桎梏。另外,中国传统的价值原则的载体或承当(即身体力行者)总是由行政组织来充任的,即由从天子、皇室到各级官吏以及后备的士来充当,他们理论上应当是道德楷模,但历史上事实并非如此,历史上价值观念与价值承当日渐背离。33
王彬彬、费振钟也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原来是有着自己的人文精神的,不论儒家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还是道家对个人生命的重视,从中都不难发现人文精神的轨迹,但悲剧在于儒家道家思想都被纳入统治阶级的政治话语中(被利用或改造),儒家或道家知识分子纷纷成为统治阶级公开或潜在的“合作者”,这样,儒家哲学、道家哲学就被“去势”,人文精神失去其与道统对抗的合理性,便被“阉割”了。34 袁伟时对传统文化就是人文类型,它蕴含着中国的人文精神这一说法提出了异议。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非常复杂,后儒所讲的内圣外王之学,在很大程度上是道德修养和治国安民之术,加上它长期附丽于中世纪社会制度,内容颇为驳杂,非经剥离、筛选乃至重建,很难显现其内存的人文精神;而这一加工改制过程的参照系,通常又来自外来的现代文化。因此,袁伟时认为“不必匆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之间划上等号”。“在肯定中国文化有人文精神资源的同时,应该更多关注现实,不必以它作为今天寻思的焦点。”35
(二)近现代史上急功近利的救亡意识、革命精神、斗争传统遮蔽了我国的人文精神,建国以来人文精神也是时隐时显
张汝伦认为近代以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其实质主题只是救亡,启蒙成了手段。近代的救亡热情中,现实功利的考虑压倒一切而未将救亡看作人身解放的途径和手段。这样,体现价值理性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在所难免。袁进认为,中国古代从《老子》“人之大患,在吾有身”的思考到《红楼梦》“警幻仙境”对人生的咏叹,都体现了终极关怀。然而到晚清,民族矛盾的尖锐促使重实用的“经世致用”、“救国思潮”占据主流,形而上的终极关怀常被视为无补于世的空谈。于是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取代了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对“人性”的思考转为对“国民性”的批判。终极价值自觉向急功近利的政治需要认同。人文学科的功利化造成人文学科的消解,成为政治的附庸。“政治第一”成了价值标准。36
陈思和、郜元宝也认为,虽然中国近代一再提出各色建设方略,给出种种乌托邦承诺,却并没有一个持续的对文化理想、人文价值的关怀和建构,没有对这种关怀的持续重视。近代以来的思想史,在这种意义上一直隐伏着虚无主义过程。37
王干认为,“五四”时期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等新文化先驱对儒家传统进行了激烈批判,但明显参照的是西方人文价值体系,自由、民主、博爱这些价值规范,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冲突非常尖锐,后来由于种种情况,“五四”的这种西方人文传统被中断了。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知识分子又想恢复“五四”的这种人文传统,但它在西方也面临着危机。他认为,发扬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或者对西方已有的人文精神认同,都不能解决我们目前的生存困境和人文科学的困境。38
杜维明在谈到“文化中国”的资源问题时,也曾经对“五四”以来的启蒙心态进行了检讨。他认为“五四”时期自由与人权的价值被转换成民主与科学,传统文化被边缘化,而在知识分子中占主导的是物质主义、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三种潮流。身处危机存亡之秋,一切都和救国联系,强调富(金钱)和强(权力),全盘泛政治化,此一历史进程导致了精神性宗教性的价值不断被边缘化,而且在知识界几乎丧失合法性。39 王蒙认为几十年来中国革命的斗争精神、牺牲精神,为了群体而无条件地抑制个人的利他精神,以及中国特有的人伦传统,都把人道主义、人性论、人情味等等视为假仁假义,计划经济下又否定对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关注,因而也否定了对人本身的关注,意识形态的斗争使得人文精神成为批判资本主义的武器,所以计划经济的悲剧在于它的伪人文精神,其实质是唯意志论和唯精神论的无效性,是用假想的“大写的人”的乌托邦来无视、抹杀人的欲望与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人文精神也远未得到推崇和认同,而是处于时而被自发地宣扬,时而被
