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象、温度、降水与湿度等;(4)地形条件,宏观上划分的地形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在小地区范围,包括山谷、山坡、冲沟、盆地、谷道、河漫滩、阶地等,与规划相关的地形条件还有:地面高程、各用地部位间的高差、坡度等。 7.进行用地评定时要注意哪些因素?
(1)用地评定的内容与深度要根据不同规划阶段的需要相应地拟订;(2) 要注意用地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的可能影响;(3) 要因地制宜,按照用地的自然属性,抓住主导环境要素进行分析与评价;(4)不只看各个环境要素单独作用的总和,而是从环境的整体意义考察它们的相互作用及后果。
8.城市用地的选择的影响因素
(1)建设现状。指用地内已有的建筑物、构筑物状态,如现有村、镇、或其他地上、地下工程设施,对它们的迁移、拆除的可能性、动迁的数量、保留的必要与价值、可利用的潜力以及经济评估等问题。(2)基础设施。用地内以及周边区域的水、电、气、热等供应网络以及道路桥梁等状况,即基础设施环境条件。(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所在国土管理部门制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该用地的用途规定及调整的可能性。(4)生态环境。用地所在的区域自然环境背景以及用地自身的自然基础和环境质量。(5)文化遗存。用地范围内地上、地下已发掘或待探明的文化遗址、文物古迹及有关部门的保护规划与规定等状况。 9.工业用地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1)用地的形状和大小。工业用地的外形和面积大小,因生产类别、机械化、自动化、采用的运输方式、工艺流程和建筑层数有关;(2)地形要求。工业用地的自然坡度要和该厂选用的运输方式、工艺特点和排水坡度相适应;(3)水源要求。工厂应靠近水质、水量均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水源;(4)能源要求。安排工业区必须有可靠的能源;(5)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要求。工业用地不应选在7 级(及以上)的地震区,土壤的强度一般不应小于1.5公斤/平方厘米,地下水位最好低于厂房建筑的基础等;(6)特殊要求:某些工厂对气压、湿度、空气含尘量、防磁、防电磁波等有特殊要求,应在布置时予以满足;(7)工业用地应避开军事用地、水力枢纽、大桥,有用矿物蕴藏区和采空区,文物古迹埋藏区,生态保护与风景旅游区和埋有地下设备的地区。 10.居住用地组成的内容。
居住用地因城市的规模、自然条件、居住生活方式以及建筑水平等差别而有不同的组成形态,可以概括为四类:
(1)住宅用地,指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指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等设施用地;(3)道路用地,指居住区内各种道路、停车场地的用地;(4)绿地,指居住地区集中设施的公园、游园等用地。
11.公共设施分布规划的要求。
(1)公共设施的项目要合理配置;(2)各类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3)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4)根据设施本身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5)公共设施布置要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6)公共设施的分布要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7)公共设施布置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原有基础。 12.城市绿地的功能和作用。
(1)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2)有利于环境保护;(3)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调适环境心理;(4)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学效果;(5)增加城市经济效益;(6)有利于城市防灾。 13.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道路系统;(2) 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4)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5)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14.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1)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运营特点、货流条件与地区条件,综合利用它们的设备,使之共同发展、互相协作、互相补充、各尽其长、各尽其用。合理组织城市对外交通综合运输;(2)为了发挥各种交通设施的效能,在布置时,应在城市总体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它们的技术经济要求;(3)充分照顾城市整体利益,尽量减少对城市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干扰,为城市的生产与生活创造便利条件;(4)保证城市与交通运输密切配合,有计划按比例共同发展。在布局上使城市与各类交通均具备发展的可能性,互不影响。 15.山区城市布局的形式及其特点。
山区城市的地形比较复杂,用地往往被江河、冲沟、丘谷分割,地形高差较大,城市布局受自然地形条件限制,形成分散布局。具体形式及特点主要是:
(1)组团式布局。城市用地被地形分隔,工业成组布置,每片配置相应的居住区和生活服务设施,片与片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这种布局形式虽然可以为城市创造一定的有利条件,但市政工程设施比较分散,各部分的交通联系不太方便。因此,每个组团不宜太小,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和配置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
(2)带状布局。沿河岸或谷地方向延伸形成带状布局。这种布局形式的主要特点是平面结构与交通流的方向性较强,但其发展规模不宜过大,城市不宜拉得过长,城市中心宜布置在适中地段或接近几何中心上。
(3)有机疏散、分片布局。这是特大城市或大城市在山区地形十分复杂的条件下采取的布局形式。这种布局形式使劳动和居住联系密切,减少了城市交通压力和交通消耗的时间,同时可较好地解决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的矛盾,使城市结构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16.水源选择要考虑的因素。 (1)水量必须充沛,能满足城市近期和远期的需求,综合考虑生产、生活用水的问题和分配;(2)水质良好,处理过程可简化,即成本低;(3) 水源地的与城区的距离适当,既防止远距离供水,也便于保护水源地;(4)布局紧凑,地形较好的城市,可适当选择一个或几个水源集中供水。城市地形复杂、布局分散,宜采用多个水源分区供水。 17.城市管线工程的分类。
