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 1500 新元,再犯罚 500 新元”。
2、加强社会公德的舆论监督
舆论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在这个信息爆炸、网媒尚未的时代,主流媒体完成其自身的转型,既要在发挥自身的权威、高度和深度飞优势,又要完善民间舆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合力的立体式的监督的结合,为提高大学生公德意识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完善社会公德的激励机制
权利与义务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对于社会公德的奉献与回报来说,它其实也是一种义务和权利的表现,然而长期受“左”的思想的影响的我们的社会过于强调社会公德的社会公德的义务和内在自律,缺乏社会公德的权利和外在他律。这并不适合社会公德社会环境的营造,也不适合公民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建立社会公德激励机制已经势在必行,其实早在2006年的两会上陈丽明代表就开始呼吁尽快建立社会公德的激励机制。公德行为的激励机制是培养公德行为的土壤,它有助于社会公德建设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使社会公德行为能自我复制,自我发展,使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公民义无反顾地履行社会公德义务。
(二)学校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离开家乡到另外一个城市求学,学校生活占据了其生活的大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需要学校教育的不懈努力。在自媒体星期、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原来依赖课堂的讲授、传授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的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各高校正在尝试着以一些新的方式、引进一些时代的内容来培育大学生的社会公德。高校可以利用丰富的图书馆
[7]
资源在网上图书馆宣传一些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可以创办网校来增加大学生学习社会公德的途径,还可以开辟和引导社会公德论坛。
1、创建社会公德教育网站
网络世界是一个信息库,里面许多健康有益的道德资源,也有很多不道德、反道德的信息,给大学生带来具有的心灵创伤。学校应该如何做出积极的回应呢?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把这些信息排除在学校的信号接受器意外,使我们的大学生免受其害;另一方面,学校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另辟蹊径,创建属于自己的社会公德教育网站。利用互联网自身的优势,建设一批具有较强思想性的红色网站来占领思想道德的网络阵地。要使“德育网站”具有吸引力,点击率高,就必须发挥网络自身及时、互动、灵活、形象的特点,有效整合和充分挖掘社会公德教育内容以满足大学生不同的需求。如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江苏大学的“江帆网”、西北工业大学的“红土地”等,在学生中都有很大的影响,成为网络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2、创办网上道德学校
长期以来大家都把道德看成是一种感性的表现,认为道德是人类情感方面的内容,其实道德是人类理性的表现,是社会教育和灌输的结果。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的灌输教育,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开辟道德灌输的新渠道和新途径。创办网上道德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理论灌输,就是利用网络优势的一大体现。网上道德学校(以下简称网校)是传统课堂教育的有效延伸和重要补充。网校应与“两课”教学相结合,形成互补,在教育内容上,应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对新生应重点进行基本社会公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教育,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对毕业生
则应侧重于与就业相关的公关礼仪常识教育、诚信教育及文明离校教育等。另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荣辱观、法律、审美等有利于增强社会公德行为的内容也应成为网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为增强网校的生动形象性和趣味性,以吸引更多学生的主动学习,网校可以通过上载道德教育专题片(如中央台《今日说法)、《道德观察》,山东台《道德与法制》及道德典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充实教育内容,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优势,将社会公德教育内容动态化、立体化,增强观赏性和视觉冲击力,以提高大学生的点击率。
3、开辟与引导网上社会公德论坛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其开放性、自主性使其始终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在这里,多元文化价值并存,不同的道德意识相互交织和碰撞,模糊了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开辟网上道德论坛可以为大学生搭建一个自由发表意见的交流平台,在网上,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互动性和民主性气氛很浓。学生可以坦诚地表露自己的真实思想和道德困惑,道德教育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道德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具有较强实效的道德教育。但是,由于论坛(聊天)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各种言论和信息都可能在网上出现,包括与主流道德相左的非道德、反道德内容,这就要求道德论坛管理者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敏感性,做好大学生正面的社会公德教育和引导工作。为此,要精心设计和选择论题,选择具有社会公德教育典型性、接近大学生生活的话题,如校园诚信问题、青年志愿者行动、见义勇为行为等,这些能起激发学生的热情,也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受到深刻的社会公德教育。当然在讨论中,管理者要把握住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流道德价值。此外,网络还要积极传导和褒扬善举德行,谴责
和鞭挞缺德行为,以发挥论坛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教化功能。
(三)发挥家庭对提升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影响力
家庭是大学生接受公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应从小就对孩子进行公德启蒙教育,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公德意识,树起良好的模范,言传身
教,以良好的行为影响孩子,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文明习惯。家长必须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从小教会学生的做人的道理,养成助人为乐、爱护公物等好品质,而不是一味的求学习成绩。家长道德水平的高低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弱具有很大的关系,家长要想方设法的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大学生自觉加强自身的修养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需要大学生自身的自觉的践行社会公德。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其举动不仅代表自己,还代表社会乃至国家形象,这就要求在掌握基本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须提高自身公德形象,践行社会公德规范,提高公德修养,做到讲文明懂礼貌、言谈举止得当,乐于对需要帮助的群体伸出援助之手,爱护集体财产和公共财产,加强环保意识,不随手扔垃圾不践踏草坪,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不插队、不乱闯红绿灯、遵守公共场合的各种公约,做文明人、行文明事,全面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对全社会树立良好的公德形象,展现独特的人格魅力。
[1]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第14册).上海:中华书局.1989:123. [2]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第14册).上海:中华书局.1989:189.
[3]http://baike.http://www.wodefanwen.com//view/315239.htm?fr=aladdin
[4]秦宣.面向新世纪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挑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学版),2002.2.
[5]王菊.浅析大学生公德意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0).
[6] 王一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兼论经济生活!道德和政治法律的关系[J].哲学研究,1997,(1):11 .
[7] 王雁菊,盖括.社会公德在新加坡[J].党政干部学刊,1997,(2):4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