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成像:基本原理:X线具有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生物效应。当X线透过人体密度和厚度不同组织结构时,被吸收的程度不同,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出现差异,即产生了对比,在荧屏或X线片上就形成明暗或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基本特性:X线具有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生物效应。
造影检查:是将对比剂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产生人工对比,借以成像。
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人为引入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称之为人工对比。
骨骼基本病变表现:骨质疏松 :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的有机成分和钙盐比例仍正常。X线表现:骨密度减低,在长骨可见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增宽,骨皮质出现分层和变薄现象。。
骨质软化: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X线表现:骨骼密度减低,以腰椎和盆骨为明显,与骨质疏松不同的是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
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X线表现: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消失而形成骨质缺损,其中全无骨质结构。
骨膜增生: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组织学上可见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增粗增多,X线表现:骨质密度增高,伴或不伴有骨骼额增大。
肺纹理:在充满气体的肺野,可见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称为肺纹理。 支气管气像或空气支气管征:当实质扩展至肺门附近,较大的含气支气管与实质的肺组织常成对比,在实变区中可见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影。
空洞:为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后经引流支气管排除后而形成的。
空腔:是肺内生理腔隙的病理性扩大,肺大泡,含气肺囊肿及肺气囊都属于空腔。
心脏增大:心脏增大包括心壁肥厚和心腔扩大,或两者并存。普通X线不能区分,故统称增大。心胸比率:0.50-0.55为轻度增大,0.55-0.60为中度增大,0.60以上为重度增大。 龛影:胃壁局限性溃疡形成的凹陷为钡剂充盈,故在切线位时呈局限性向胃轮廓外突出的钡影,称龛影。
充盈缺损:钡剂填充胃轮廓时,由于来自胃壁的肿块向腔内突出造成局部钡剂不能充盈。 肝海绵状血管瘤:为常见的肝良性肿瘤,由许多扩张,扭曲的异常血窦组成,内衬单层的血管内皮细胞。血窦内纤维组织不完全间隔形成的海绵状结构,并充满新鲜血液。
灯泡征:肿瘤在T1WI表现为均匀的低信号,T2WI表现为均匀的高信号,随着回波时间延长,信号强度增高 在肝实质低信号背景的衬托下,肿瘤表现为边缘锐利的极高信号灶,称为灯泡征。
牛眼征:部分肿瘤中央见无增强的低密度灶,边缘强化呈较高密度,构成牛眼征。
阳性结石:约90%结石可由X线平片显示,称为阳性结石。其余少数结石如尿酸盐结石难在平片上发现,故称为阴性结石。
占位效应:由颅内占位病变及周围水肿所致,表现局部脑沟,脑池,脑室受压变窄或闭塞,中线结构移向对侧。
原发性肝癌:影像学表现:X线:肝动脉造影可出现以下改变:供血的肝动脉分支扩张,肿瘤内显示病理血管;肿瘤染色,勾画出肿瘤的大小;邻近肝血管受压拉直 移位或被肿瘤包绕;动静脉瘘;肿瘤湖征。
超声:显示肝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的圆形或类圆形团块,多数呈膨胀性生长,致局部肝表面隆起。肿块内部表现均匀或不均匀的弱回声、强回声或混杂回声。肿瘤周围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的低回声包膜,在侧后方形成声影。少数肿瘤周围血管受压,在肿瘤周围产生窄环状低回声带。