有组织地批判的微妙地位。因而,历史上并没有存在过真正的人文精神。40 在讨论中,针对上述人文精神传统的否定论,也有少数学者作了肯定性的论述。
畅广元、张力、孟登迎认为,“人文精神”在古汉语词典上的缺席,并不影响先哲圣贤对这一精神实质的思考。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更多关注于做人的要义,首先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宏阔胸襟;其次是“忧道不忧贫”的终极关怀意识和现实取舍态度。为此我们必须更加用力探讨儒家文化及其做人的风韵气质是否可以与现代人文精神接轨。41
郭齐勇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特点有三个方面:其一,这种人文主义是“内在的人文主义”,其中心是道德精神;其二,“中国的人文主义又不是一种寡头的人文主义”,尽己、尽人、尽物之性,使天、地、人、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其三,中国的人文主义深深地根植于中国原始宗教对于天与上帝的信仰,对于天命、天道、天性的虔敬至诚之中,说人不离天,说道不离性,“因而这种人文主义的道德精神又是具有宗教性的”。他认为,“内在与外在的和合,自然与人文的和合,道德与宗教的和合,是中国人文精神不同于西方人文主义的特点。不了解这些特点,亦无从界定中国民族精神”。42
张曙光撰文认为,“人文化成天下”的基本内容是用伦理道德对民众进行教化,中国传统“人文”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申扬道德,反对物化。他又认为,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其缺陷恰恰在于没有真正把握“人之为人”的根本或本质,因而也未能全面地张扬真正的“人的精神”,所以不能将今天所提倡的“人文精神”望文生义地等同于中国传统“人文”的“精神”。43
三、如何评价当前的人文状况
(一)大部分学者认为当下我国的人文精神处于“危机”“失落”或“遮蔽”的状态 王晓明等人的人文精神失落的提法是从文学危机开始的,他们认为当下整个社会对文学的冷淡,文学创作上的媚俗、自娱、消费性、商品化、想象力贫乏等等表明我们目前面临着“深刻的人文精神的危机”,“对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丧失了兴趣”。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价值观念大转换,五千年以来信仰、信念和信条无一不受到怀疑、嘲弄,却又缺乏真正的建设性的批评。“今天的文化差不多是一片废墟”。44 张汝伦等人认为人文危机首先表现在各种政治、经济因素对人文知识分子的持久压力等导致人文学术的“不景气”,人文学术的内部生命力正在枯竭。“工具理性泛滥无归,消费主义甚嚣尘上,人文学术也渐渐失去了给人提供安身立命的终极价值作用,而不得不穷于应付要它自身实用化的压力。”“我们所从事的人文学术今天已不止是不景气,而是陷入根本危机。”由人文学术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都出现了危机,知识分子在遭受种种摧残之后精神侏儒化和动物化,而人文精神的枯萎、终极关怀的泯灭则是这种动物化和侏儒化的最深刻表现。陈思和甚至说:“人文精神的失落恐怕不是局部的学科现象,我怀疑的是作为整体的知识分子在当代还有没有人文精神。”45
高瑞泉等人主张不采用“失落”一词而用“遮蔽”一词来概括当前的人文精神状况。“遮蔽”有两层意思:一是始终处于文化主流之外,遭冷落,受批评,被否定;二是指为主流倾向支配的思想史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排斥性解读,从而又添一层遮蔽。他们认为,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失范”古来有之。民族复兴、富国强民的追求去挤压终极关怀,工具理性膨胀得丢失价值理性,再来一个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冲击,对当代人文精神不啻是雪上加霜。46
袁伟时 认为,人文精神盛衰的标志是:第一,政治上实行的是民主还是专制制度以及民主化的程度;第二,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活动的自由度。以上两点是应该由人的解放程度去标志的;第三,教育状况,这是提升一国人民人文素质的主要途径;第四,文化传统和人文学者及文化人的状态。正是从上述四方面来看,他认为当前中国的人文精神“丧失”、“低下”,亟待提高。47
