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也应该通过生活实践去体会“事”的存在,进而在课堂上更加深刻的理解“理”的教学内容。 (四)师生观念——教学相长
师生观是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任务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的总体看法和整体认知。上文所述的平等的师生观念并非予以否定,东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柳宗元更是提出了“教以为师”的观点,都说明了师生之间互为师友的观点,承认平等的师生关系,打这种平等绝非现代师生所讲的片面社会化的平等,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对此有着更准确的表述,即“教学相长”。
中国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学相长”作为一种传统的师生观,有着其深刻的道理。在《礼记?学记》中明确提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是说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发现不足,使教的过程成为学的过程,不断地学习、充实、完善、提高。在此之前,孔子在教学活动中便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为学生解答疑惑时,共同进行学问切磋,肯定“后生可畏”。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
语文教学活动在所有教学活动中是最具交流性的,无论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还是学生与教师的交流,都是通过互相“倾听”各自的思想,互相切磋,从而共同进步。因此这对从师者要求非常高,教师要有全面扎实的知识储备,又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尊重、热爱学生的意识,还要有利于启发诱导的教学语言,更重要的是要有“学而不厌”的自学精神。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凭借丰富的只是旁征博引,激发学生求知动机,使学生“亲其师”、“乐其学”、“信其道”。是学生积极配合,主动求教,进而发现学生的新奇思想,实现共同进步。 (五)教学过程——知行合一
教学过程,教师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指导学生的过程。①对比当代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以课堂学习为主,一味灌输书本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国古代教育提倡的是“知行合一”的教学过程。“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尔奚以为?”表达了即使学的知识再多,不做亦无济于事。因此孔子主张的“学”是面向“用”的,以学获知,以用成行,达到“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学的过程中,通过感官接受感性的认识,再通过思考得出一定规律,上升成为理性认识,但是仅仅有认识还不够,需要通过直接的实践活动是学以致用。
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文化,无一不是“知”的对象,这些内容,总的可以归纳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些经验最后都要应用于实践,即“行”上,进而用“行”来检验知的理性。
对于学生来说,其认识虽然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但更多地表现为接受式的学习,接收和掌握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因此是一个“知先行后”的教学过程,这一过程不可避免。但在知先行后的前提下,传统教育者便更加注重“行”的过
①李朝辉.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67. 5
程。
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的人文性使得很多的教学活动停留在思想的体会上,而学生的直接经验又不足以深刻体味作家作品的思想内涵,这便需要师者透彻分析文本,创造合理情景,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行”的乐趣,或者安排学生利用其它时间刻意的去感受一定的事件,在学生的心理中留下一定的亲身体会,再通过文本和作家思想进行升华,成为人生体悟。
(六)教学结果——成圣成贤
学生受到教育后最终是需要为社会服务,需要通过社会的选拔。在当代社会,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看重的是学生的书面成绩,而中国古代人才选拔是不仅仅看成绩的优劣,更看重德行高低。无论是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乃至被批判的科举制,最后考察任用都需要观其品质,考察被任用者在生活所在地的日常表现。只有确定了人才的德行,确认了人才是贤才,才会委以重任。师者向社会举荐人才同样首重学生的人品,继而看才能。
三、结语
语文教学是学生接受古圣先贤优秀思想的捷径。语文课堂不应该仅仅注重形式知识,而是应该在思想上多下功夫,打下学生学习技能的道德基础,才能够为社会培养有德有才的栋梁。
中国传统教学智慧是在历经数代人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经验之后,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其巨大适应性和优越性的文化成果。当前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素质教育”,其基本理念很多都是来自对传统教学智慧的继承和创新。这些传统教学智慧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发展都深有启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说:“人类要发展,一方面要面向未来,另一方面要回到人类的源头,向我们的先辈吸取智慧。”①的确,教育也是同理,理想的教育应该是继承本国文化的教育,传统文化的智慧对重新寻回语文教育的自我是十分必要的。
①尤玉秋. 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国学教育[J].辽宁师专学报,2009,(9),77. 6
参 考 文 献
[1] 张传燧.中国教学论史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2] 李朝辉.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3] 夏凤琴.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4] 乔丙辰.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5] 张燕婴.中华经典藏书: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古代教学智慧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启示(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