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012年江西省鹰潭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题27题)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一书中这样描述:“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的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下列评论不符合材料意图的是
A.在资本主义为主体的体系下,人类各个文明逐渐被纳入了统一的整体 B.新航路的开辟给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C.新开路开辟给亚非拉地区带来的灾难是作者要强调的主旨 D.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由材料信息可知,黄邦和认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不同文化日益融合;殖民扩张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地理大发现推动了思想的解放。故A、B、D表述正确;C项与材料信息相左,符合题意。
45.(2012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17题)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支持 C.突出了企业家们的作用 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新航路开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发展。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寻金热”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已经产生并初步发展。作为商品交换的支付手段的货币,不仅取代土地日益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而且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标志。
46.(陕西省商洛市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某历史老师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下列认识符合社会史观的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人民生活 B.新航路开辟给亚非人民带了屈辱、灾难和落后 C.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D.新航路开辟是人类文明的链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影响和史学观点。社会史观是研究人们的社会生活,故A正确。B是革命史观,C是全球史观,D是文明史观。
47.(湖南省长郡中学2012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对这一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历史研究没有固定的中心 B.历史研究要有世界视野 C.历史研究要尊重人类不同文明成果 D.世界上没有优越的文明中心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欧洲历史学家反思对世界历史研究的角度,开始抛弃欧洲中心论的思想,尊重人类不同文明对世界历史的作用和影响。本题选C项。
48.(湖南省长郡中学2012届高三第五次月考) 贡德?弗兰克著作《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统计数据: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了42000吨和74000吨白银,各有2 7000吨和5 4000吨运到欧洲,两个世纪合计81000吨。在欧洲获得的白银中,大约一半(39000吨)又转手到亚洲,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人中国。对这组数据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中国的封建经济仍然在不断发展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的经济交流 C.商品贸易的发展使欧洲需要更多的资本 D.中国客观上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材料分析能力和所学知识的再现能力。根据所学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材料中欧洲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但这并没有使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49.(山西省太原市2012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当代某学者认为:“如果说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从美洲掠夺过来的白银,??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的发展,也没有领会到古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那些发展给了西欧以超前的制度资本和实力。”这一观点认为西方的崛起
A.主要靠对外掠夺 C.与对外掠夺无关 【答案】B
【解析】考查西方崛起的原因。从材料的关键词“如果说”、“那显然忽视了”、“也没有那些发展给了西欧以超前的制度资本和实力”等即可知选择B项。CD均从属于B项。
50.(茂名市2012年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下列四个选项中,有—个隐含着对历史的某种价值判断。请问这个选项是
B.更靠其内在的发展 D.更靠古罗马的法制
A.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B.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C.19世纪中叶的俄国 D.19世纪以来的美术 【答案】A
【解析】考察新航路的开辟 从题意要求体现出“对历史的某种价值判断”。BCD选项体现不出价值判断,只是对史实的平实的表述,不带价值判断,而A选项中“文明交往”则体现出对历史事件影响的正面的肯定,故正确答案为A。
51.(浙江省绍兴市2012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测)历史上曾有过荷兰西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法国东印度公司等“公司”。对于这些“公司”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兴起于地理大发现,衰落于自由贸易时代 ②是特权贸易公司,负有政治、军事职责 ③极大地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④是工业资本的代表,有国家资本主义属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考查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题中所涉及的公司出现于17、18世纪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故不是工业资本的代表,排除④,选择A项。
52.(安徽省黄山市2012届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纪简史》一书中创造了一个新鲜术语“世界正被抹平”。其中提到“柏林墙的倒塌”、“互联时代的到来”、“静悄悄的危机”、“冲突防范”等概念。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与世界最初走向“平展”相关的是
A.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B.人与世界被发现 C.东方从属于西方 D.华尔街的崩溃 【答案】B
【解析】考查世界一体化进程。材料中“世界正被抹平”等信息反映了全球化进程,其最初表现就是新航路的开辟,选择B项。
53.(2012年浙江省杭州师大附中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26题)(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页
材料二 自18世纪下半叶,蒸汽机吐着白气推开现代化大门以来,人类文明发生了深刻的嬗变。在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新老大国次第亮相,演绎了各具特色的发展篇章,这当中有一条堪称规律的结论:一个国家要保持充满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态势,关键是让经济发展方式始终与时俱进,找到符合时代潮流、契合自身发展阶段的现代化路径……正是依靠工业革命,转向工业立国,才使英国这个孤悬一隅的小岛,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成为跨越两个世纪世界发展的领头羊。正是重视科技发明、信奉“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才使美国这个原本照搬欧洲技术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抓住机遇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任仲平《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中国曾有两次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要转型。60年前新中国的成立,完成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彻底扫清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制度障碍,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30年前,我们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拉开了改革开放的恢弘巨幕,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我们这个曾占据人类文明中心地位的古老民族,在落后世界现代化进程一个多世纪后,赶上了现代化的最新浪潮。
——任仲平《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
(1)材料一中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英国和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中后期中国经历了哪两次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转型? (4分)
(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我们应怎样赶上现代化的最新浪潮。(3分)
【解析】本题利用材料,考查学生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第1问可根据材料中所给出的信息,得出马克思、恩格斯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第2问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出英国和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原因。第3问从材料三,“60年前”、“30年前”等信息可以判断出中国经历的两次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转型,指第一次,新中国成立;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可酌情回答。类似问题考查到较多,需要较好的掌握,
【答案】(1)影响:交往扩大;生产力水平提高;阶级关系变动;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世界市场逐步形成。(3分)。
(2)英国原因:率先进行技术革命,开展工业革命;走符合时代潮流、契合自身发展阶段的现代化路径。(2分)美国原因:重视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利用制度推动科技创新。(2分)
(3)转型:第一次,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
向社会主义的制度转型;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开始了经济体制转轨的探索。(4分)
(4)启示:加强与世界各地交往,扩大国际市场;重视科技发展,增强创新能力(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或引进国外科技,消化创新);加强科技制度建设,为科技发展提供政治保证;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3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满分,若答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54.(2012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41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农被原料,总数接近30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适应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
——王思明《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
材料二 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当然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诸如茶树、柑橘、樱桃等输入美洲。欧洲人的饮料一下子丰富起来,他们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
说到全球化的启动,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了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和交流,忽视甚至无视了旧大陆之间文明交流的加强。其实旧大陆之间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也是极重要的内容,尤其是:欧洲和中国思想文化的交流。
——计翔翔、周百鸣《地理大发现探幽》(二)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12分) 评分标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采用整体评分法。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答案】新航路开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第一次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通过贸易、传教等活动,商品、人员、物种实现了世界范围的流动,包括文化在内的不同文明之间交流逐渐频繁;物质文明的交流,正如材料所述的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精神文明的交流,特别是中国与欧洲思想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成长;在世界各种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中,世界各地联系进一步加强,全球化不断发展。
55.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依据下表对四种史观的解读,结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3届单元练习必修二第二单元(教师版) - 图文(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