孟繁华认为,当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失去了尺度的有效性之后,社会便出现了文化层面的价值观念的缺失,所谓“人文精神”、“价值重建”、“理想精神”等问题的提出,也正是在社会价值观念出现缺失的背景下提出的。他说人文精神的命题体现了在人文环境不容乐观的处境下知识分子传统的忧患意识。48
针对“玩文学”、“玩学术”、“痞子化”等现象,一些学者从人文精神丧失的角度,作了理论性的分析。严峰认为,从符号学的概念看来,知识分子有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两重含义。知识分子不仅是一种身份,而且还应该有他的外延和象征意义,就是说他代表了一种形象,一种规范,代表了良知,而今天的知识分子总体上正面临这种缺失。49 王力雄把终极关怀的价值系统看作是凝聚社会的粘结剂,由此而增强个人行为收敛性,保持社会稳定,缺少它便会引起社会紧张和冲突。中国社会的精神结构本已百孔千疮,若是唯一担负对其进行重建、更新和修补之职能的知识分子放弃坚守,自甘堕落,并且“反戈一击”,对于未来的危机,中国知识分子恐怕是难以推卸自身责任的。50 (二)许多学者认为当下的人文精神危机实质上是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的危机,是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力的危机,与知识分子的边缘化有关
蔡翔认为,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有“为天下师”的传统心态,企图以“道统”控驭“政统”,古代确实由此而建立了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力。但1949年以后,知识分子被纳入国家行政各部门,成为国家干部,角色的转换意味着从“师”的角色彻底退出,进而成为被“改造”的对象,此种话语权力丧失了。而新时期以来,浓郁的商业性和消费倾向再次推翻了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力。知识分子的人文理想受到了市民阶级的世俗性阐释,拜金主义、灵肉分离使精神和价值等受到嘲弄。在这个粗鄙化的时代中,知识分子的“导师”身份自行消解了。许纪霖等人都认为人文精神的“失落”与“体制”有关,“过去人们为政治激情驱使而写作,如今为商业激情(名利欲望)驱使而生产文字,这岂不是一种更严重的人文精神失落!”51 许纪霖、陈少明等人都引用余英时关于现代知识分子由政治中心向边缘转移的理论,认为目前我国存在着严重的知识分子边缘化问题。赵毅衡撰文《走向边缘》,对中国人文知识分子从中心走向边缘的历史轨迹作了钩沉,并认为这种边缘性反而值得欣慰,应该在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前提下,对主流文化进行批判和制衡,即“准批判”。52 王干、费振钟、王彬彬等人认为,正因为我们过去追求的人文精神有问题,所以今天失落了。过去的知识分子一直处于代“圣人”立言、代自然立言的角色,今天知识分子普遍丧失了“代言”的身份,但仍然没有独立的话语权,没有独立生存的价值,因此,人文精神也难于再生。53
谈到知识分子边缘化问题,卢英平认为,从春秋到“五四”,甚至建国后,中国知识分子都拥有社会化的主动权,西方也是如此,一直是社会的“立法者”。但当前中国社会运行中经济因素太过强烈,金钱地位膨胀性提高,引起其他非经济的社会因素包括人文都无所适从。54 而陈少明则认为知识分子应始终处于社会的中心这只是一种幻想。他说知识分子令大众瞩目的时代不是升平景况,而是社会危机时期、启蒙时期,如戊戌、辛亥、“五四”以及本世纪80年代,社会危机或体制内难以克服时,知识分子就可以站出来,成为“中心”,危机一旦消失,又得回到边缘。55
王鸿生等人认为,所谓人文危机,包括两个相关层面:一是人(精神、人格)的危机;二是文(语言、表征)的危机。而每个人文知识分子实际上早已处在这双重危机的袭扰之中。目前,知识者人格结构现状并不容乐观。它包含四个向度的异化,因而也面临四个层面的剥离:一是从传统人格中剥离,以求取当代性;二是从专制人格中剥离,以适应民主性;三是从职业人格中剥离,以返回精神性;四是从殖民人格中剥离,树立主体性。由此他们认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知识分子已处在空前的窘迫之中”。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立足点是越来越可疑、越来越暧昧了。56
