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冲突本末
纳赛尔是“泛阿拉伯主义”的信奉者, 他认为阿拉伯世界最终应该走向统一的
大阿拉伯联邦。纳赛尔设想的大阿拉伯联邦是超越宗教的政教分离国体,只要是讲阿 拉伯语的,不管什么民族,什么宗教信仰,都是大阿拉伯联邦的成员。要达到这个最终 目标,纳赛尔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把埃及建成一个富强的国家,成为阿拉伯联邦的 基石;第二步,收回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主要是指巴勒斯坦);第三步,建成统一 的大阿拉伯联邦。
为了尽快使埃及富强起来,纳赛尔采纳了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方式,重工业 、国防工业优先的建国思想。当然纳赛尔的社会主义和苏联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一回 事。纳赛尔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奉行中立和不结盟政策,既不一边倒向美国 阵营,也不一边倒向苏联阵营,为阿拉伯世界开创了一条新的外交道路。
纳赛尔的另一个宏大计划就是歼灭以色列,解放巴勒斯坦。要达成这个目的,离 开大国的支持是不行的。美国支持以色列,纳赛尔就向苏联寻求军事上的支持。苏联 出于冷战的需要,也需要在中东寻找一个战略伙伴,双方有共同的战略目的,于是苏联 逐步成为埃及的主要军火供应国。在苏联的援助下,埃及的军事力量稳步增加,特别 是空军和装甲部队有明显增强, 近代战争的作战能力有很大增长。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阿拉伯国家领袖,能像纳赛尔这样得到阿拉伯民众的衷 心爱戴。纳赛尔推翻了腐败的封建王朝,建立了进步的共和国,奉行不结盟的独立外 交,这些都得到阿拉伯人的赞赏。特别是纳赛尔敢于向西欧列强挑战,收回了苏伊士 运河,又使纳赛尔名声大震。纳赛尔口才很好,他富于情感的政治演讲,感染了无数阿 拉伯人民。下面摘录一段纳赛尔的有名演讲。 “我们在与西欧列强和以色列双 方作战。西欧列强制造了以色列,侮辱了我们阿拉伯民族,而且更有甚者,不管在194 8年以前还是以后,西欧列强对我们阿拉伯人一直视而不见,对我们的感情、我们的希 望、我们的权利,从未给过一顾。我们要教会西欧人,那些愚弄我们、侮辱我们、践 踏我们权利的西欧人,懂得尊重我们阿拉伯民族,认认真真地把我们当作他们的对手 。”
当时沙特阿拉伯等亲美国家禁止出售纳赛尔的画像,人们就从黑市买来纳赛尔的 画像挂在家中,向神一样地对纳赛尔祈祷,把阿拉伯复兴的希望寄托在纳赛尔身上。 每当埃及的“阿拉伯之声”电台播放纳赛尔的讲话时,收音机旁总是挤满热情的听众 。人们传诵着纳赛尔的故事:纳赛尔贵为总统,但仍然住在普通的平房里, 他没有艳 闻,没有存款,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埃及,为了阿拉伯,,,。很多阿拉伯国家的人民 都盼望自己的国家与埃及合并,接受伟大领袖纳赛尔的领导。 1958年2月,叙利亚与 埃及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纳赛尔的大阿拉伯联邦的梦想,好像已经看到了曙光 。
然而一个统一强大的阿拉伯联邦,必然威胁到以色列的生存,以色列不允许阿拉 伯联邦的诞生,要把她扼杀在摇篮中。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发起突然袭击,拉 开“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序幕。以色列在几天之内摧毁了埃及十几年装备起来的空 军,占领了埃及的整个西奈半岛。埃及军事上的惨败,大大打击了纳赛尔的威信,破碎
了纳赛尔的梦,也破碎了阿拉伯人的梦。
1970年9月28日,纳赛尔因心脏病突发去逝,几十万人为他送葬,人们唱着:“世 间唯一的神安拉,纳赛尔是他的爱儿”。那时全世界的阿拉伯人把阿拉伯统一、阿拉 伯复兴的期望寄托在纳赛尔身上。纳赛尔死了,埃及败了,阿拉伯的统一和复兴,转眼 变成看不到期待的渺茫。
1950年代到1960年代,也就是纳赛尔的时代,泛阿拉伯主义是阿拉伯世界的主流 思想。纳赛尔死后,利比亚的卡扎菲、伊拉克的侯赛因都试图继承纳赛尔的衣钵,重 新打起“泛阿拉伯主义”的大旗,统一阿拉伯世界。但他们的资历、人品和威望,都 无法与纳赛尔相比,纳赛尔没有接班人。此后,泛阿拉伯主义虽然仍是阿拉伯世界的 主流思想之一,但其主导地位已逐渐被“泛伊斯兰主义”,即我们所说的“伊斯兰原 教旨主义”所代替。
泛阿拉伯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非常不同。泛阿拉伯主义是非宗教性的,旨在建立 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联邦,强调不论宗教信仰,不论民族,凡是讲阿拉伯语的都是一家 人;泛伊斯兰主义则是宗教性的,旨在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体系, 强调不论国家 ,不论种族,不论讲什么语言,凡是信伊斯兰教的都是一家人。泛阿拉伯主义的基石是 阿拉伯语言、阿拉伯文化,而泛伊斯兰主义的基石则是伊斯兰宗教信仰。伊拉克的萨 达姆侯赛因是泛阿拉伯主义者,而阿富汗的塔利班则是泛伊斯兰主义者。
