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科学伴我们成长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势头发展迅猛,以信息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为生产力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力,同时也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获得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是当今最为活跃的科技领域之一。中国在人口与健康、农业、能源和环保等领域面临着巨大挑战。推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有利于改造传统产业,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缓解能源压力,也有利于保障食品和生物安全。
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研发及其成果产业化工作。《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将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纳入最优先、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从政策、经费、人才等方面予以支持。发展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积极推进生物经济,将是中国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重点之一。 生命科学是系统阐述与生命特性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科学。七位诺奖得主的发言使我们熟悉到,当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无疑是向“天地”这个大宇宙和“人体”这个小宇宙的两个极向的深度推进,而自然科
学和社会科学的互参互融,是使这个领域的研究踏上新阶梯的有力保障。
人类的和谐与发展,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即对待现实的根本态度。中国人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身体和精神之间是没有分立的,而过去两千年来分立的理念一直主宰着西方人的思维。
“欧元之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蒙代尔是一位关注现实的学者,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研究人类寿命延长之后的种种社会科学问题,于199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此次大会的开幕式上他提出,人类的和谐与发展,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中国人相信的是道,这种道教的思想实际上在中国的儒、释、道三种主要的思想流派中都存在。道是宇宙运行的方式,是自然的规律,是一种统一的和自发的行动。世界万物和每一种变化都有它内在的必然性,都是通过协同合作来促进一个整体。
他认为,这种思想也使中国人理解,在统治者和人民之间应该有一个共同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正因如此,中华文明在若干个世纪中一直延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团体之间的和谐,不同的经济阶层之间的和谐,公民和政府之间的和谐,以及世界各国政府之间的和谐,是世界和平有序的根本保障。
21世纪初的大问题,就是占全宇宙总能量70%的暗能量的来源问题。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是向全世界年轻科学家提出的新的、大的挑战。我们必须要面临这个挑战,我相信我们会胜利的。
美国科学院院士、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教授李政道,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创办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等多个学术组织,为促进中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次会议中,他阐述了物理学领域新的猜想和展望:“两年前,我提出一个试探,就是天外有天,我们的宇宙在膨胀,而且在加速膨胀,可能在我们宇宙以外有很多很多其他的宇宙。” 他还试探解释新发现和暗能量可能存在的关系——很可能核能里一个新的物质跟暗能量有关系,也就是说核天相连。他同时指出,了解宇宙能量的来源及科学规律并不等于一定造福人类,要害在于怎么用。这需要明智的政治家和科学家,他们必须具备科学发展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类的和谐,并取得可持续的良好发展。 保护心血管要了解一氧化氮的价值。为什么健康的饮食和锻炼非常重要?要害就是一氧化氮分子。健康的饮食和锻炼可以使人体内稳定且持续不断地产生充足的一氧化氮,而正是一氧化氮可以避免高血压、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产生。
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路易斯力求通过通俗易懂的演讲方式,告诉大家一个基本的道理:健康的饮食和必要的锻炼对身体健康和预防心血管疾病非常有好处。 “健康的饮食,比如鱼类、蔬菜、水果和维生素都可以使体内的一氧化氮增多,从而促进身体健康。”他还向大家推荐红酒,“葡萄汁中含有丰富的精氨酸,适当喝些红酒非常有益。”他指出,长期锻炼可以产生一些限制氧化自由基基因,既可以保护身体中现有的一氧化氮,又能够促进体内一氧化氮的生成,进而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大大降低。
名人费里德·穆拉德写到利用细胞信号调控生理功能。“细胞如何进行交谈和交换信息呢?如何发现它们对路径传递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很有效的药物?这就是我的研究领域——细胞的信号和细胞对话。”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费里德·穆拉德,于1998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他说:“过去发现治疗疾病的新药可能得花15~20年的时间,现在我们找到了一个捷径,即找到相互竞争的路径,发现它们的焦点,然后制造某种鸡尾酒形式的化合物,这样就不再需要花那么长的时间才能发现一些药物。”他进一步指出,可利用环鸟苷乙磷酸的传递来调控人体各种生理功能,比如降低血压、增加组织中血流、改变记忆力与行为、降低血凝等,将来在此基础上会产生各种药物来治疗疾病。
传奇人物阿龙·西查诺瓦提到防治肿瘤从控制蛋白质着手。“人体内部有数以万计的蛋白质,它们以一种非常惊人的速度不断降解着,并被新的蛋白质所代替。为什么蛋白质处于不断降解之中?降解的机制是什么?假如这个机制出了问题,会产生什么样的疾病?我们可不可以治愈这些疾病?这就是我所研究的课题。”
以色列理工学院教授阿龙·西查诺瓦因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与另外两名科学家分享了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他研究发现,整个降解系统是通过泛素系统这种选择机制进行的。他的讲座让大家熟悉到泛素的价值,可以人为地将一些和肿瘤相关的蛋白质泛素化,这种机理对抗肿瘤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找到一些新的药物来攻克癌症难题,具有非常广阔的研究前景。
著名罗伯特·胡伯尔提到分析抗体抗原,进行抗体链研究。“在我们的很多研究活动背后都有商业目的,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以及潜在干预领域的研究,对克服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教授罗伯特·胡伯尔对微生物巨分子膜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与哈特穆特·米歇尔、乔安·戴森霍费尔共享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他认为,近20年来,蛋白质结晶体学方法和仪器操作快速发展,非凡是与电镜结合时,可以确定大的、复杂的蛋白质结构,这些结构使得设计和研制靶蛋白成为可能,为治疗干预与植物保护开辟了新的途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生命科学概论 - 让生命科学伴我们成长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