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方面,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和卓有贡献的。1936他年赴美任教前和长期居留美国期间撰写了许多旨在向欧美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如《中国养生术》、《我们怎样吃》等。应当说,林先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释说颇有独到的见地,也是极富启示意义的。但是他所著的关于饮食方面的文章,基本上仍属于漫笔散文之类,也还算不得严格意义的饮食文化学术著作。
这一期间,与饮食文化密切相关的专业史研究,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资料和成果。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金受申先生在《立言画刊》的“北京通”专栏上发表了大量关于北京饮食风情的短文,均属北京饮食文化掌故之作。后又由北京市政协文史资科研究委员会、东城区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辑,于1989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但进入40年代末直至70年代中叶以前,中国大陆上的饮食文化研究文著则寥若晨星。
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它的兴衰演变随着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的状况及政府的政策而变化,时兴时衰。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1911~1949年的兴起阶段;1949~1979年缓慢发展阶段;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大陆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开始进入繁荣阶段。20世纪80年代大陆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主要体现在对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文献典籍进行注释、重印,编辑出版一些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中国饮食文化著作,如孟诜著的《食疗本草》的手抄本存于敦煌藏经洞中,被斯坦因盗往英国,后又辗转日本,我国卫生部从日本影印回国出版。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研究的角度还是研究的深度,都远远超过80年代。人们的饮食消费观念已逐渐趋于成熟,以前的生猛海鲜横行大江南北,狂吃滥饮、比财斗富的场面已鲜见于茶楼酒馆。当人们从比财富、吃面子的狂躁虚荣中逐渐冷静下来,理性消费逐渐占了上风,返朴归真、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成了迫切的要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内在文化品味的凸现,要求有一批既对饮食文化有深入研究、又深谙饮食之道的专家。所以这个时期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具体体现在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著作纷纷涌现,在研究力度和研究深度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三、海外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热潮
中国饮食文化近现代研究的兴起,并非在中国大陆,也并非是由华人为中坚力量率先做起来的。严格地说,中国食文化研究在近现代的兴起,是由日本学者率先开始并以该国学者为主力队伍的。这就是“世界瞩目,先著一鞭”的第三个阶段。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有大批日本学者从事中国食文化研究并提供了堪称丰硕的成果,面且这种势头还更趋兴旺。而在1940~1970年这30余年里,则几乎完全是日本学者垄断着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领地,其中以筱田统和田中静一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也为中国学界和食文化学者所熟知与敬仰。
日本学者之外,对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做出了先导性贡献的,当以李盛雨等为代表的韩国
学者的工作。而由于中日两国的“一衣带水”和中国与朝鲜半岛的紧密毗连,中日、中国与朝鲜半岛长久交往的历史事实,其学者食文化研究的许多著述,都有相当部分的中国食文化内容或相当的参考意义,其中日本学者的成果尤为突出。
在日本学者之后研究中国食文化的,是海外华人学者和个别欧美汉学家。他们的研究连同日本学者的研究共同构成了中国食文化研究发展过程中的第三个阶段。
综观数十年间海外学者的中国食文化研究,可以说是思想活跃,范围广泛,学者如林,成果丰硕。相对中国大陆的研究队伍和研究现状而言,这些特点显得格外鲜明。所谓学者如林,是指研究者大都是文史专家、哲学家、文化学者等,有些甚至是著作等身、卓有建树的大学问家。这些研究者在开拓食文化领域之前大都已经是博学多识、建树颇丰的学者,即由成名之学而后治食史或食文化。他们坚实深厚的功力、科学圆熟的方法,求实的精神和严肃的态度都是足堪称道的。由基本的资料入手,广征博引、推勘论列,实事求是地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是这些研究者的共同方法论。
四、方兴未艾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以中国人自己的研究为重心的深化阶段。对饮食的研究是以烹饪为中心进行的,许多意见都是在“烹饪王国”的旗帜和意识下发表的。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10余年间,菜谱类书和烹饪技术普及读物的大量出版是研究的基本特色和主要成果。自80年代初起,陆续出版了一些烹饪专业大中专教材和饮食文化方面的书籍,以饮食史、饮食风俗、饮食艺术等饮食文化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图书有数百种之多。90年代的饮食文化研究出现了一个空前高潮。目前,从事饮食文化研究的队伍时分庞大。
五、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迅速进步和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的饮食观念也在随之转变,进而对自己的饮食生活提出新的更高的时代要求。饮食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活跃、更新、发展的趋势。人们不仅希望吃到美味可口、营养丰富、快捷方便、风味多样、科学安全、功能有效的食品,而且对食生活开始更新观念的审视。这必将大力推动中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犁深,中国饮食文化民族史、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以及区域史、专门史的研究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既不会囿于某一或某些领域的事象层面,也不会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弘扬”,一定会在人类饮食文明和民族饮食文化的历史存在与发展结构中透视和探究民族食生产、食生活、饮食文化的更丰富表象与更深刻内涵;不仅注视食事的昨天,更会注重今天和明天。
作为饮食文化重要内容的烹任研究,必将走出厚古和国粹观念的影响,在传统与习俗为
人们一如既往重视的同时,必然会通过对传统工艺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整理,逐步实现传统食物加工的社会化、工业化、现代化。传统烹任的革命性变革是不可避免的,这一变革正在进行中。烹任研究不仅要看过去,更要把注意力放在民众现实生活、放在民族大众日常三餐的内容及其变化上。
作为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茶文化、酒文化以及食品和进食文化等,都将更深入地开展研究。史料钩沉(如从正史、方志、笔记、诗词、小说等史文典籍中搜检出饮食文化史料)、文献整理、饮食考古、文字训诂、食品科技史、民族饮食风习、中外饮食文化交流与比较等领域都将成为研究的重点。
2007年绍兴中国酱文化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代表着学术研究与现实民生紧密衔接、食品生产与食品文化密切结合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新趋势。它标志着从原始农业一路走下来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正在从食生产、食消费的大国发展成为人类历史上饮食文化与文明同样高度发展与发达的伟大民族,中国人在不断建设自己美好饮食生活的同时,会使人类饮食文化变得更光明、更美好。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传统 饮食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内容(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