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设高效、廉洁、便民、诚信的人民政府,减少中间环节,实行“一站式”服务,取消或逐步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要进一步巩固政企分开的改革成果,加快推进政事分开的改革步伐,不留死角,从根本上铲除乱收费滋生的土壤。
乱收费屡禁不止的原因很多,情况复杂,治理工作难度大,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坚持常抓不懈,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热点、焦点之三: 看病贵问题 (一)、看病贵原因
比较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七个方面: 1、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不够合理。全国医疗服务资源80%集中在城市,只有20%在农村。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上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十分薄弱。
2、政府卫生投入不足。2004年,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6%下降到4.5%。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只占17%,企业和社会承担27%,56%是居民个人承担。
3、医疗保险覆盖面较小。据2003年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目前有44.8%的城市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医疗保障,基本靠自费看病。
4、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有所淡化。
5、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存在混乱现象。 6、对医疗机构监管不严。各级卫生部门存在重扶持、轻监管现象,缺乏对医疗机构监管的手段。医疗机构条块分割,也是造成监管不力的原因。
7、群众看病的要求提高。
(二)、解决看病难的措施
基本思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应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
基本原则:(1)、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不能变;(2)、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变;(3)、走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道路不能变。
具体措施:
1、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认真研究解决医药不分问题,切实改变以药养医的状况。
2、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适应农民承受能力的农村医药价格管理体系和农村医疗管理体系,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3、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各级政府选择一、二所综合性医院,收费低廉,财政保证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公益性质。
4、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严格大型医疗设备购臵,防止医疗机构以此乱收费。
5、开展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6、加快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建设,提高群众抵御疾病风险能力。
7、加强政府监管,改进药品、医疗器材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
热点、焦点之四:医患矛盾
(一)、医患矛盾突出的原因
(1)、法制建设不完善,老百姓的维权意识不强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将医院推向市场,医院有了经营性质,医院的利益驱使。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患者也一步一步被推向市场,从內心难以摆脱医疗卫生事业具有福利性,希望自己掏钱看病的同时,得到等值甚至超值的医疗服务
(4)、医疗体制改革后,各方利益重新分配和调整,客观上形成了医保、医药、医疗“三驾分头拉车”的局面。而“三驾分头拉车”把矛头集中到了医院。
(二)、解决医患矛盾的对策
(1)、国家应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
(2)、加强诚信建设和医患沟通,“钝化”医患矛盾:一是医疗机构要从自身找问题,重建医德;二是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三是改善就疹环境,适当降低费用。
(3)、社会要理解医疗服务是“特殊服务”,而不是普通的花钱买服务。
(4)、继续加大卫生立法的力度,逐步完善卫生法律体系。
热点、焦点之五: 买房贵问题:
在过去10年左右时间里,国内的房价是疯涨之后继续疯涨,那是绝对的“芝麻开花——节节高”,陷入了一种非理性的涨价困境中。一边是房子成了“新三座大山”之一,普通民众普遍感觉房价高、房子贵、买房压力大、供房要人命。然而一边却是房子供求强烈,房地产业发展态势非常良好,房子至少还要上涨几千点。没房子的人拼了命排队买房子,特别是经济适用房,更是有隔好几个晚上就去排队的,让人看了实在心酸。有了房子的人,则想通过房产投资,实现个人财富多快好省的再增加。这些其实都是房地产市场不正常的表现。
(一)、买房贵原因(房地产价格上涨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合理因素,如城镇人口增长较快,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住房需求迅速增加;土地价格上升,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加之商品房品质提高,配套设施和环境改善,商品房开发建设成本增加。但是,也有许多不合理因素。主要是:
第一,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近年来,银行存款利率较低,股市低迷,社会资金缺乏其他投资渠道,纷纷挤向房地产市场。也有不少境外资金进入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
第二,一些地区投机炒作现象严重,投资性购房需求迅速扩大。一些居民基于房价上涨预期,也参与购房投资;或者担心房价继续上涨而提前入市。
第三,商品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不足,抬高了商品住房的平均价格。
第四,部分城市盲目大拆大建,搞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带来大量被动性需求。在经营城市的理念指导下,抬高了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
第五,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少数开发商及中介机构利用市场信息不对称与不透明,通过囤积土地、囤积房源、虚假交易、虚假宣传等不正当手段,哄抬房价,误导市场预期。
(二)、解决措施
1、坚持遵循经济规律,主要采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同时实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力度。
2、调控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积极稳妥、把握力度,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法治、加强监管,促进住房价格的基本稳定和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3、调控工作实行供应和需求双向调节、综合治理的办法。
4、调节需求的重点,是遏制投机性需求,控制投资性需求,限制被动性需求,引导合理的住房消费。
5、改善供应的重点,是鼓励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
同时,还要做到:
首先,要提高认识。稳定住房价格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政府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具体体现。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稳定房价工作的统一政策部署,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其次,要落实责任。国务院明确,省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稳定住房价格工作负总责,同时要落实市县人民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要把这项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负起稳定住房价格的责任。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措施不力,造成当地房地产市场大起大
落,影响经济稳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地区,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最后,要加强监督检查。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加强对各地稳定房价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对措施不落实、工作不力的,将通报批评。各省级政府也应当加强对市(区)、县工作的督查和指导,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热点、焦点之六:就业问题
(一)、形成就业难的原因
客观上,一方面,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在逐年下降(即高增长低就业);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大量供给,即劳动力资料过剩。具体说:
1、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竞争的、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尤其是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使劳动力自由流动存在体制性障碍。
2、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匹配,这在大学生就业难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3、劳动就业岗位创造乏力,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不够,对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增加较多就业的公共卫生、城市环保及社区服务等行业挖掘不够。
4、劳动力市场有些政策还没有到位,劳动管理、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滞后,就业领域存在着劳动权益不平等现象。
(二)、对策
我国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各级政府通过坚持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协调发展城乡经济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扩大就业规模,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
1、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政府始终将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将控制失业率和增加就业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公务员考试申论万用句型(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