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③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46、为什么说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答:①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意象、意境在本质上是虚拟的、审美的,以意象世界作为核心的艺术品的首要功能只能是审美,同时艺术意象的营构主要也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②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以为艺术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单独存在,只能体现在意象体系中,离开了意象,这种种因素就不再是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的多元化功能正是这些非审美因素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间接实现的。 47、从艺术存在方式而言,艺术品所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①他律性——即艺术品为接受主体而存在,又同时为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所决定和制约;②形式符号性——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和意象创作要传达给接受主体,需把它外化为特定的形式符号,凝定在一定的艺术品中,接受主体借助于这些符号来接受和创造;③开放性——艺术品作为中介,要向艺术家开放,才能有艺术品的产生,同时向接受者开放,才能使之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48、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
答:①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②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③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49、怎样理解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中?
答:①这三个环节的动态流程是一个整体系统,缺一不可;②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过程是第一个也是首要的一环节,没有艺术家的创造就不可能有艺术;③艺术家如果不把意象表达出来,物态化和物化为艺术品,就无法达到交流、传播的目的;④艺术接受也非常重要,接受者带有自己的期待视界来欣赏艺术品,并在艺术品提供的意象框架基础上进行重建与在创造,发展丰富艺术的意象世界。
50、为什么说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答:意象是艺术存在的核心,艺术首先存在于意象世界及其流程中。艺术活动的开端以意象的产生为标志。在艺术的流程中,贯穿始终并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艺术创造阶段艺术家意象的生成。所以说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51、艺术敏感的含义及其特征是什么?
答: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特征:可以归纳为朦胧性、突发性和能动性。它是朦胧的意象的雏形,还未形成完整的意象;它是突发的,似乎从天而降,所以难以把握;它不只是主体对客体的被动感受能力,更是主体对客体的赋予能力,艺术家凭借先在的文化心理结构能动地感受对象。
52、说明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的作用。
答:①在想象中,由艺术敏感所激发的艺术意象逐渐得以发展、鲜明和形成;②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重要的是将其融会和整合;③想象力在生产意象全过程中始终是最重要、最有决定性的艺术创造力。 53、简述艺术接受的核心、本质与过程。
答:①艺术接受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②艺术接受,本质上仍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接受者所欣赏的仍然是艺术意象,通过意象欣赏,接受者才能获得审美愉悦和艺术体味;③艺术接受的过程是对艺术品的符号形式靠自身主体意识的读解过程。
54、简述艺术技巧的审美价值。
答:①艺术技巧是通向艺术本体的路,艺术家在技巧的操作中体验美、创造美,在此意义上艺术技巧本身就是艺术,就是美。这种美体现在道与技的得心应手的和谐中,体现在主体与艺术合一的状态中;②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艺术技巧所展示的美就凝聚于形式的符号中。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技巧的美,因此艺术技巧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55、艺术接受过程中,欣赏者是如何实现意象的重建的?
答:①艺术接受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②艺术接受中的意象是要靠再生、重建的,因为艺术家心中的意象不能直接为接受者感知,艺术作品本身也并非直接的艺术意象,只是艺术意象的符号化和物态化;③接受者意象的生成的契机来源于艺术品,接受者在解读形式符号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 56、简述艺术分类的主要原则。
答:①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分,把艺术分为主观的与客观的、再现的与表现的;②从艺术与欣赏者的关系分,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③从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分,把艺术分为动态艺术与静态艺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 57、简述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①建筑材料的审美性质;②建筑的形式结构;③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对其艺术上的价值有着直接的影响。 58、简述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①雕塑对物质材料的选择有严格的要求;②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统一;③作为一种空间艺术,雕塑仍然要受到这类艺术一般特征的影响,无法动态展示一个完整事件。 59、简述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①欣赏绘画的内在意蕴;②掌握绘画的基本语言的审美性质;③画面的内在韵律,也就是动感的捕捉是绘画美的灵魂。 60、简述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①音乐所依赖的媒介就是声音,声音自身的质量决定着音乐的美感,同时,声音间的组合关系,各种音色的组合关系也决定着音乐的美;②各种声音按照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声等规范组合起来,能够塑造出一定的音乐形象,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③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以表演者的演奏为中介;④音乐是完全动态的艺术。 61、简述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①首先是媒介自身的审美作用;②表现的是一个动态的事件,其结构自然也就具有相应的特点,要求完整与统一。 62、论述艺术接受的主体性。
答:①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是接受者调动主体性因素进行的意象创造;②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即与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有关;③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一个特殊的结构,其中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点,给接受主体的参与以自由;④不但文学作品,一切艺术品都只提供较模糊、概括的总体框架,需要接受者主体性的参与。
