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会计国际化在我国倍受关注,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各方面都与世界惯例接轨之际,会计作为企业间贸易交往的媒介——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自然也要尽快的与国际惯例接轨,逐步融入到国际会计中去。 经过十几年的引进和吸收,中国会计界对有关会计国际化方便的理论和实务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解和认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已取得积极进展,开始了一定层面的对话,但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特征,中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过程仍很漫长。
会计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为了加速我国社会经济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对外发展国际贸易,包括各国间的商品、劳务或技术等交易活动更加频繁,在贸易交往中,自然要获得对方的财务状况,由于每一个国家有着本土会计,即不同的会计规则,为了便于交易,减少障碍,也需要会计国际化。进行国际贸易,就有各种国际资本流动,随着跨国公司到我国来发展,也需要有一个共同的会计制度和程序,满足投资者的需要。国际间贸易、投资,往往出现国内企业在国际贸易种需要会计实务同意和会计信息的比较。为此我国会计准则在内的国际会计体系的内容,在不与我国法律和经济实际相抵触的条件下,尽量采取过激通用的会计原则、程序和方法。
1.1会计国际化的含义
会计国际化是一个过程、一个动态的概念。具体而言,可以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沟通。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明白差异之所在。二是协调。即尽量减少与国际会计惯例等方面的差异,消除不必要的分歧,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和有效性。三是规范和统一。即实行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同的标准化会计,使本国会计融入国际行列。每一阶段都以迁移阶段为基础,第三阶段是会计国际化最高层次,也就是会计趋同的阶段。 2.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
第一,会计国际化是我国市场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第二,会计国际化是跨国公司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会计国际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要求。 1.2.2我国会计准则的初建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为1992年到2000年。在这一阶段,我国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
1.2.3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为2001年到2005年。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后,我国终于加入了WTO,加速了我国经济建设国际化的步伐,于是,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要求日益迫切 1.2.4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阶段
从2005年开始,我国会计准则建设进入完善阶段。 2.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
我国目前会计的国际协调尚处于起步阶段.会计国际化协调进程中尚存在如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颁布及实施,是中国会计国际化的主导战略工程。中国会计准则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探索,当时仅限于学术界的理论探讨。会计准则建设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是2005年,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认真反思,借鉴国际经验教训,从2005年开始,会计准则建设全面提速。 2. 我国会计实务的国际化水平相对滞后
从会计实务的国际化程度来看,即使我国会计准则提高到国际化水平,也并不能说明我国的会计工作就达到了这个高度。只有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机结合,会计实现了实务方面的国际化,才算真正的国际化。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已初具规模,正在逐步向国际化靠拢,但会计实务国际化的任务却还很艰巨。
3.国内会计高层次人才缺乏
从会计人才的国际交流来看,企业发展的国际化,必然要求为其提供会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全球化。要使会计服务国际化必须使会计人才达到国际化水平,为其全球业务的开拓提供必要的水平支持。但是就目前来看,国内的会计水平无法为其提供全球性的服务,主要是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缺乏,而低层次的人才相对过剩。 4.我国会计惯例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差异。 3.稳步推进中国会计国际化的措施
1 提高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水平。 2.加快培育国际会计人才
3. 加快会计实务国际化的进程
4.。会计准则国际化作为会计国际化的核心内容,加快其进程必能促进会计国际化进程 4.正确对待会计国际化与中国国情的关系
国际化是一种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尽管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规模及其认可程度日益扩大,但中国特定的会计环境决定了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国际会计准则,也不能全盘否认国际会计准则,要在吸收、借鉴其先进的会计理论、方法时,体现自己的特色。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要充分实现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乃至漫长的任务 3.1目标定位
确定中国会计国际化的目标应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考虑。从长远来看,中园会计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将中国会计完全无条件地融入世界会计的发展轨道,中国与世界各国采用共同的国际会计准则.会计信息实现全球间标准化和通用化从近期来看,中国会计国际化的目标就是在充分考虑中西方会计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保持中国会计特色与国际惯例之问的关系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逐渐缩小中国会计与国际惯例之问的差异 推进中国会计准则在大多数重要方面符合国际会计惯例,提高中国企业尤其是公司制企业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减少和逐步消除外国投资者对中国会计报表的误解。为中国企业面向海外筹瓷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3.2处理好国际化与国家化的矛盾
会计在发展进程中存在一对主要矛盾:会计国际化和会计国家化。会计国际化是历史性的潮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当经济活动超越了“国界”之后.会计活动也必然会随之超越“国界”。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其会计事务处理中尽量采用会计上通行的做法:一方面可以促使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可以满足国际经济管理的需要 另一方面促使各国会计在其履行对内管理职能时用先进的方法 然而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制度不同、文化法律背景有差异,会计国际化困难重重。会计国际化与国家特色并存将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也是国际会计协调的主题,我们只有承认会计的国际化,才能更好地与国际会计相协调,促进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发展。 3.3会计准则国际化推进步骤
会计准则国际化作为会计国际化的核心内容。推进其进程必能促进会计国际化进程 笔者认为当前要进一步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特别要服从财务报告的基奉目标,突出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信息需求,摆正会计准则和传统会计制度的关系,避免准则与制度关系的混乱,同时还应稳步推进准则的制定速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展准则的搦{度与广度,提高其可操作性,争取财务信息主要相关者积极参与准则的制定,调动争社会力量。 3.4贯彻《会计法》协调会计教育工作
会计法律对会计制度的建立、运作、实施、发展起着保护和监督作用。
会计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那一天的突变,因此,中国会计在新形势下的国际化(如何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也就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中国的经济和法律环境具有特殊性,中国是一个转轨时期的国家,资本市场也是新兴的、处于发育时期的市场,与很多国家的经济改革的进程都不同,如:俄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环境更加不同,这决定了中国会计规范具有某种特殊性,根据这些特殊性,中国也制定了一些与国际惯例
略有不同的准则,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从历史角度看,会计本质是基于本国经济而发展起来的,会计必须适应本国经济的发展,会计不能超前于经济发展,但也不能落后于经济的发展,跨级讲究的是恰当,正如孔子所言“会计当而已矣”。
尽管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规模及其认可程度日益扩大,但中国特定的会计环境决定了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国际奎阿吉准则,要在吸收、借鉴其先进的会计理论、方法时,体现自己的特色。中国会计的环境特征主要表现在为政府还是欣喜的主要使用者、法制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市场发育尚未完善、会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还不高等等。鉴于此,我们在推动中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还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要充分实现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乃至漫长的任务。
5、强化产品开发,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大力进行产品开发, 6、强化对标挖潜,进一步提升技术指标
充分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集思广益,突破企业发展的瓶颈,依托对标平台,开展比、学、干、练,把经验、信息、成果充分共享,促使广大职工质量、技术、改进、参与意识明显的提高,科研创新成果效果显著,通过对标活动,找出自身不足,质量的薄弱环节,成立相对应的攻关小组。
7、强化规范化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按照“标准化、流程化、数据化、制度化”的“四化”要求,全面推行规范化管理。一是要统一安排,统一认识、理清思路、搞好培训;二是要按规范化和流程要求,实施开展各项管理工作运行控制,促进工作质量提高;三是要逐步实现管理数据化。 8、强化标准化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素质与操作技能
通过开展全员标准化培训活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作业标准和管理标准,进一步提高全员按标准化作业、按标准化管理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的落实和实现。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