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项目概况
3.1 项目简介
铜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选矿厂年处理矿石18万吨,年排尾砂12万立方米,年生产期为300天。铜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尾矿库为五等库,尾矿库内建有排水斜槽和截洪沟。
该工程位于高山镇高岭村,库区下游直距250m处为铜南公路,交通便利。 下游无大型居民区,周边没有全国和省重点保护名胜古迹及重要工程;避开了地质结构复杂,不良地质现象严重区域;库区下部没有可供开采价值的矿床。
项目名称: 铜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尾矿库复垦项目 项目位臵:高山镇高岭村
项目法人单位:铜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用地规模及性质:尾矿库复垦项目占地11.4026公顷,是铜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选矿厂的尾矿排放库。
隶属关系:隶属于铜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年选18万吨铜铁矿项目。 3.1.1 尾矿库现状
铜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高山镇高岭村境内,经现场踏勘,尾矿库址位于选矿厂南侧—东北—西南走向的山洼内,库区范围地形标高在+56m~+185m,相对高差约130m。尾矿坝南向约250米与铜南公路相通,交通极为便利。
现状尾矿坝为粘性土坝,依据实测地形图,尾矿坝现状坝顶标高分别为2号坝体坝顶标高+74.70m、坝底标高+59.00m,坝高15.7m,坝顶宽4m坝体内坡坡比约1:2.0,外坡坡比为1:2.5;3号库坝体坝顶标高+78.00m、坝底标高+57.00m,坝高21.0m,坝顶宽4m,坝体内坡坡比约1:2.0,外坡坡比为1:2.75。两库坝脚设5m高块石排渗棱体。现状尾矿库库内未设臵排洪设施。尾矿库下游为一水塘,库址临近下游未有居民分布。
现场踏勘表明,该库现状坝体不存在漏水、漏沙现象,坝面平整。尾矿库库区周边未发现有泥石流、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根据类似工程经验,在针对尾矿库工程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采取相应安全措施后,可以保证尾矿库的运行安
- 7 -
全。
3.1.2尾矿坝建设状况
该项目尾矿库拟采用粘性土对原有坝体进行整治,整治后的2号和3号尾矿库坝体分别为2号坝体坝顶标高+74.70m、坝底标高+59.00m,坝高15.7m,坝顶宽4m坝体内坡坡比约1:2.0,外坡坡比为1:2.5;3号库坝体坝顶标高+78.00m、坝底标高+57.00m,坝高21.0m,坝顶宽4m,坝体内坡坡比约1:2.0,外坡坡比为1:2.75。两库坝脚设5m高块石排渗棱体。尾矿库北侧水塘改造为回水池,尾矿库运行过程中库内尾水经溢流井—涵管通至库旁水塘澄清后泵送选矿厂。回水池池内布设涵管进行排洪。
3.2自然地理条件与社会经济概况
3.2.1 地理位臵
高山镇区位图
3.2.2 库区地形、地貌
本县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扬子台坳的沿江拱断褶带,长期以来受下降运动控制;沉积了寒武系至中三跌统,厚逾万米的滨海或浅相沉积。经过长期地质内、外营力的作用和数度沧桑巨变,形成目前高山地貌景观和山川大势。本县地处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西部边缘以低山、丘陵地貌组合为主,中部以丘陵、台地和平原地貌结构占主导地位,东部则以圩区平原和洼地平原为主。低山海拔多为400-500米,其中大高山海拔558米,丘陵海拔为100-250米。
高山镇位于西北部,全镇大部分属丘岗平原地形。尾矿库库址位于高山镇高岭村境内,青山山麓缓坡丘陵地上,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库址北侧为1号尾矿库,西侧为2号尾矿库,3号尾矿库库址临近下游,下游为一水塘,250m外为铜南公路。 3.2.3 气候气象
高山自然条件优越,地处皖南丘陵与平原圩区交接地带,属于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全镇
- 8 -
平均气温15.8\,年平均日照时间1935.4小时,日照率约为43.7%,年平均无霜期236天,年平均降水量1402.6毫米。历年平均湿度为82%。 3.2.4 区域地质条件
