多样,动机复杂。7、时空分离,无缘见面。

(三)受众权力:1、选择权:指选择媒介和传播内容的权利。 2、知情权:知悉有关方面真实情况的权利。

3、表达权:指受众有权把所看到的关于个人生活条件、愿望、需求和

痛苦的真实情况告诉别人

4、反论权:指当个人或集团遭到来自大众媒介或传播方面的攻击和对

自身利益,权利的侵犯时,有权要求该媒介划出一定的版面或时间供自己作自由公开的反驳,以便人们对事情真相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5、隐私权:受众享有对个人与公众事务无关的私生活进行保密、不受

新闻媒介打扰和干涉以及个人的名誉和利益不受侵害的权利。

6、监督权:受众享有对大众传播媒介的运作和传播者的传播行为进行

察看并督促的权利。

(四)受众理论:1、个人差异论 。2、社会分化论。3、社会关系论。4、文化规范论。5、

社会参与论。6、“使用与满足”理论。

六、传播效果

1、沉默的螺旋(P240、273)奥尔波特认为,一个人自己的意见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

他人的想法,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依赖于对他人意见的理解。

大众传播能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①对什么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②对何种意见正在增

强形成印象③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受孤立形成印象。

2、议程设置(P239、274) 议程设置理论:是用来说明媒介有意无意的建构公共讨论与

关注的话题的一种理论。由马克思韦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提出。议程设置主要基于两个观点:一、各种媒介是报道世界上的新闻不可缺少的把关人。二、人们需要借助把关人的帮助,以决定那些超出他们有限感受的事件和问题中哪些是他们值得关心

和注意的。在议程设置理论中,议程指的是媒介对当前议题进行的选择,并对选中的事情进行不同程度的公开报道,该理论强调,大众媒介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

3、知识沟理论:大众传播可能扩大不了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知识差距,这被称之

为知识沟。

1、最初的知识沟假说 五个理由:①社会经济状况好的和不好的人在传播技能上存在差异②现存的信息数量或先前

获得的知识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③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可能有更多的相关社会关系④选择性接触、接受和记忆的机制也可能在发挥作用⑤大众媒介系统自身的本性就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所使用的

2、知识沟假说的改进和拓展 4、涵化论:“透过当代主流媒体语言和图像,我们的经验被名副其实地中介”,在大众

传播领域将这方面的研究称之为涵化理论。

主流化与共鸣这两个概念是对涵化理论很大的修正,涵化理论不再宣称电视对所有重度收视

者都具有统一和跨界的效果了。

施拉姆是人类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传播学基础,知识框架在线全文阅读。

传播学基础,知识框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97773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