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评价),经比较后筛选一种看法作为答案,此之谓“正反法”。此题在鉴别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评论时,首先可作出一正一反的两种答案:
A,施兰的评论是正确的。因为他的看法与材料二反映的情况相符合(如:材料二,反映的开荒、耕地面积和谷物、此棉产量的明显增长,施兰在评论中也提到“有所增长”、“大大增加”、“取得了相当成功”等等,所以讲两者是吻合的)。
B、施兰的评论是不正确的。因为他是美国人,是资产阶级学者,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公正地评价中国革命。然后比较A、B两种答案,看哪一种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评价,最后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③问的答案可分三个层次给分(从低到高): 第一层次:评论正确,符合大生产运动的实际情况。
第二层次:评论正确,材料二提供的数字可以证明,根据地渡过困难的事实更是证明。 第三层次:评论正确,他根据事实充分肯定大生产运动取得的成绩并承认达到了目标,同时也指出这是就极端朴素的水平而言的。
总之,中学历史学科考试的重大改革是用“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考查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能力,要答好材料解析题,不仅应有良好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好的古汉语功底、较广的知识面,还应具有较强的驾驭史料的能力,掌握答题技巧。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
2.《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人民教育出版社
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浅谈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