本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沿江拱断褶带,地层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分区贵池地层小区。地层除缺失中下泥盆系和下石炭系外,自志留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区域皱褶由北西向南东主要为舒家店背斜、新屋里复向斜、戴公山背斜,主要断裂与构造线一致的北东向走向断裂及北西向斜切断裂。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为燕山期产物分布面积广,由北西向南东,由中~中酸性演化等系列,即辉石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变化。
库区内除第四系外,地表出露为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 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
底部碎屑岩段:灰黄色粉砂质、深灰色泥质页岩夹黑色含炭质岩。厚约0~6米,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
下部臭灰岩段:灰黑色厚~巨厚层生物碎屑灰岩、含沥青质,有较多的珊瑚及腕足类化石碎片,本段厚60.10米。
中部灰岩段:下部深灰色含燧石结核及条带灰岩,中上部灰~深灰色中厚~厚层灰岩,含腕足类及蜓类化石,顶部黑色燧石层夹透镜状灰岩。岩石大多已蚀变为大理岩,且方解石脉发育,多呈脉状、网格状分布,局部为团块状。本段后厚约100米。上部硅质灰岩段:灰~深灰色,薄~中厚层状,局部厚层状。夹条带状硅质层,裂隙发育额,岩性坚硬,厚约30米。
第四系(Q):主要为灰黄~黄褐色粘土、亚粘土。大多夹有碎石,碎石成分为灰岩、大理岩、粉砂岩、花岗闪长斑岩等,大小不一,一般0.5~50cm.厚度变化较大,为0~40米,一般为5~10米,部整合于各地层之上。
地质构造
褶皱:矿区位于高山与高山交界地带的戴公山背斜北东端之西北翼,矿区内地层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东65~75°,倾向北北西,倾角35~70°,有缓坡状起伏。
- 9 -
断裂:矿区内断裂构造不甚发育,未见大的断裂构造形迹,但控矿构造仍为北东向的构造,以及岩浆侵入于二叠系下统栖霞组层位,受构造叠加运动的影响,富集成矿。 3.2.5 地震状况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35g。
3.2.6 水文与水文地质
本县在大地构造上属下扬子台坳的沿江拱断褶带,长期以来受下降运动控制;沉积了寒武系至中三迭统,厚逾万米的滨海或浅相沉积。经过长期地质内、外营力的作用和数度沧桑巨变,形成目前高山地貌景观和山川大势。
尾矿库库区位于山坡处,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表水体主要为一些零星分布的小水塘,无大的水体。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灰岩为主要含水层,含岩溶裂隙水。
地下水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体,大气降水量为控制本区地下水动态的主要因素。库区地下水由高向低处流动,部分地下水滞留于含水地层之中。 3.2.7 土地权属
项目区的土地所有权属于高岭村集体所有,没有权属纠纷。 3.2.8 社会经济概况
项目区位于高山镇高岭村,全村总人口3060人,人均耕地面积0.87亩,低于国家平均人均耕地。高岭村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2009年,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外出打工所得,村民人均收入为7100元左右。 3.2.9土地利用现状
1、土地利用结构
年选18万吨铜铁矿建设项目占地面积62.0005公顷,项目所在地均为有林
地。占地隶属于高山镇高岭村。
2、土地权属状况
- 10 -
尾矿库复垦项目区内共占有土地11.4026公顷,整个项目区土地权属清楚,无土地权属争议。
3.3项目生产工艺流程
选厂年处理矿石18万吨,年排尾砂12 万立方米。通过泵、管道输送至尾矿库,废水流至库区后端,澄清后,通过排水设施流至坝外集水池,循环使用。尾矿砂不含有害元素,磁选不加化学药剂,因此尾矿废水即使通过山体向四周渗漏对环境也无影响。
- 11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尾矿库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修改)(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