按性质用途,可分为:(1)给水管道,包括工业、生活、消防给水等管道;(2)排水沟管,包括污水管道、雨水管道;(3)电力线,包括高压线路、电车线路等;(4)电信线,包括电话、电报、广播电线、闭路、光纤等;(5)热力管道,包括热力、蒸汽管道;(6)可燃或助燃气管道等。
按敷设方式,可分为:(1)架空架设;(2)地铺管线;(3)地下埋设,分深埋及浅埋两类。 18.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
(1)结合城市用地选择,分析研究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2)综合解决城市规划用地的各项控制标高问题;(3)使城市道路的纵坡度既能配合地形,又能满足交通上的要求;(4)合理组织城市用地的地面排水;(5)合理、经济地组织城市用地的土方工程,考虑到填方、挖方的平衡;(6)适当考虑配合地形,注意城市环境的立体空间的美观要求。 19.居住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2)确定规模,即确定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比例、数量 、布置方式;(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6)拟定公共绿地、体育、休息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7)拟定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方案;(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20.合理、选择住宅类型应考虑的因素。
(1)国家规定的住宅标准;(2)满足套型和套室比的要求;(3)确定住宅建筑层数和比例;(4)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特点和居民的生活习惯;(5)有利于节约用地、结合地形;(6)符合城市建筑面貌的要求。
21.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
(1)根据居住区的功能组织和居民对绿地的使用要求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形成完整统一的居住区绿地系统,并与城市总的绿地系统相协调;
(2)尽可能利用劣地、坡地、洼地进行绿化,以节约用地。对建设用地中原有的绿化、水面等自然条件要充分利用。
(3)应注意美化居住环境的要求;
(4)以价廉、易管、易长为原则选择花木。
22.城市广场的类型和广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按城市广场的功能要求,广场的类型有:
(1)市民广场;(2)纪念广场和建筑广场;(3)商业广场及市场;(4)生活广场;(5)交通集散广场。
广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有:(1)广场的面积与比例尺度;(2)广场的空间组织;(3)广场上建筑物和设施的布置;(4)广场的交通流线组织;(5)广场的地面铺装与绿化;(6)城市中原有广场的利用改造。
23.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内容。
(1)城市规划法;(2) 城市规划实施性行政法规;(3)地方城市规划法规;(4) 城市规划行政规章;(5)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6)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7) 城市规划文本。
24.城市设计的内容和类型。
城市设计的内容包括土地利用、交通和停车系统、建筑的体量和形式及开敞空间的环境设计。
土地利用的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细化,安排不同性质的内容,并考虑地形和现状因素。建筑体量和形式取决于建设项目的功能和使用要求。要考虑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体量、尺度、比例及建筑风格等。
交通和停车系统的功能性很强,技术复杂,占用城市很大空间,对城市整体形象的影响也很大。
开敞空间包括广场、公园绿地、运动场、步行街、庭院及建筑文物保护区等。环境设计要适应城市生活方式和市民心理,形成建筑地段和建筑群体的内涵和形式特征。
城市设计不仅是组织物质空间,而且要创造有吸引力的活动空间环境,特别是要把购物、餐饮、观光游览、休息和娱乐等各种活动结合起来。
根据设计对象的用地范围和功能特征,城市设计可以分为下列类型:城市总体空间设计;城市开发区设计;城市中心设计;城市广场设计;城市干道和商业街设计;城市居住区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城市旧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大学校园及科技研究园设计;博览中心设计;建设项目的细部空间设计。
四.选择正确答案:
1.C 2.ABCD 3.ACDE 4.D 5.ADE 6.BCE 7.BD 8.ABCD 9.ABDE 10.ABDE 11.A 12.ABCE 13.CDE 14.BCD 15.ABCDE 16.ABCDE
17.ABCD 18.D 19.ABCD 20.A
21.ABCD 22.CDE 23.B 24.C 25.C 26.D 27.C 28.ABCDE 29.B 30.ABCDE zhxzhh
2005-8-9 09:00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考试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考试复习要点
??第一篇 建筑学
?? 一、熟悉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1、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与交通联系P3-4
??? 空间组成包括:主要使用部分(教室、实验室)、交通联系部分(走廊、门厅)、次要使用部分(厕所、仓库)三类空间。
??? 交通联系部分: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空间形式。 ??? 水平交通:简单交通、主要交通兼顾他项功能、综合功能的廊道。 ??? 垂直交通:楼梯、坡道、电梯、自动扶梯。
??*楼梯梯段连续踏步数不多于18级、不少于3级;
??*坡道一般8%—15%,常用10%—12%,残疾人使用的坡道为12%;
??*8层左右的多层建筑中电梯与楼梯同样重要,宜靠近布置,以利协调使用; ??*以电梯为主要交通的建筑物或建筑物内,电梯不少于2台;
??*电梯应位于核心位置,不宜在转角处紧邻布置,单侧排列不超过4台,双侧不超过8台;
??*自动扶梯一般为30度。
??? 人流组织分为平面和立体,人流疏散分为紧急和正常。
??? 室内空间组织:走道式、单元式、穿套式、大空间穿插与分割等组织形式。
??? 室外空间组合:建筑(群)及其附属建筑、室外场地、道路、广场、绿化、小品、道路入口等
??2、公共建筑的群体组合P11-12
??? 要点:A总体联系方便紧凑合理;B室外空间组合完整统一;C室外空间效果丰富多样。??
