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经济地理学重点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4-1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经济地理学考点

区 位location: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工业区位:主要条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次要条件:用水、研究开发、经营、税制、自然条件以及其他因素。

农业区位:主要条件:光热和温度条件、土壤条件、劳动力条件、交通以及市场条件。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最早提出区位因子是韦伯。

哪些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有影响: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技术与知识。(举例)p38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冯·杜能 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杜能圈:(圈层结构)以城市为中心,从里到外依次为 p61 1 自由式农业圈,为距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地带,主要种植或生产易腐难运的作物或产品。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 2 林业圈,生产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必须在城市近处种植。

3 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类(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六区轮作;

4 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牧草休耕轮作地带,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经营较粗放。

5 三圃式农业圈,此圈是距离城市最远,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分为三区轮作即三圃式轮作制度。

6 畜牧业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供应城市市场。 杜能“孤立国”的六个前提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不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 4、距城市80km之外是荒野,与其他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如企业协作,相关设施共享等)

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因素而分散布局的因子。(地价上升,交通拥挤等)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三阶段: 韦伯 德国经济学家 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第二阶段:运费指向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第三阶段: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考点):1、最小运费原理2、综合等费用线 p70 廖什市场区位论:韦伯工业区论的一个延伸。以廖什为代表的利润最大化区位理论从需求出发,认为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之差的最大点即利润最大化。 P82 廖什市场区位论的假设条件: 第一 在均质的平原上,沿任何方向运输条件都相同,进行生产必要的原料充足,且均等分布。

第二 在平原中均等地分布着农业人口,最初他们的生产是自给自足,且消费者的行为相同。

第三 在整个平原中居民都具有相同的技术知识,所有的居民都可能得到生产机会。

第四 除经济方面的作用外,其他因素都可不考虑。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形成背景: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的进程。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他成为工业、商业、贸易和服务业的聚集点。在城市的社会和经济行为研究基础上,对城市的形态、空间分布和规模等级也开始了研究。中心地理论就是在这种社会、经济背景下产生的。

①经济活动集聚:人口工业向城市集聚②城市问题涌现:环境恶化,交通拥挤 中心地三原则;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2、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3、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 中心地三原则的要点:

①市场原则时间里中心地系统模型的基础,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其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二是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在各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等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三是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也称K=3的中心地系统;

②交通原则下形成的中心地理论特点是各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间点,也称K=4的中心地系统;

③在行政原则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不同于市场原则和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前者的特点是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也称K=7的中心地理论。 三原则适合的条件:在三原则中,市场原则是基础,而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可以看作是对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修正。克氏认为(克里斯泰勒),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市场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另外,也适用于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成线状分布区域。他也认为,在文化程度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作用更大。行政原则比较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者像社会主义国家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另外,自给性强、与城市分离的山间区域内形成的以某一中心地为核心的自给区域,其行政原则的作用相对较强。 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①消费市场状况②购物空间的接近性(空间距

离和交通条件)③零售业间的竞争状况④地价(低价是土地价值的经济反应,是用来购买土地的效用或为预期经济收益所付出的代价。低价属于经营成本,影响收入最大化和利润。)

企业增长动因:1、规模经济(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2、内部交易,技术优势和竞争激励

企业增长战略: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多样化 横向一体化:(一个人吃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一般说来,企业早期的增长方式多以横向一体化增长为主;且实现的方式以内部增长为主。 纵向一体化:(一个人变为多个人)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白色家电:可以替代人类家务劳动的产品,如冰箱、洗衣机; 黑色家电:可提供家电,像彩电、音响等。

企业空间演变模式: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不用掌握)、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不用掌握) 1、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基于对英国酿造业的研究提出的)分析了企业间相互作用与发展,反映了众多小公司通过合并而引起空间组织变化的过程。缺点有:1、该规模的理论基础是假设生产规模经济大于规模不经济,在某些规模经济不突出的部门不一定适用2、该规模基于饮料生产部门,在其他生产中间产品的公司不一定如此3、在该规模中,市场区为理想化的连续向外扩张,而实际上,由于其他条件的诱导可能会出现非连续性的市场区扩张现象P123 2、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泰勒 在1975年提出的)集中于单个企业地理扩张,解释了公司在一国之内的空间扩张过程。该模式基于英国炼铁业公司。泰勒将空间分为地方、区域、全国、多国四个尺度。公司在由地方向多国扩展中,要跨越三个门槛,没跨越一次门槛便引起一次组织变形。在跨越门槛中,公司活动空间(物质联系空间)的跨越最为便捷,其次为信息空间(信息联系空间),最后为决策空间。P124

