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372 课程名称:环境土壤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时:54 学 分:3.0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或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化学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和分类,土壤中碳、氮、硫、磷与环境质量,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碘及其环境行为,土壤重金属元素与环境质量,土壤中有机污染物与环境质量,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与环境,土壤退化过程与环境质量,污染土壤的修复,土壤环境工程,环境土壤学的研究方法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环境土壤学是研究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土壤质量与生物品质、土壤与水和大气质量的关系、土壤元素丰缺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土壤与其它环境要素的交互作用、土壤质量的保护与改善等土壤环境工程的相关研究与应用,环境土壤学是一门新兴的土壤学与环境科学等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掌握土壤基本组成、性质与分类,熟悉不同类型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掌握土壤环境质量调控和改善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土壤圈的概念与功能
2.熟悉环境污染与土壤污染的含义 3.掌握土壤质量及其评估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土壤与土壤圈
1.主要内容 土壤、土壤圈。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土壤的定义、土壤的特征、土壤圈的概念、土壤圈的功能。 第二节 环境污染与土壤污染 1.主要内容
环境与环境污染、土壤环境问题和土壤污染。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环境的涵义、环境污染概念、土壤污染的定义、土壤污染的特点、土壤污染源、土壤污染的类型、土壤污染的防治。
第三节 土壤质量及其评估 1.主要内容
土壤质量、土壤质量的评估。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土壤质量的含义、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 第四节 环境科学与环境土壤学
1.主要内容
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环境土壤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土壤质量与水质、土壤与大气环境质量、土壤与作物品质、土壤与人体和动物健康、环境土壤学的定义、定位和特点、环境土壤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三)课后练习
1.试述土壤和土壤圈的定义与功能。
2.什么是土壤环境质量?目前土壤环境质量常用的评价方法是什么? 3.请举例说明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
4.请叙述环境土壤学的定义、特点和主要研究内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第二章 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与分类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2.熟悉土壤的性质
3.掌握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4.掌握土壤环境及其功能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1.主要内容
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水、土壤空气。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粘粒矿物、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组成、土壤腐殖酸、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其生态与环境意义、土壤生物的类型组成、土壤微生物的根际效应及其环境意义、土壤水的形态、土壤水的能态、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土壤空气的数量及其影响因素、土壤空气的组成与运动。
第二节 土壤性质
1.主要内容
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土壤生物学性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土壤质地、土壤孔性与结构性、土壤水分特征、土壤通气性、土壤力学性质与耕性、土壤胶体特性及吸附性、土壤酸碱性、土壤氧化还原性、土壤中的配们反应、土壤酶特性、土壤微生物特性、土壤动物特性。
第三节 土壤的形成 1.主要内容
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剖面分化与特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土壤形成的母质因素、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土壤形成的地形因素、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主要的成土过程、成土过程与成土因素的关系、土壤发生层和土体构型、基本土壤发生层。
第四节 土壤分类与分布 1.主要内容
土壤分类概述、土壤发生分类、土壤系统分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土壤分类的概述、土壤发生分类的原则、土壤发生分类的划分和土纲简介、土壤系统分类原则、土壤系统分类的划分。
第五节 土壤环境及其功能 1.主要内容
土壤缓冲性、土壤自净功能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土壤缓冲性的定义、土壤缓冲性的作用、土壤自净功能的定义。 (三)课后练习
1.试述土壤有机质的性质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2.试述土壤反应及缓冲性的生态环境意义。
3.简述土壤微生物的根际效应及其环境意义。
4.土壤组成及性质对环境污染物生物有效性有何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第三章 土壤中碳、氮、硫、磷与环境质量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
2.掌握土壤氮素管理与环境质量 3.熟悉硫素循环对环境的影响 4.了解土壤磷素与水体富营养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土壤中的碳与环境质量 1.主要内容
土壤有机碳库、土壤碳的形态与活性、土壤碳的分解与转化、土壤碳库与甲烷、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性、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和密度、土壤碳的形态、土壤碳的有效性、土壤有机质各组分的转化、影响土壤有机碳分解与转化的因素、温室效应与土壤中的甲烷、稻田土壤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因素、气候变化与土壤二氧化碳释放、气候变化与土壤甲烷释放。
第二节 土壤氮素与环境质量 1.主要内容
土壤中氮的含量和形态、氮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土壤氮素管理与环境质量。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土壤中氮的含量、土壤中氮的形态、土壤中氮的来源与循环、植物对土壤中氮的吸收、土壤中氮素转化的重要过程、土壤中氮的损失与去向、土壤中氮损失对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土壤中硫素与环境质量 1.主要内容
土壤中硫的含量与形态、硫在土壤中的行为、硫素循环对环境的影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土壤中硫的含量、土壤中硫的形态、土壤中硫的吸附与解吸、土壤中硫的氧化还原、土壤中硫的矿化、土壤硫的循环与迁移、硫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硫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硫对土壤酸化的影响、酸性硫酸盐土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土壤中磷素与环境质量 1.主要内容
土壤中磷的含量与形态、磷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与固定、土壤磷素与水体富营养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土壤中磷的含量、土壤磷的形态、有机磷的矿化和无机磷的生物固定、土壤中磷的固定和释放、土壤磷素与水体富营养化
(三)课后练习
1.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碳循环有何影响?
2.农田氮素损失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哪几个方面? 3.硫素循环对环境有何影响?
4.土壤中磷的迁移转化与地表水富营养化有何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第四章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硒的健康效应及其调节
2.熟悉土壤-水-植物系统中的氟与地氟病
3.了解碘缺乏病防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 1.主要内容
土壤中的硒、植物中硒的含量、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迁移、硒的健康效应及其调节。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土壤中硒的含量、影响土壤中硒含量的因素、土壤中硒的形态、植物及植物制品中硒的含量、污染对植物含量的影响、土壤-植物系统中硒行为的一般特征、土壤及根际条件对硒行为的影响、硒的健康效应及其调节。
第二节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氟 1.主要内容
土壤中氟的含量与来源、土壤氟的形态、土-水系统中氟的化学平衡、土壤氟的生物效应、土壤-水-植物系统中的氟与地氟病。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土壤中氟的含量与来源、土壤氟的形态、氟的沉淀-溶解平衡、氟的配们-解离平衡、氟的吸附-解吸平衡、植物对氟的吸收和迁移、氟对生物的影响、地氟病与土、水和植物氟的关系、氟危害的调控。
第三节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碘 1.主要内容
土壤中碘的含量与来源、影响土壤碘行为的因素、植物对碘的吸收、碘缺乏病的防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土壤中碘的含量、土壤中碘的来源、土壤中碘的存在形式、影响土壤碘行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