??? 空间组合类型:分散式布局和中心式布局的群体组合。 ??3、住宅建筑的类型及设计P14、16、17、18、19 ??? 层数类型:低层(1—3)、多层(4—6)、中高层(7—9)、高层(10—30层) ??区位类型:炎热地区、严寒地区和坡地住宅 ??性质类型:单一和底层公建式住宅。 ??构造类型:一般式和工业化住宅
??? 多层住宅的平面类型:梯间式、外廊式、内廊式、集中式(点式) ??? 工业化住宅的模数构件法:单元、套型、基本间、部件定型法。 ??4、工业建筑P20
??? 总平面设计特点(与他类建筑比较): ??A简单流线与复杂流线的差别;
??B简单环境影响与复杂环境影响的差别; ??C单一尺度与多尺度的差别;
??D多学科与多工种的密切配合。
??? 工业建筑分为生产、辅助生产、仓贮、动力、管理、生活单元。 ??? 功能单元的组织形式:区带式、台阶区带式、成片式。 ?? 二、熟悉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1、气象条件P23 、24
??? 风象以风向、风速及污染系数三个参数来表示。
??? 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风速是风吹的速度。风玫瑰图包含风向频率玫瑰图和平均风速玫瑰图。
??? 从水平性质来说,下风部位受污染的程度与该方向的方向频率成正比,与风速大小成反比。
??2、地形地貌P25、27
??? 在同一张地形图上等高距是相同的,等高线间距是变化的,且与地面坡度成反比。 ??? 城市各项建筑用地适用坡 ??项 目 坡 度 项 目 坡 度
??工业 * 0.5—2 % 铁路站场 0.0—0.25 % ??居住建筑 0.3—10 % 主要公路 0.4—3 % ??主要道路 0.3—6 % 机场用地 0.5—1 % ??次要道路 0.3—8 % 绿地 任意 ??3、工程地质条件P27-28
??? 建筑对土壤的承载力要求:一层建筑60—100KPA,二三层100—120KPA,四五层120KPA
??? 里氏地震分为10级,震级越高强度越大,地震烈度分为12度。 ??4、城市规划对设计要求 P30、31、32
??? 对设计要求主要包括:基地范围与界限、基地与道路红线的关系、出入口要求、建筑限高、停车场车位数目、配套设施、指标控制、总平面布置。 ??? 基地应与道路红线有联系否则应设通道与之连接
??? 不允许突入道路红线的建筑突出物:台阶、基础、窗井、平台、底下建筑。(除联系城市管线的管线外)
??? 可突入道路红线的建筑突出物:(A有人行道 B无人行道) ??高度 突出物 长度
??A 2M 窗扇、窗罩 ≤0.4M
??2.5M 活动遮阳 人行道宽减1或≤3M ??3.5M 阳台、凸形封窗、雨篷、挑檐 ≤1M ??5M 雨篷、挑檐 人行道宽减1或≤3M ??B 2.5M 窗扇、窗罩 ≤0.4 ??5M 雨篷、挑檐 ≤1M
??? 可突入道路红线的的建筑物:经规划主管部门批准的公益或临时建筑。 ??? 基地出入口设置要求
??A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起不小于70M;
??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包括引桥、引道和地铁出入口)最边缘不应小于5M; ??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0M;
??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的建筑出入口不应小于20M; ??当基地通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
??与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时,应按当地规划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城市规划 专题(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