3、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从单厂到多厂,从本国到海外的扩张过程。P127 4、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P129

市场进入、市场拓展和当地生产是公司发展的基本战略。

企业空间演变四种模式的比较:这四个模式有一些共同点:1、展示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单区位到多区位的扩张过程;2、在公司扩张过程中,销售起着先导作用,其次是生产机构的建立(按最低风险原则扩张);3、市场占领促进公司的扩张。但是,这四个模式比较,迪肯的模式更加详细的描述了公司由跨国经营走向多国经营,并进行全球性生产经营合理化调整的过程。 弗农的产品周期论:是弗农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主要用于解决国际投资的空间变化。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理解记忆:新产品阶段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这些条件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的都市中心,产品通过出口供应他国市场。在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改变,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

长期生产成为可能。由于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在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达中国家。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该理论的缺陷有需要把产品周期理论与企业拥有的特殊优势结合起来考虑,而且只重视企业最终产品的生产周期,而未考虑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可进行国际分工。)

跨国投资的微观选择:外国直接投资区位,有三个明显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集区。1、集中于经济中心区。经济中心区,多为信息通畅、各类经济活动密集区。在此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2、集中于边界地区。日本的外资在太平洋在沿岸州最为突出,加拿大投资者趋于子在加美边境投资,法国、德国和英国投资者集中于东部从佛罗里达到缅因州的沿海地区,拉美投资则分布于从加利福尼亚州到佛罗里达州的南部诸州。在中国,沿海地区所吸引的外资占全国比例高达80﹪以上。3、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历史因素) 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①便利的交通运输;便于主要决策者与相关人员之间有良好的接触,掌握公司运营脉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②及时的信息获取;市场变化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相关国家主要政治决策信息等等。③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国家立法机构和政府有关机构的主要人员、其他大型公司首脑、金融机构的决策人员等等。

公司研究与开发(R&D)机构的区位要求:①接近科研机构(大学、科研院所等) 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②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③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 区域经济结构(定义):是指一个区域内个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了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折衷理论:将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相结合。

区域产业分类:三次产业分类、产业功能分类、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P174 1、三次产业分类:也称为克拉克产业分类。第一产业: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第三次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业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他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

2、产业功能分类: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将其分为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型产业三大类。(理解: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带动作用的产业,其有两个重要特点即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比重较高,它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强;关联产业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基础型产业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1、配第-克拉克定律2、库兹涅茨法则3、霍夫曼定理

4、雁行形态说 1、配第-克拉克定律:是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学说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经济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接着向第三产业转移。社会劳动力产业分布状况第一产业减少,第三产业增加。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产业。

2、库兹涅茨法则:通过对各国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子啊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新的认识。基本内容: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在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不断上升的,但是,它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上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综合的来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库茨涅茨认为引起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相对国民收入的差异。所谓的相对国民收入等于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即某部门国民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即某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之比。 3、霍夫曼定理:它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霍夫曼重点分析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称为‘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霍夫曼定理的核心思想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定理呈下降趋势。

4雁行形态说(日本 赤松):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第一只雁是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浪潮,第二只雁指进口刺激国内市场而所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指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区域城市对称分布。

1.极核式空间结构:提出双核结构模式:是指在某一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

2.点轴式空间结构:也称为点轴系统,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点就是各级中心地,即区域内的各级中心城镇。轴则是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镇在一定方向上链接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若干点与轴依据一定的空间关系和等级体系组合就形成了点轴系统 3.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是区域经济和社会活动进行空间分布与组合的框架。依托网络空间结构,充分利用各种经济社会联系就能够把区域内分散的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及地区组织成为一个具有不同层次、功能各异、分工合作的区域经济系统。 4.区域城市对称分布:我国城市分布的五条对称原理:一个区域如果在地质构造上有对称性,它会在自然地理相应的对称上反映出来;一个区域在自然地理上有对称性,他会在经济地理相应的对称上反映出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被认为是经济高度发展的体现,因而经济的对称性,可由城市分布的对称性反映出来;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经济地理学重点在线全文阅读。

经济地理学重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97479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