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易燃易爆物料大量泄漏事故应急预案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4-0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易燃易爆物料大量泄漏事故应急预案

1、基本情况

****公司尿素车间位于公司中西部,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车间现共有三套尿素装置:Ⅰ期水溶液全循环法尿素装置(1986)、Ⅱ期水溶液全循环法尿素装置(1992)、Ⅲ期意大利斯纳姆氨汽提尿素装置(2005),总生产规模为480kt/a。三套装置共有三台液氨缓冲槽、三台尿素合成塔、十六台高压泵及其他高压、中压、低压、真空浓缩等设备,在生产中三台液氨缓冲槽、三台尿素合成塔、十六台高压泵及其他高压、中压、低压、真空浓缩等设备及与之相连接的含有液氨、气氨、各种浓度的甲溶液和氨水等对人体有害物质的任何一台设备或管道发生泄漏,往往会造成中毒、火灾、爆炸、环境污染等事故的发生。 2、危险性分析

(1)、氨为无色气体具有刺鼻的臭味,熔点为-77.7℃,沸点为-33.35℃。自燃点为651.22℃,爆炸下限为16%,爆炸上限为25%,最小引燃能量0.77mJ,易溶于水,与空气混合物遇火爆炸,遇热放出氨和氮化合物的有毒烟雾。

(2)、氨在空气中易形成爆炸性气体,氨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15.5-27.7%(体积)。氨与氢﹑甲烷﹑一氧化碳等易燃气体也能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3)、空气中含氨达0.49mg/l时,能刺激眼睛,达1.2mg/l时,能引起咳嗽,当氨含量为0.2mg/l的环境下工作,短期内就能引起中毒,造成肺气肿。因此,国家规定在空气中允许最高氨含量为0.02mg/l。

(4)、人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20ppm,人吸入最低致死浓度(lol0):500ppm/s分钟。

(5)、人经眼接触700ppm引起刺激。眼接触液氨或液氨浓度氨气可致灼伤,皮肤接触液氨会立即引起冻伤,浓度为1%的气氨对皮肤有刺激,达到3%以上就能引起灼伤和起泡。。氨对黏膜和皮肤有碱性刺激及腐蚀作用。短期大量吸入氨气后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痰咳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误服氨水可致上腔食道灼伤。胸腹痛,呕吐,虚脱。可发生食道,胃穿孔。长期低浓度接触氨气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病状。

(6)、职业性急性氨中毒标准及处理原则参见GB7800-87,从事作业人员均应进行就业前检查,根据接触情况每1-2年进行一次体检,内科,五官科,胸

部X检查,肺功能检查和血气分析。氨腐蚀性强,可使组织蛋血变性,脂肪组织皂化。

3、危险目标周围可利用的安全、消防、个体防护的设施、器材及其分布

地点(岗位) 压缩机岗位 压缩机岗位 压缩机岗位 深度水解岗位 深度水解岗位 深度水解岗位 Ⅰ期泵房岗位 Ⅰ期泵房岗位 Ⅰ期泵房岗位 Ⅰ期泵房岗位 Ⅰ期泵房岗位 Ⅱ期泵房岗位 Ⅱ期泵房岗位 Ⅱ期泵房岗位 Ⅱ期泵房岗位 Ⅱ期泵房岗位 Ⅰ期总控岗位 Ⅰ期总控岗位 Ⅰ期总控岗位 Ⅰ期总控岗位 Ⅰ期总控岗位 Ⅱ期总控岗位 Ⅱ期总控岗位 Ⅱ期总控岗位 Ⅱ期总控岗位 Ⅱ期总控岗位 Ⅲ期主控岗位 Ⅲ期主控岗位 Ⅲ期主控岗位 防护用品名称 灭火器 充电式手电 防毒面罩 灭火器 充电式手电 防毒面罩 灭火器 充电式手电 防毒面罩 防化服 空气呼吸器 灭火器 充电式手电 防毒面罩 防化服 空气呼吸器 灭火器 充电式手电 防毒面罩 防化服 空气呼吸器 灭火器 充电式手电 防毒面罩 防化服 空气呼吸器 灭火器 充电式手电 防毒面罩 数量 16具 1个 3个 2具 1个 2个 4具 1个 3个 1套 1台 4具 1个 3个 1套 1台 4具 1个 6个 1套 1台 4具 1个 6个 1套 1台 2具 1个 3个 Ⅲ期主控岗位 Ⅲ期主控岗位 Ⅲ期主控岗位 Ⅲ期现场岗位 Ⅲ期现场岗位 Ⅲ期现场岗位 Ⅲ期现场岗位 Ⅲ期现场岗位 Ⅲ期现场岗位 成品分析 Ⅱ期分析 Ⅲ期分析 Ⅲ期框架 尿素控制中心 Ⅰ期总控岗位 Ⅱ期总控岗位 Ⅰ期泵房岗位 Ⅱ期泵房岗位 Ⅲ期主控岗位 压缩机岗位 Ⅲ期现场二楼 Ⅲ期现场二楼 Ⅲ期现场二楼 Ⅰ期泵房 Ⅱ期泵房 Ⅲ期现场 4、确定应急级别