CT:平扫常见肝硬化表现;肝轮廓显示局限性隆起,肝实质内出现单发或多发﹑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或模糊的肿块,肿块多位低密度巨块型肝癌中央可发生坏死而出现更低密度区;周围可见更低密度的线状影,为肿瘤假包膜。对比增强多期CT扫描时:动脉期,主要由门静脉供血的正常肝实质尚未出现对比增强,而以肝动脉供血的肿瘤很快明显的斑片状 结节状强化,CT值迅速达到峰值;门静脉期,正常肝实质开始升高而肿瘤密度迅速下降;平衡期,肿块对比增强密度继续下降,而在明显强化肝实质的对比下,又表现为低密度。整个对比增强过程呈“快进快出“征象。
MRI:在T1WI上肿瘤表现为稍低或等信号,肿瘤出血或脂肪变性表现为高信号,坏死囊变则表现为低信号。T2WI上肿瘤表现为稍高信号,巨大肿块的信号多不均匀。假包膜在T1WI撒很难过表现为环绕肿瘤周围的低信号影。Gd-DTPA对比增强扫描。肿块增强表现与CT相同。用超顺磁性氧化铁增强后,正常肝实质T2WI呈低信号,而肿瘤表现为高信号。
肝海绵状血管瘤:
X线:感动满造影:供血动脉增粗,巨大肿瘤压迫周围血管呈弧形移位,出现抱球征;动脉早期,肿瘤边缘出现斑点,绵团状染色;静脉期,肿瘤染色逐渐向中央扩散而达到均匀一致;这种轮廓清楚 均匀的肿瘤染色一直持续到肝实质后期。 超声:肿瘤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境界清楚,周围可见裂开征,血管进入或血管贯通征。肿瘤多表现为强回声,少数为低回声,或呈高低混杂的不均匀回声。巨大肿瘤,扫查中用探头压迫肿瘤部位,可见肿瘤受压变形。
CT:平扫表现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块,CT值约为30HU。对比增强扫描时CT检查海绵状血管瘤的关键。整个对比增强过程表现“早出晚归”特征。综上所述以下3点可作为海绵状血管瘤CT诊断标准:1。平扫表现境界清楚的低密度区;2。增强扫描从周边部开始强化,并不断向中央扩大,强化密度接近同层大血管的密度;3。长时间持续强化,最后与周围正常肝实质形成等密度。
MRI:海绵状血管瘤内的血窦充满缓慢流动的血液,形成的MRI表现颇具特征性。肿瘤在T1WI表现为均匀的低信号,T2WI表现为均匀的高信号,随着回波时间延长其信号强度越来越高,在肝实质低信号背景的衬托下,肿瘤表现为边缘锐利越来越高的信号灶,似灯泡,即所谓的灯泡征。GD-DTPA对比增强后行动态扫描,肿瘤亦从边缘强化,逐渐向中央扩展最后充盈整个肿瘤,形成高信号的肿块。
骨肉瘤: X线平片:平片上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骨破坏和骨瘤形成,不同形式的骨膜新生骨及其再破坏,软组织肿块,骨破坏区和软组织肿块中的骨肿瘤形成等。在众多的征象中,确认骨肿瘤的存在是诊断骨肉瘤的重要依据。肿瘤骨一般表现为云絮状,针状和斑块状致密影。 CT:骨肉瘤的骨破坏在CT上表现为松质骨的斑片状缺损,骨皮质内表面的侵蚀或骨皮质全层的虫蚀状 斑片状破坏甚至大片的缺损。骨质增生表现为松质骨,骨破坏区和软组织肿块内不规则斑片状高密度影和骨皮质增厚。软组织肿块常偏于病骨一侧或围绕病骨生长,其
边缘大多模糊而与周围正常的肌肉,神经和血管分界不清,其内常见大小不等的坏死囊变区。 CT发现肿瘤骨较平片敏感,肿瘤分布在骨破坏区和软组织肿块内,形态与平片所见相似,密度差别较大,CT值从几十至数百HU或更高。CT能很好显示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血管神经等结构受侵表现为肿瘤组织直接与这些结构相贴或包绕它们,两者之间无脂肪层相隔。CT能较好的显示肿瘤在髓腔的蔓延范围,表现为低密度含脂肪的骨髓为软组织密度的肿瘤所取代。增强扫描肿瘤的实质部分可有较明显的强化,使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区分更为清楚。
MRI:骨质破坏 骨质增生 骨瘤和瘤软骨钙化在T2WI上显示较好,均表现为低信号影,其形态与CT表现相似,但MRI显示细小 淡薄的骨化或钙化的能力远不及CT。大多数骨肉瘤在T1WI撒很难过表现为不均匀的低信号,而在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的高信号。肿块外形不规则,边缘多不清楚。
骨肿瘤良恶性鉴别:1。良性软组织肿瘤生长比较缓慢,边界清楚锐利,密度或信号均匀。而恶性肿瘤生长较快,多数肿瘤体积较大,且因其浸润性生长而边界不清楚或呈不规则的边缘。2。多发性的小斑块状钙化较多见于恶性肿瘤3。良性肿瘤可引起邻近骨的压迫性缺损,其边缘光整甚至可见硬化边;而恶性肿瘤常引起邻近骨的破坏。4恶性肿瘤常引起周围软组织的水肿,组织增厚,边缘模糊,MRI显示效果较佳,T1WI上呈明显的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影。 肺癌:
中央型肺癌影像学表现: 中央型肺癌
早期中央型肺癌X线胸片常武异常表现,偶尔可有局限性肺气肿或阻塞性肺炎。CT可清晰显示支气管壁的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或腔内结节等改变。