63、论述艺术品鉴赏过程的三个阶段及特征。
答:①观——是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是不完整和粗浅的鉴赏;②品——是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可以说“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接受主体进一步把握了形式符号的深层意义,在把握过程中把意象建立起来,更丰富、更完美;③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接受主体完全进入意象世界,主体不再执著于符号的形式,而直接与艺术意象合而为一,进而直接领悟其意味。所谓“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意”,这就是悟,也就是艺术接受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 64、简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线索。
答: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①上古时期的美育思想是以乐感化。孔子把乐视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过乐化达到天人和谐;②朱熹认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消融渣滓”的过程,以此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提升人格,完善人生;③李渔指出戏曲的情节、文词都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
中国现代的美育思想:①蔡元培率先引入“美学”一词,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代宗教”;②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③王国维则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65、简述西方主要美学家的美育观。
答:①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重视美育问题,真正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柏拉图,他认识艺术特别是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②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有一种净化或陶冶作用,这就是审美教育作用;③罗马的贺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强调美育与道德教育的统一;④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⑤马克思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66、简述审美教育与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的主要区别。
答: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内涵的三种主要观点,即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而实际上美育与其有明显的区别:①首先,人格教育主要还是一种道德教育,它与美育相关,但不能等同。把美育看成是人格教育也只是指出了美育的间接效应和终极指向,而未能揭示出美育独有的价值内涵;②其次,把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也只是把握了美育的中介形式及其直接效应,却未能揭示出美育独有的价值目标;③再次,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虽然都离不开艺术,但它们的目的和方法却不同。美育是艺术教育的规定只是揭示了美育的主要形式,但它看不到除艺术外,还有很多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象可以充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艺术教育要培养艺术人才,而美感教育则是要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 67、简析历史上对美育的内涵的几种主要看法。
答:对于美育的内涵,历史上无数美学家和教育家都试图从各自的角度做出界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①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事实上是把美和善混为一谈;②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体现了近代二元分立的思维特点,美学的独立情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③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也是对美育内涵的一种误解。④而现在,人们认为美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生、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68、美育与德育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德育是以锤炼人的道德品质、培养人的求善意志为指归;而美育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以不断提升人的境界;②美育是建立在自觉自愿、潜移默化的基础上的,而德育带有强制性;③美育是由内而外,从人的情感的角度去打动人;而德育是从外在形态,对人们进行道德规范,通过理智的约束,是一种制止的方法。
69、怎样理解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造就审美的人?
答:①审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比较高层次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自由的人生境界;②美育根本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具体说来,美育是要使人精神上能够获得解放与自由,把人从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
因此,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要造就审美的人。所谓审美的人,就是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70、简述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关系。
答:①联系: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同属于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是一种相互推动的辨证关系;②区别:智育是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的求真能力为目的;德育是以锤炼人的道德品质,培养人
的求善意志为指归;体育是以强化人的体能,培养人的健壮体魄为宗旨;而美育是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71、简述审美与人生境界的关系(审美教育对于人生境界的提升作用)。
答:①境界是心灵的一种存在状态,人们在心灵上有不同样式的生存状态,在社会实践中生成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②审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比较高层次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自由的人生境界。通过审美,使主体的精神得到升华的同时也得到重组和塑造,他将以新的姿态重新返回现实并改造现实。
因此,审美根本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审美教育使人生境界提升到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正是这种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 72、为什么说美育是一种化育?