南帆、北村等人都认为,“许多人文学科的知识分子已经陷入困境,或者说被再度抛到了边缘”,“从肉体上说我们是在边缘,在灵魂的意义上说我们是在中心”。57 陈思和反对把提倡人文精神只是看作对当前知识分子处境的反应。他认为其实知识分子的边缘化问题并不是今天才发生的,一部现代化运动史也可以说是由知识分子面对自身的边缘化所生出的各种反应而构成的,因此,要说知识分子人文精神,其失落也早,其遮蔽也久,并不是近年在经济大潮冲击下才出现的。58
王朔指出:“有些人大谈人文精神的失落,其实是自己不像过去那样为社会所关注,那是关注他们的视线的失落,崇拜他们的目光的失落,哪里是什么人文精神的失落。”他嘲讽人文精神的倡导者“冒充文明火炬的传递者,或者说自以为是文明使者”。59 (三)一些学者认为人文精神危机与当下的人文生态,尤其是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等相联系,有着内在的必然性,而部分学者则对之表示异议
罗荣渠认为经济转轨引起了人文生态的大变化,表现在:1)教育滞后,特别是基础教育面临困境。2)社会风气奢靡化,知识层相对贫困化。3)学术文化商品化。4)社会生活中见物不见人,人文素质大滑坡。5)盲目崇拜洋风。6)人口素质反淘汰的危机。由此造成文化教育、社会风气、学术、传统价值观、文化认同等等,出现了扭曲和畸型。 “一言以蔽之,这是整个人文生态的畸型化。”他将上述变化概括为“精神文化滑坡”。60 冯天瑜认为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三方面的转型:一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二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三是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转化。而目前针对“人文关怀”所发生的诸问题都与这些转型有关。以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为主要内容的西方现代文明,在不断强大发展的过程中,西方的人文精神也相伴拓展,不断发挥批判者的功能,对构建健全的现代社会起过重大作用。如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新人文主义、存在主义等人文思潮,都是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探求意义世界,反思现代性困境,再造更美好的精神家园的努力。而已经迈开现代化步伐的中国,针对目前现代化引发的一些弊端,用呼唤人文关怀的努力来救治功利主义导致的文化失范,是十分正当的。因此,他认为,“先期进入这一过程的西方人的感受和思考,当然对中国人具有参考意义”。那种人文关怀在当今为不急之务的观念是错误的,“先物质文明,后精神文明”的安排必然导致大的社会偏颇,而且也不符合现代文明史的实际过程,人文关怀与工具理性的协调发展才是文明进步的健康之路。61
针对人文精神危机跟市场经济的关系,有的学者表示忧虑。如张琼认为,目前市场经济意识已经在政治、道德、文化、教育等社会精神活动领域,呈现出泛化的态势。把市场经济意识不加限制地扩大到社会精神活动领域,势必导致极大的思想混乱和社会混乱。62
刘康认为,人文精神的讨论尽管是关注“普遍性”、“终极关怀”、“超越”、“形而上”这些内容,但此一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当代知识分子对于当代现实的思考和回应,充满了“世俗关怀”。在90年代的语境中重提这个问题,面对的是商品化、市场化经济转型的现实。63 就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几位中青年经济学者则别有见解。盛洪认为,市场经济的规则与人文精神、道德理想其实是一致的,自由、平等、公正、守信这些神圣精神其实都源于最初的经济行为,只有在市场中人们才可能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经济学自由主义传统的出发点,也是它最真实的人文所在。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道德沦丧、物欲横流问题,应从计划经济中找原因,计划经济的物质化和等级制使整个民族精神物质化,摧毁了存在中国几千年的伦理本位的道德规范。失去道德规范的中国人带着计划经济时的道德习惯进入市场经济,势必爆发计划经济培养出来的全部人性恶,但此种爆发是暂时的,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暂对自己不利的规则其实是有利的,于是会形成道德自律,这是人文精神的前提。樊纲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不应是单一而应是多元的,它意味着人对这个现代多元社会的理性认知和精神应对。终极追求是知识分子永远的道德问题,但也不能否定人们满足物质欲望的世俗人文精神。现代人文精神的实质应是宽容、民主和现代意