中晚期中央型肺癌:X线胸片主要表现为肺门肿块,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常同时伴有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CT可清晰显示支气管腔内或壁外肿块,管壁不规则和管腔呈鼠尾状狭窄或杯口状截断,阻塞性肺炎表现为受累支气管远侧肺组织实变,多为散在分布。发生肺不张时则表现为肺叶或肺段的均匀性密度增高并伴有体积缩小。另外,CT在显示中央型肺癌是否侵犯纵隔结构,是否伴有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等征象时尤为敏感。通过冠状面,矢状面及横断面MRI扫描,可确定肺门部肿块与支气管的关系以及纵隔血管受累等情况。肺癌肿块在T1WI上呈中等均匀信号,在T2WI上为高信号。纵隔大血管在MRI上因流空效应而呈黑影,与肿瘤很易区分。MRI上,正常纵隔大血管,气管和主支气管周围常有一层高信号脂肪带,当肿瘤侵及时,这一高信号带消失。 周围型肺癌:
早期周围型肺癌:指流体直径≦3.0Cm,且无远处转移者。X线胸片常表现为肺内结节影,可有空泡征,多有分叶征或胸膜凹陷症。CT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内部改变,边缘情况及周围征象。周围型肺小腺癌有时表现为磨玻璃密度结节或含有不同比例的GGO成分,X胸片显示困难或不能显示,常在CT筛查或其他目的的CT检查时偶然发现。病理学上肿瘤细胞沿肺泡壁浸润生长,不完全塌陷的肺泡腔尚有空气残留,CT值常为负值。
中晚期周围型肺癌:X线胸片主要表现为肺内球形肿块,有分叶,短细毛刺及胸膜凹陷征,当肿块坏死经支气管引流后,可形成后壁偏心空洞,肿块内钙化很少见。CT扫描,特别是高分辨力CT能提供较X线胸片更清晰的图像,可进一步显示肿块的边缘 形态 瘤周表现 内部结构及密度变化等。增强扫描时,肿块常呈现一过性较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更有助于肺癌的诊断。MRI扫描肺癌肿块T1WI称中等均匀信号,T2WI为高信号,当肿瘤坏死时,其信号常不均匀。
肺结核浸润型:X线表现:1。局限性斑片阴影:见于两肺上叶尖段 后段及上叶背段。2。
大叶性干酪性肺炎:为一个肺段或肺叶呈大片致密性实变,其内可见不规则的“虫蚀样空洞”,边缘模糊。3。增殖性病变:呈斑点状阴影,边缘较清晰,排列成梅花瓣或树芽状阴影,为结核病的典型表现。4。结核球:为圆形椭圆形阴影,大小0.5-4cm不等,常见2-3cm,边缘清晰,轮廓光滑,偶有分叶,密度较高,内部常见斑点,层状或环状钙化;结核球周围常见散在的纤维增殖性病灶,称卫星灶。5。结核性空洞:空洞壁薄,壁内,外缘较光滑,空洞周围常有不同性质的卫星灶。6。支气管散播病变:结核空洞干酪样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引起同侧或对侧的支气管播散。表现为沿支气管分布的斑片状阴影,呈腺泡排列,或相互融合成小片状阴影。7。硬结钙化或索条影,提示病灶愈合。
风湿性心脏病 X线表现::平片检查,二尖瓣狭窄时,呈现肺淤血,可伴肺水肿,心影呈二尖瓣型肺动脉段突出,左房及右室增大。2。二尖瓣管壁不全所致的中毒以上反流时,可见左室增大。3。主动脉瓣狭窄时左室不同程度增大,左房可轻度增大,多数患者升主动脉中段局限性扩张。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左室增大,升主动脉 主动脉弓普遍扩张。 良 恶性溃疡鉴别:
X 线所见 龛影形状 龛影位置 恶 性 溃 疡 不规则 扁平 有多个尖角 位于胃轮廓之内 有不规则环堤,可见指压痕 裂隙征 僵硬,峭直,蠕动消失 良 性 溃 疡 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整齐 突出于胃腔轮廓外 粘膜水肿的表现如粘膜线,项圈征,狭颈征等。粘膜皱襞向龛影集中直达龛口。 柔软,有蠕动波 龛影周围和口部 附近胃壁
胃溃疡X线表现:直接征象是龛影:是钡剂充填胃壁缺损处的直接投影,多见于小弯。切线位呈乳头状或锥状,边缘光滑整齐。地步平整或不平。龛影口部有一圈粘膜水肿带造成的透明带。依其范围不同表现为:1。粘膜线:龛影口部一条1-2mm宽的光滑整齐的透亮线。2。项圈征:龛影口部的透明带宽0.5-1cm如一个项圈。3。狭颈征:龛影口部明显狭小,使龛影犹如一个狭长的颈。4。慢性溃疡周围瘢痕收缩,其粘膜皱襞如车轮状向龛影口集中,到达口部边缘。以上为良性溃疡表现。溃疡恶变表现:1。龛影口周围出现小结节状充盈缺损,犹如指压迹。2。周围粘膜皱襞呈杵状增粗或中断。3。龛影边缘不规则,出现尖角征。4。治疗过程中龛影增大。
胃癌钡餐造影表现:1。充盈缺损:形态不规则,如菜花状。见于蕈伞型。2。胃腔狭窄 :胃壁僵硬。全胃受累时形成革袋状胃。3。龛影:形状不规则有多个:龛影周围有宽窄不一的环堤。4。粘膜皱襞中断 破坏和消失。5。肿瘤区蠕动消失。
鼻咽癌:CT表现:示咽隐窝闭塞,消失,隆起,咽顶﹑后﹑侧壁肿块突向鼻咽腔。病变可突向后鼻孔,侵犯翼腭窝,破坏蝶骨翼板及上颌窦,筛窦后壁进入眶内;向后侵犯长头肌﹑枕骨斜坡﹑环椎前弓侧块,侵犯舌下神经管;向外侵犯咽鼓管圆枕﹑腭帆张肌﹑腭帆提肌﹑翼内肌﹑翼外肌,累及颞下窝﹑颈动脉鞘﹑茎突;向上破坏颅底并通过卵圆孔﹑破裂孔进入颅内累及海绵窦;向下侵犯口咽﹑喉等。增强检查病变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X线成像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