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贯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诸多有利条件,但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尚未根本消除,还存在不少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国际经济环境也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都可能造成经济波动。因此,必须全面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变化,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切实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努力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坚持扩大内需,是从我国基本市情出发,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发展空间的战略举措,是缓解国际贸易摩擦、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把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和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强和改善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和条件,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要保持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坚决抑制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
2、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项目的投入 这是化解资源环境约束,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世界的4%左右,但原煤、钢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全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按照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利用资源,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006年上海项目的投入,要增加对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安排,强化增量控制,推进存量提升。
3、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投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按照努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2006年的投资重点,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中心环节,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提升制造业,特别是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天航空等高技术产业。要继续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构建技术高、效益好、消耗低、污染少、就业多的产业结构。要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和市场潜力大、能源和资源消耗少的服务业,增强创意设计、教育服务、研发与技术服务、科教商务等知识型、生产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要把能源产业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坚持节约优先,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进一步完善水利、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
4、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投资调整的重中之重 首先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推进科技园区、孵化器建设,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和产业化,打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环保等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同时,要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发挥其在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快发展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其次增加高科技项目投入,瞄准信息、生物、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超前部署高技术投入。大力发展光通讯、计算机及网络产品、软件和信息服务,形成从设备研发设计到内容开发应用的产业链。加快发展生物高分子材料、新型纤维材料、光电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建设若干新材料产业高地。再次。增加集成产业投入,在微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国际造船、生物农业等关键产业,实施跨产业集成专项,为产业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第四,增加消化吸收投入,把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形成上海品牌结合起来。要依托重大工程,推进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在清洁高效发电技术装备、大型机械成套设备、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装备、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集成电路关键设备等领域,促进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促进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实现技术和知识的再创新。最后,采取有效保障措施,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要以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形成激发创新积极性、鼓励创新行为和提高创新回报的外部环境。要实行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财政、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技术标准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要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5、加快建立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投资机制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要在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上狠下功夫,通过强化制度约束和完善激励机制,形成新的利益导向环境,使企业、政府部门和其他主体的投资行为切实转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上来,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我国应做到: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要继续改革政府管理方式,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2.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构造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要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
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加大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的力度。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加强和改善服务与监督,鼓励、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通过深化企业改革,真正使各类市场主体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要求决定企业的投资行为。3.深化价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投资资源,保护投资环境,必须健全反映资源稀缺程度、污染排放数量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要在控制价格总水平的前提下,积极调整价格结构,重点理顺水、电、煤、油、气和运输等基础产品的价格,合理调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价格和收费。4.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形成利益协调一致的经济调节机制。要继续完善税收体制,逐步统一各类企业所得税,形成规范的企业税制;扩大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试点范围,促进企业技术进步;调整和完善资源税,推动资源节约。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政府投资还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提高公共投资决策的透明度,所有公共投资项目都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防止以扩大内需为名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二是各级政府投资都要重点安排项目收尾和续建项目,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三是认真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对不重视民生项目、有投资能力而没有优先落实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资金的地区,要减少中央投资的安排。四是继续开展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的联合检查,加强专项稽查和专项审计,严肃查处政府投资项目中的违规问题,防止出现“豆腐渣工程”,确保资金安全和项目工程质量。
二是鼓励扩大民间投资。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在充分听取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抓紧制定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二是切实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规范投资准入门槛,推动准入标准公开化、透明化,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坚决破除垄断限制,降低准入门槛。通过改革行业管理体制,尽快扫清基础设施、市政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品批发等领域准入障碍。三是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小企业创业基础建设,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坚决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继续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用好中央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落实好部分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支持发展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特别
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四是加快清理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有关规定,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五是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和引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做到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一视同仁。全面清理并进一步减少、合并涉及民间投资的行政审批事项。做好民间投资监测和分析工作,合理引导民间投资。
三是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切实防止重复建设。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和产业政策,切实把好土地、环保、信贷、质量等审核关口,坚决防止高耗能、高排放、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一要进一步加强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项目审批管理,提高能源消耗、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准入门槛,对多晶硅等新兴产业要建立和完善准入标准。二要加强对区域产业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并将其作为受理审批区域内高耗能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前提。达不到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超过排污总量指标的生产企业必须限期治理。三要严格依法依规供地用地,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四要实行严格的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按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相关产业政策要求发放贷款。五要加强行业产能及产能利用率的统一监测,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导向及产业规模、社会需求等信息。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扩大开放领域,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制造业改造提升。将高端制造业作为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促进外商投资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此次修订在鼓励类中增加了纺织、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条目。同时,考虑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要求,将汽车整车制造条目从鼓励类中删除;为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盲目重复建设,将多晶硅、煤化工等条目从鼓励类删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国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鼓励外商投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层次和水平,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参考文献】
[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裘国根主编.投资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关于中国如何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研究(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