识。张宇燕认为,人文精神强调个人特性和精神自由,这和商品市场的法则有相通之处,人类藉此可以摆脱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枷锁。三位经济学者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强调人文精神的多元性、个人特性,这与前述王蒙等人的见解可谓异曲同工。64
(四)部分学者认为目前的人文精神并没有失落,也不可能失落,对人文精神抱着乐观的态度
首先是一批青年作家抱怨,“不要动辄指责文学下滑了”。王朔“对有些人所讲的文学和文化上的滑坡很感怀疑,也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什么样的外在环境都不会妨碍、影响人文精神的存在。人文精神要落到对自身的关注和关怀上,而现在的时机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可能,这正是新的人文精神形成的良好契机。65
曲卫国认为,人文精神是不可能失落的,因为只要人类存在一天,人类便不会停止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把握,所以实际上不存在什么人文精神的失落。只是一个占统治地位的话语体系被剥夺了地位,即按某一占主导地位的思考形式所理解的人文精神的失落,换言之,依照当下的理解体系,已“无力解释新时期的人文精神。这种失落是不必大惊小怪的”。由之,曲文又认为人文学科的危机也只是某种理解形式的危机,只是现存的人文学科体系对新的社会发展的解释能力出现了危机。66
王蒙认为过去的中国历史上并未存在过真正的人文精神。“一个未曾拥有的东西,怎么可能失落呢?”67王朔也称“我们恐怕在文化上压根就没有辉煌过”。这种“乐观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反对把当今正在进行的社会变革、市场转轨与人文精神对立起来。王蒙认为:“很难断言市场正在吞噬高雅的或严肃的文化事业”,他反对把人文精神和文化的现状“说成漆黑一团”。他对目前的人文状况作了乐观的估计。 四、如何建构当下的人文精神
这场讨论中的参加者对当下的人文精神状况,无论是持悲观态度,还是持乐观态度,都强调了人文精神的具体建构问题,或主张重建,或主张发扬,大抵有以下几种提法:
(一)强调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的独特地位和价值承担,强调人文学术的独立品格
蔡翔称,人文精神的重建,首先是针对这种思想解放及商品大潮中的困惑,以求重新获得信念的支持和角色的重新定位。郜元宝说面对人文传统的积贫积弱以及社会文化的无序性和随意性,知识分子更应该义无反顾地为自己的学术和知识价值做点原始积累工作,即提倡建构“学统”。“知识分子应该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去”,“学统不存,遑论道统”。许纪霖说,为了建立学术的独立性和重构人文精神,必须首先解构传统的道统中心,让学术从意识形态的束缚中独立出来,让人文精神具有超越政治功能的独立意义。期望建立一个不以意识形态的方式将学术和政治“统”起来的新“道”,那就是人文精神。68 (二)强调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陈思和认为知识分子学苏秦、张仪去做政治工具,以及把学术看作自我逃避的场所,都无法重建人文精神。他主张“人文精神只能在与时代的对话甚至龃龉中产生”。为此要在原来的庙堂意识、民间意识之外,再加入西方的向度,即把这三种价值系统统一起来,建立起现代知识分子的“新道统”。为了接通知识分子自己的知识传统和人文传统,他极力提倡从庙堂意识、广场意识退回到“岗位意识”。朱学勤补充说:“一个人文学者,不仅要把人文学科内的课题做好,做扎实,还要关注现实,关注今天的人文环境。”69陈思和在后来的文章中进一步强调:“我所说的建立知识分子岗位,也就是着眼于知识分子面对经济大潮怎样使人文理想在自己的岗位上贯穿起来,即通过知识分子自身的学术活动和方式来工作,绝无有些朋友望文生义地把它解释成?退回书斋?的意思。”70
费振钟认为,重建人文精神,从最切近的目的上说,是今天知识分子的自救之道,是寻求再生之道。他认为,到中国传统文化人格和学术生活中去寻找再生力,似乎很可疑;而回到“五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什么是人文精神(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