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派别的基本情况: 流派 构造主义 代表人物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詹姆斯 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研究对象 采用内省法研究意识的构成。 基本观点 意识可以分为感觉、意向、激情三种基本要素。 机能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行为主义 精神分析学派 认知心理学 意识的功能 意识的组织 意识体验的适应性目的要比结构更重要。 意识体验和知觉大于部分之和。 华生、斯金纳 弗洛伊德(奥地利人) 环境对人和动物、外显行为的影响 用精神分析法,决定行为的无意识因素 心理学只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 儿童时期的无意识经验是人格特征与心理障碍的根源。 皮亚杰、 西蒙《认知心理学》使认知心理学明确称为一种学说。奈瑟提出了“信息加工论”。 马斯洛、罗杰斯 思维等复杂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需要了解人是如何获取、储存和加工信息的。 人类所独有的特殊经验 人是自主的理性动物,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有本质区别。 人本主义心理学
*智力的理论: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他认为,人的智力是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构成。 2、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3、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理论”。认为智力应从内容、操作和产物三个维度来考虑。 4、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他提出的七种智力是: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
5、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即成分智力、背景智力、经验智力。
1
*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1、卢相说 19世纪德国医生、解剖学家加尔首先提出,之后他的弟子施普茨海姆采用了卢相说一词。他认为:颅骨的外部形状和内部脑的结构有关,并相信心理特征与颅骨形状之间有一定的相关。
2、定位说认为:大脑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各司其职。
3、整体说:法国生理学家弗卢龙是最重要的代表,发现了机能的统一性和差别性,强调脑功能的整体性,以反对卢相说和定位说。20世纪初,美国拉什利通过实验发现:大脑损伤的动物的习惯形成会出现很大障碍,这种障碍与脑损伤的部位无关,却与脑损伤的面积有很大关系。
4、机能系统说,由苏联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提出,他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结构,是一个复杂的机能系统。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也是动态和系统的。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批次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同时每个机能系统又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5、模块说和泛脑网络论是关于脑功能研究的最新成果。模块说是1976年美国生理学家查尼加提出的。 动机理论派别 强化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代表人物 联结主义 麦克兰德、阿特金森等 主要观点 人类行为动力取决于先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联系。 动机强度=动机水平×期望×诱因,并将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动机。成功率在50%的任务最能调动力求成功者的兴趣。 归因理论 海德、罗特、韦纳提出:人的行为动力取决于三维度六因素。包括:韦纳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归隐理论在实践中的价值: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 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人的行为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强化;二是期待。 影响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一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二是个体归因方式。 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 自我效能是指:人对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的主观判断。
2
*从情绪控制角度分析的情绪的理论: 理论名称 机体知觉理论 主要人物 詹姆斯、兰格 基本观点 情绪就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即情绪引起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詹姆斯名言:因为我们哭,所以愁;因为动手打,所以生气;因为发抖所以害怕;并不是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害怕了才发抖。 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情绪和情感,因此,情绪可以长远控制。 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同时把信息输送到大脑及机体的其他成分。 情绪即来自生理反应的反馈,也来自对导致这些反应情境的认知评价。 每一种情绪均包括生理的、行为的、认知的三种成分。既承认情绪生物因素具有进化适应的价值,也承认情绪受社会文化情境、个体经验和人格特征的制约。 动力定型理论 巴甫洛夫 丘脑情绪理论 坎农、巴德 激活归因理论 沙赫特 认知评价理论 阿诺德、拉扎鲁斯
3
*人格的形成:
1、艾森克认为,人格的个体差异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双生子研究证明遗传对人的性格有影响。
2、行为主义流派中,华生用经典条件反射来解释人的性格形成。斯金纳用操作条件反射来解释人的性格形成。他们都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
3、人格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的接触倡导者凯利提出了个体建构论。证明人格除了受环境的影响,还受人自身的认知因素的影响。
4、社会认知理论是当代的一种整合性的人格理论,特别注重环境和认知的交互作用。代表人物是班杜拉。班杜拉将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学习称为观察学习。这种理论被称为社会学习论。观察学习中的强化是替代强化,而不是直接强化。观察学习中的认识因素还包括:当一个人模仿他人的行为时,就会依据榜样的行为从而对自己的行为确定一个标准,并用这个标准评价自己、要求自己。这就是自我规范或自我调节。班杜拉将这种强化称为自我强化。
*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
1、行为主义发展观主张心理发展只是量的不断增加,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 流派 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 华生 斯金纳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 实验与观点 经典条件发射: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 操作条件反射: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 儿童通过观察学习习得新行为。 2、精神分析论将心理发展视为心理性欲的发展,或称性的发展。
3、相互作用论:在皮亚杰看来,个体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制约: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化。 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
自然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社会经验主要是指语言和教育的影响。
思维的本质是适应,可以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来说明适应过程。思维起源于动作。 4、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认为,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代表人物是格塞尔。他的观点来源于实验:双生子爬梯实验。
4
*学习的分类: 分类标准 学习目标(布卢姆) 学习内容(我国) 认知学习 知识的学习 情感学习 动作技能的学习 分类情况 动作技能学习 智力技能的学习 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学习方式(奥苏伯尔) 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或者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分为:机械学习、意义学习 综上,可将学习分为四种: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机械的发现学习、机械的接受学习。 学习结果(加涅)
*五种主要的认知风格: 提出者 威特金 卡根 豪迈斯和加德纳 类型 场依存型-场独立型 沉思型-冲动型 齐平化型—尖锐化型 特征 个体在认知过程是依赖于环境信息还是自身内部信息。 个体加工信息时是迅速反应还是深思熟虑之后反应。 个体吸收信息时是迅速同化并忽略细节差异,还是强调细节和变化。 个体在知觉功能上是全局整体的方式还是序列细节的方式。 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集中、精细、归纳、逻辑还是广阔、开放、联想。 言语信息 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 态度 动作技能 帕斯克 整体型—序列型 吉尔福特 聚合型—发散型
5
*学习理论及其应用: 理论名称 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学习观:操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是最基作性行为的形成过程就是学习,本的学习过程。强调“观察学习”和其关键是强化的作用。 “替代性强化”。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论: 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的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编码系统的形成,学生的认知学习就是获得知识结构的过程。应采用发现的方式学习。 奥苏伯尔学习论:学习是一个认知工程,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强调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接受学习才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主要把教师讲授的内容整合尽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以便将来能够提取和运用。 加涅的信息加工论:计算机模拟思想,把人的学习过程比喻为计算机的加工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观:1、从确定性的知识观到批判性的知识观。 2、从普遍性44的知识观到情境性的知识观。 3、从客观的知识观到主观性的知识观。 学生观: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观: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合作者。 认知主义强调的是把学生看看成是信息的主动吸纳者;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设计者。 加涅的信息加工论学习阶段与教学事件的关系: 学习过程 1、注意觉醒 2、预期 3、选择性知觉 4、提取到工作记忆 5、编码:进入长时记忆存 6、反应 7、强化 8、提示提取
教学事件 1、引起注意 2、告知学习者目标,及发动机 3、刺激回忆先前知识 4、呈现刺激材料 5、提供学习指导 6、引出行为 7、提供反馈 8、进行评价 9、促进保持和迁移。 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心理学各种理论流派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