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第三次观课分析报告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5-2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三次观课分析报告

撰写时间:2011年7月3日 17:39

执笔人:魏瑞霞

(撰稿时间:2011年6月17日)

观摩了刘雯老师执教的《相遇问题》,团队老师进行了分工观课,形成了各自的观课报告。下面,我们进行课后研讨及评课。首先,请徐宁老师评课。

一、徐宁评课

我选择的观察维度是“教学环节设计和时间分配”。结合观课谈几点浅显的体会和感受。

本节课共设四大教学环节:创设现实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自主整理信息,探究解决问题;迁移拓展应用,体验数学价值;全课总结,提炼升华。见下表:

执教老师 刘雯 观课者 徐宁 观察中心 主要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整理信息解决问题 拓展应用体验价值 全课总结提炼升华 单位 单位 东营市实验学校 执教课题 东营市实验学校 观课维度 教学环节的设计及时间分配 时间分配 8分33秒 23分 7分 1分56秒 相遇问题 教学环节设计 简评 1.创设现实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建立相遇问题的直观动作模型,用时约8分33秒。细分为以下三步:

(1)观看“王明和李华步行上学”的动画情境,直观感知两人相遇的运动过程,做好数学建模的准备工作。用时约1分32秒。

(2)师生分四次现场模拟表演“两生上学”的运动过程,分别理解“两个地方、同时出发、相对而行及最后相遇”的含义,建立相遇问题的直观动作模型。用时约5分50秒

(3)在情景中直接添加数学信息,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从而提炼生成相遇问题,建立相遇问题的语言文本模型,用时约3分11秒。

2. 自主整理信息,探究解决问题——建立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用时约23分,细分为以下三步:

(1)运用解题策略,自主整理信息——构建起相遇问题的图形模型。用时约17分21秒。其中,

①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整理信息,用时约2分27秒。虽然用时不多,但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空间和时间,为小组交流提供了素材。

②组内交流汇总,用时约4分5秒。教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交流,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③全班汇报研讨,用时约9分钟。此环节用时较多,三个小组汇报了各自的方法,师生质疑问难中理清了该题的数量关系,并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④将多种解题策略分析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画线段图解决相遇问题”的直观性、简洁性和必要性,用时约1分45秒。

⑤教师讲解线段图的规范画法,清晰而正确地建立起相遇问题的直观图画模型。用时约2分5秒。

(2)独立列式计算,自主解决问题——构建相遇问题的算式模型。用时约3分27秒。

(3)回顾解题过程,抽出数量关系——构建相遇问题的本质模型。用时约3分15秒。

将两种解题方法进行对比,明确解决相遇问题的两种思路,抽象出数量关系。课件直观演示“速度和×时间=总路程”的思考过程,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3.迁移拓展运用,体验数学价值——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用时约7分钟。

刘老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基本练习,拓展练习和延伸练习。将相遇问题的解题策略和解题经验进行迁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

4.全课总结,提炼升华。用时约1分56秒。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老师再顺势引领将本节课的画线段图策略和“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进行了必要升华和提升。

以上可知:刘老师拿出三分之二的时间用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深刻理解了“相遇问题”的内涵,清晰地构建起“速度和×时间=总路程”这一数学模型。

二、盖丽芳评课

下面,结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助于相遇模型的构建”这个观察点谈三点看法:

1. 观看上学情境,直观感知两人的运动过程,为构建相遇模型做准备。

新课伊始,刘老师创设了王明和李华“相对出发”、“在学校相遇”的上学情景。学生通过两次观看动画,用语言描述两生的运动过程,初次感知两个物体“相对而行”的运动过程,直观感受身边的相遇现象,为相遇问题的建模做好准备。

2.师生模拟表演,理解相遇问题的内涵,构建相遇问题的直观动作模型。

为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内涵,创设了师生四次现场模拟表演的情境:

第一次表演是两人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学生发现问题——两人必须从两个地点出发,纠错中理解“两地”的含义;

第二次表演是老师晚走3步,学生发现问题——两人必须同时出发,纠错中理解“同时出发”的含义;

第三次表演是老师在相对行走时拐了弯,学生发现问题——两人必须面对着面走,纠错中理解“相向而行”的含义;

第四次表演是教室接受学生的指导建议,按照要求进行模拟表演,学生不约而同的点头赞成。

这样,“师生模拟表演”的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而且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现场表演——发现问题——纠正错误”的运动过程中,理解“相遇问题”的内涵,构建起相遇问题的直观动作模型。

3.情境中添加信息,生成相遇问题,构建相遇问题的语言文本模型。

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内涵后,在上学情景中直接添加数学信息,根据信息发现提出数学问题,从而提炼生成相遇问题,建立相遇问题的语言文本模型。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问题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而且帮助学生理解了“相遇问题的内涵”,建立起相遇问题的“直观动作模型”和“语言文本模型”,为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奠定了基础。

三、刘晓萍评课

下面,结合“解题策略的选择是否有利于相遇模型的构建”谈三点看法。

首先,观察了学生在自主整理信息时选择策略的使用情况,如下表:

解题策略 人数 占全班 摘录法 6 16.67% 列表法 7 19.44% 学具操作 9 25% 画示意图 10 27.78% 画线段图 4 11.11% 的百分比 表中数据可知:新知探索期间,学生自主选择使用了五种策略整理信息。其中,采用摘录法的占16.7%;采用列表法的占19.4%;采用学具操作的占25%;采用画示意图的占27.8%;采用画线段图的占11.1%。表中数据可知:学生对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三次观课分析报告在线全文阅读。

第三次观课分析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64269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