答:中国古人认为,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化育”,是通过怡情养性的途径,使主体在感化中,经过审美,深入“人心”,从而陶冶主体的精神世界,完善自我的人格。虽有儒、道、禅之别,但其美育思想在这一点却是一致的。①孔子以“六艺”教学生,其中“乐”就是专门的美育课程。乐的美育方式是感化,即在个体的感性欲求得到满足的同时符合于社会文化心理。乐化的目的是和谐,以此进入一种顺应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②道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要求达到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至和”,静心虚静,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过程就是主体涤荡心灵,完善自我,合天地之道,达人际之和的过程。由技入道的庖丁解牛,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观照和享受;③禅宗更注重于自身的修养,注重个体的自我领悟,从美育的角度说便是“自己感化自己”,从而使自己跃身大化,与宇宙融为一体,显示出一种异常恬淡、宁静的心境,在不动声色中陶冶了人生,在审美中成就了人生。在具体方式上,禅宗注重渐修顿悟,就是始终不脱离感性,而又从具体感性中获得人格的飞跃。这种飞跃,这种个性解放,是浸泡在感性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结果。
中国的儒、道、禅在美育思想上都采用了“化育”的方式。可见,美育对人性情的陶冶、情感的净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不断地熏陶和浸染,shenmzhut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发生着微小的变化,渐渐形成一种心理结构,持久地影响着精神生活。美育正是以这种感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精神,转移人的气质。 1、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审美关系。
答: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①审美关系不是理智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它通过对对象外观“形式的关照,返回到主体内心,以自己的内在生命的投入来领悟和体验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进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圆融一体的境界。比如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中,李白在一种孤独中与敬亭山相看,并且互相都不觉得厌倦。在这种相看中,李白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分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②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比如王维曾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有画,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直观的把握。
③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的自由关系。比如李白在喝酒时,常常招呼月亮来同饮。他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诗中,人与月亮之间的隔阂被打破了,人与世界形成一种很自由的,超越一切限制的审美关系。
④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主,客体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比如我们只能在“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审美关系中,才能把陶渊明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定为审美客体。 2、以一件艺术品为例,说明艺术品的四个结构层次及其关系。 答:以中国国画为例,分为四个结构层次:
①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颜料,纸,舞台,铅字,银幕,胶卷,录像带等。它是就艺术品首先作为物质实体,是各种物质材料构成的存在而言的。比如中国传统的泼墨山水,如果不是用宣纸
而用别的纸张,就不能造成那种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即使同是用宣纸,还有生宣熟宣之分。所以说,物质实在层是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和媒介。
②形式符号层——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它们构成艺术品的第二层次。中国传统国画大致可分为写意画、工笔画,两者的根本区别反映在艺术品的形式符号层次是十分明显的,两者因为笔法运用、色彩调用、结构布局等技巧上的不同,营造出截然不同的审美效果。这说明了形式符号层次是艺术的直接性物质存在。
③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两个层次基础上、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就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物质实在层次仅仅是艺术品在物理时空中的存在层次,而意象世界层非实在的精神性存在,是艺术动态结构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层次。就国画而言,其物理时空意义上物质实在与单纯的形式符号本身并不意味着审美价值,而意象世界中,就有了鲜活的精神性存在,或青山绿水,乡野村郭,或浩渺烟湖,远山淡水,纯然的精神性寻在战胜了物质实在性,消解了形式符号的外在性。
④意境超验层——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超越人类特定经验领域的形上之境,艺术品由物质实在、形式符号向意境层次的深化,意味着艺术品从物理时空的存在状态向心理时空存在状态的转化,而从意象世界向意境世界的深化,则更将艺术品推向人生哲理的更高层次,进入了“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至境。国画中的笔画、墨意、是艺术家情感与人格的表现,它不去模拟现实实物,亦不纯粹抽象,而是表现出各个时代的生命情调与文化精神,画中表现的意境是一种非经验的存在,即超验层次的存在。
从国画的例子可以看出,艺术品这四个结构层次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其中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依凭,层层相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它们只有在整体的结构系统中才有其存在价值与各自的地位,离开了整体,每一个单层次都毫无意义。
3、艺术鉴赏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请结合实例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答:艺术鉴赏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其中“阶段性”的变化在于接受者随着艺术品的符号和意义的关系的深入发掘而导致的主体的感受的变化,我们可以初步把这个接受过程分成观、品、悟三个阶段。
“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形象,例如无意中在一本画册里面发现了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虽然从前完全不了解所谓抽象表现主义,对于这位画家也比较陌生,但是却可以感受到线条里面的运动性,一下子可以抓住其中的简单明快的美感。应该说这是凭借着主体的理解力,而达到的一种比较浅层次的审美感受。
“品”是对艺术品有了直观的了解后,必须将接受活动进一步展开与深化,才能使意象的重建得以实现,要实现这个转换,需要主体意识的积极参与,全神贯注,用心专一,静心体味。且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例如进入音乐会的大厅,屏息凝神,开始专注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个时候抽象的音乐元素直接全面地刺激大脑,激起听众内心的波澜。
“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由于接受主体完全进入意象世界,于是形式符号被克服了。例如阅读《悲惨世界》,在有的地方被那种崇高的人性力量深深震撼,被那波澜壮阔的社会和人生画卷深深感染,不由自主地进入了那个世事纷杂而又充满激情与痛苦的世界。
应该说明,在实际的艺术接受活动中,接受者由于经验和素质水平的不同,以及当时艺术品质量与品位的不同,不一定都能达到“悟”的境界。
4、结合实例说明美育的基本特点。
答:①诉诸感性。与一般的教育方式相比,美育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示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人们进行审美时,首先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具有吸引力的感性形象。感性形态的审美价值给人的感官享受中,包含着与人的生理同结构的节奏和韵律;美育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价值;美育的过程便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而艺术品正是通过感性意象表现作者感情的。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0年自考美学问答题论述题复习资料(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