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干扰信号加至最大允许值后,通道仍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应停止继续增大信号。增大信号时也应注意输入错误,尤其过大的信号而击穿通道。 - 一般选取电压或热电偶通道进行测试,若选取电流通道进行测试,则在进行串模抑制比测试时可能因信号不匹配(?)的问题而无法进行。
下面给出一组实测数据及计算。 通道 项目 直流共比 交流共模抑制比 串模抑制比 299.16℃ 299.04℃ 30MAN11CT001 30HAH51CT001
8.3 系统抗射频干扰能力测试
用功率为5W、频率为400MHz~500MHz的步话机作干扰源,距敞开柜门的I/O柜、模件柜及控制器柜1.5m处工作进行测试,经检查对应模件、控制器状
未加干扰所加干扰信显示示值变时示值 号大小 化量 从0V开始1.14℃ 119dB 到40V 为 0.047mV 抑制比 备注 模抑制299.07℃ 缓慢增压直换算为电压28VAC有效±3℃波动值,换算为换算为电压峰峰值为 79.2V 17mVAC有1.47℃ 效值,换算换算为电压为峰峰值为为0.096mV 48.1mV 直流共比 交流共模抑制比 串模抑制比(交流?) 300.54℃ 300.42℃ 从0V开始3.15℃ 模抑制300.00℃ 缓慢增压直换算为电压到42V 为 0.131mV 27VAC有效2℃ 值,换算为换算为电压峰峰值为为0.084mV 76.4V 17mVA有效1.5℃ 值,换算为换算为电压峰峰值为为0.085mV 48.1mV 为 0.125mV 116dB 54dB 110dB 119dB 55dB 态及系统组态,系统工作正常。一般说来热电偶通道因被测信号微弱、且具有高输入阻抗而易受到干扰。
9. 控制回路响应时间测试
该项目用于测试DCS控制回路的实际相应时间。一般方法是,选择2对分属不同DPU的DO、DI通道,并用导线相应连接,从操作员站上发出控制指令,经DO输出后由对应DI通道返回,并使CRT上相应状态改变,测量从该指令发出到CRT上相应状态改变之间的时间。控制回路响应时间应符合规程“不大于2.5秒”的要求。
10. 系统实时性的测试
该项目包含模拟量信号和开关量信号采集实时性的测试。 10.1 模拟量实时性测试
该项目规范未作过多说明,其实时性含义不明,一般来说,模拟量实时性指A/D转换器的转换时间(含多路开关转换时间)。但由于无法直接测得AI模件的直接采集数据速率,因此该项目无法进行。曾经用CRT屏幕的显示来进行测试,但测得结果实际上被CRT的数据刷新率所限制。 10.2 开关量实时性
该项目的实际测试方法实际成为开关量通道的分辨力测试。做法是,用顺序脉冲发生器对一路DI通道送出某一时间间隔的脉冲信号,考察DCS能否进行分辨,即不丢失脉冲个数。逐渐减小脉冲间隔直至通道丢失脉冲,此最小间隔即为其实时性,该值应符合技术说明书要求。DI通道的分辨力至少受限于其延时去抖时间。
11. 系统各部件的负荷测试
该项目包含中央处理单元的负荷率、及数据通信总线的负荷率的测试。该项测试应在发电机组的启动、升负荷及满负荷三种状态下分别进行,在每种状态下测试3次,取其平均值,每次测试时间为10s。
11.1 中央处理单元的负荷率
该项目目前来说进行比较困难,除非厂家在DCS上附带测试软件(如新华等),或系统平台为windows系列,利用windows中CPU负荷率测试功能,否则无法测试。
11.2数据通信总线的负荷率
对于以太网(如新华系统)可利用网络测试仪测试网络通信负荷率。
12. 现场干扰电压的测试
分别测量各种类型输入端子处的实际共模干扰和串模干扰的大小。实际共模干扰电压应小于输入模件抗共模电压能力的60%;实际差模干扰电压所引起的通道误差应满足:
UNNMR20?0.05%
其中:UN%--变送器回路中的交流分量与变送器量程之比。
NMR—串模抑制比
13. 系统可用率考核
按“DL/T659-1998”中第8条方法进行。该项目要求电厂有关DCS维护记录完整、可靠。
通过DCS维护记录,统计DCS正式投入使用后的连续3个月时间里出现故障的类型和出现故障的持续时间,按照《DL/T656—1998,火力发电厂汽轮机控制系统在线验收测试规程》中“附录A 分散控制系统加权系数”规定的“硬件加权系数”和“软件加权系数”)计算系统的可用率。系统可用率A的计算公式如下:
A?tt?tftt?100%ni?1 tf??Kfitfi式中 tt-—实际试验时间,它等于整个连续考核统计时间扣除由于非本系统因
素造成的空等时间;
tf—故障时间,它是指被考核系统中任一装置或子系统在实际试验时间
内因故障而停用的时间,经加权后的总和;
tfi—第i个装置或子系统故障停用时间;
Kfi—第i个装置或子系统故障加权系数,加权系数参见“DL/T659-1998”
之附录A。
14. 输入输出点接入率和完好率的统计
14.1输入输出点接入率统计 模拟量I/O点数接入率统计
检查统计原设计中系统所有的模拟量I/O点数D1; 检查统计实际所有接入系统的模拟量I/O点数I1; 计算系统模拟量I/O点接入率J1。
J1?I1?100% D114.2 开关量I/O点数接入率统计
检查统计原设计中系统所有的开关量I/O点数D2; 检查统计实际所有接入系统的开关量I/O点数I2; 计算系统开关量I/O点接入率J2
J2?I2?100% D214.3 总输入输出信号接入率J统计
J按下式计算,且应不小于99%。
J?I1?I2?100% D1?D214.4 输入输出点完好率统计
a) 开关量点完好率统计
按原设计的开关量总数的5%抽检DI、DO点KD点; 统计抽检点中合格(要求是什么?)的I/O点点数RD; 计算DCS 开关量点完好率FD
FD?RD?100% KDb) 模拟量点完好率统计
按原设计的DCS的模拟量总数的5%抽检AI、AO点KA点; 统计抽检点中合格的I/O点点数RA; 计算DCS 模拟量点完好率FA
FA?RA?100% KAc) 计算DCS I/O点完好率F
F?RD?RA?100% KD?KA
15. 关于还未开展的网络布线参数测试项目
网络线路质量的下降尤其是在传输速率较高的网络上,如由于分布电容、连接电阻等参数的变化引起的线路特性阻抗变化,以及接地电阻增加、沿线路干扰的增加等因素,极有可能会导致误码及碰撞现象的增加,降低通讯效率、影响通讯质量,严重时可能会造成通讯系统瘫痪,据有关资料统计,局域网50%或以上的故障均与线路质量有关。因此对于任何网络,布线参数都是评价网络特性的重要指标。
布线参数及其他网络测试项目如下: 15?1 电缆特性阻抗测试
测试电缆的特性阻抗在整条电缆上是否保持为规定值,电缆上任何一点特性阻抗的突然变化会产生“反射”,有可能造成碰撞或帧破损。 15?2 近端串扰测试
测试以太网中,发送与接收线对间互扰程度。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DCS性能测试内容、方法简介(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