(1)(三级应急)

防化服 对讲机 空气呼吸器 对讲机 灭火器 充电式手电 防毒面罩 防化服 空气呼吸器 防毒面罩 防毒面罩 防毒面罩 消防栓 消防栓 漏氨报警器 漏氨报警器 漏氨报警器 漏氨报警器 CO2灭火器 手推式干粉式灭火器 手提式干粉式灭火器 手提式干粉式灭火器 手提式干粉式灭火器 洗眼器 洗眼器 洗眼器 1套 1台 1台 4部 4个 3个 5个 1套 1台 1个 3个 1个 3个 3个 1个 1个 1个 1个 2 1 2 2 2 1 1 1 预警应急为可控制的异常事件或者为容易控制的突发事件。现场操作人员经过简单的应急救援培训即可完成事故现场的所有应急处置。

所发生的事故类型一般为:

①发生小范围中毒事故,当事人感觉不适并且未出现人员昏迷,经过休息或现场急救措施处理后,可以快速恢复正常;

②管线、充装站、液氨、阀门、法兰等发生可燃物质轻微泄漏;

③罐、槽、塔、泵、阀门、管道、法兰等因质量不好或安装不当而发生轻微泄漏;

④非关键装置发生停电、停水、停汽事件,但是未引起燃烧、爆炸、有毒物质泄漏扩散等危险化学品事故;

⑤发生小范围火灾,未造成人员中毒、伤亡; ⑥生产装置的控制系统出现故障;

⑦其他需要进行预警应急处置的事故(事件)。 (2)现场应急(二级应急)

生产装置区发生较大规模的火灾、爆炸和有毒物质泄漏事故,但事故影响和危害性尚未超越本项目的边界,动用公司应急救援力量即可有效处理的生产安全事故,公司所有应急救援力量进入现场应急状态。

所发生的事故类型一般为:

①发生液氨等有毒物质泄漏,但有毒气体的影响范围未超出本公司生产区边界;

②生产装置中的氨气、甲醇等易燃易爆气体、液体泄漏,并发生较大范围的火灾;

③发生电气火灾,影响关键装置的运转;

④发生全局性的停电、停水、停汽(气)等突发事件,并间接引发一定程度的有毒物质泄漏、火灾事故;

⑤其他需要进行现场应急处置的事故或事件。 (3)全体应急(一级应急)

灾害性生产安全事故(重特大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的影响和危害已经超出企业边界,需要当地政府等外部应急救援力量提供援助,或发生重大区域性自然灾害事件,本公司应急救援力量需要紧密配合当地政府,完成各项应急救援工作。

所发生的事故类型一般为:

①液氨发生失控性泄漏,有毒的氨气影响了周围社区; ②关键装置液氨储罐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

③其他需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支援的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5、对氨的防范

(1)、对于氨的防范,主要是时时注意,防止漏点的出现及恶性事故的发生。各岗位并配备好防毒面具﹑空气呼吸器﹑灭火器具等。一旦有氨泄漏,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严重时停车处理。当氨溢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鼻嘴,稳定情绪看风向,要逆风而行,不要大口喘气,尽量摒住呼吸。按平时熟悉的路线快速离开,防止碰伤。再者需动火时,必须按动火作业规程严格办理。 (2)、防护措施:

a、车间厂房内应设清洗用一次生活用水。 b、车间对各岗位配置专用防毒面具、防化服。

c、车间对各岗位人员进行液氨专项防范措施的培训学习。

d、空气中浓度超标(车间空气标准MPC中国30mg/m3)时,必须佩带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e、浓度小于2%时,用防氨的过滤式防毒面具 f、浓度大时,用隔离式空气呼吸器长管式防毒面具. 6、对氨的处理

1.为保护人体受液氨飞沫和高浓度氨气的毒害,须根据情况穿戴胶皮工作服,胶皮手套,胶靴和防护眼睛等。

2.发生泄露时应迅速切断泄露源,撤离污染区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

3.防火防爆主要措施,切断气源灭火,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并设法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用雾状或泡沫二氧化碳灭火

4.一旦液氨泄露,切断液氨阀,用水进行清洗置换,加以处理

5.如情况特殊,出现大量液氨泄露,采取紧急停车处理,人员撤离至安全地带。

7、事故发生后采取的处理措施

氨泄露处理

a、当班操作工应立即通知处室领导和当班调度。

b、当班操作工应迅速查明泄漏位置、数量及容器容量,能否切断来源,由生产调度判断组织是否进行停车。

c、在应急救援指挥人员到来前,操作工应立即组织安排现场无关人员到安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易燃易爆物料大量泄漏事故应急预案在线全文阅读。

易燃易爆物料大量泄漏事故应急预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8321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