“泛伊斯兰主义”或“原教旨主义”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的伊斯兰政治家和宣 传家哲马鲁丁?阿富汗尼。1920年代创建的“**同胞团”,是现在“伊斯兰原教 旨主义者”的先驱。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为什么近代伊斯兰国家落 后了?为什么伊斯兰教徒不断被异教徒欺压?那是因为我们偏离了伊斯兰的真正精 神和基本原则。我们必须返回到伊斯兰精神的原点,才能改变伊斯兰世界的现状。”
人们为什么会信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其实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也有自己的理论 :“现在人类社会的战争、暴行、屠杀、迫害,都是来自所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民主主义、法西斯主义等人类头脑中的不洁思想。要消灭战争、消灭迫害、消灭犯 罪,达成一个平等幸福的人类社会,就要清除人类头脑中不干净、不纯洁的思想。而 达到这个目的的唯一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伊斯兰精神。”
在1960年代以前,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少数派,并没有很多的支持者。但进入19 80年代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迅速抬头,出现了伊朗,阿富汗塔利班这样的伊斯兰原教 旨主义国家。被视为恐怖主义分子的本拉登,更是推崇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埃及等比 较西方化的阿拉伯国家,也受到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很大影响。比如埃及最高法院放 弃了1979年制定的男女平等同权的法律,就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回归的一个示例。 从另一方面来看,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抬头,也与阿拉伯国家的近代化发展,经济 开发失败有密切关系。阿拉伯国家的普通人民看到的是什么?是上涨的物价, 扩大 的贫富差距,无德的商人,阴谋的政治家,败坏的社会风气,掠夺阿拉伯财富的异教徒 ,,,。在这样乌烟瘴气的社会中,一般大众难免产生对社会的怨愤心理,需要寻求一种 精神寄托,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正给了他们精神的解脱。 在1970年代前,阿拉伯
人把解放巴勒斯坦看作是民族解放战争,是为民族而战;而现在阿拉伯人把解放巴勒 斯坦看作是“圣战”,是为神而战。成立于 1960年代的巴勒斯坦抵抗组织叫做“巴 勒斯坦解放组织”,不叫“巴勒斯坦圣战组织”,而成立于1980年代的阿富汗抵抗组 织叫做“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不叫“阿富汗解放联盟”,也反映了阿拉伯世 界思想思潮的变迁。
泛阿拉伯主义的酿成和泛伊斯兰主义的酿成,既有阿拉伯人的内部原因,也有国 际社会的外部原因。从泛阿拉伯主义到泛伊斯兰主义,表现出当代阿拉伯人对国家和 政府的失望,不得不到神的旗帜下寻求解脱的归属意识。 1950年代到1960年代 ,是革命的年代,不仅中国在进行翻天覆地的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大革命,世界各地也 到处是革命的暴风骤雨。 1956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后,革命的风潮也吹遍阿拉伯世 界,封建王制体系的阿拉伯国家政府纷纷垮台,激进的革命党人政府成立。1957年,约 旦政府废除《英约同盟条约》,英军全部撤出约旦。1958年,伊拉克的自由军官组织 发动政变,推翻费萨尔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国。1961年英国保护国科威特独立。 1 962年, 也门自由军官集团发动革命,推翻王制政府,建立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同时在 1962年,阿尔及利亚摆脱法国殖民统治正式独立。
新诞生的阿拉伯革命党政权,多半持激进的民族主义态度,支持埃及总统纳赛尔 提倡的“阿拉伯大义”,即驱逐以色列、恢复巴勒斯坦是阿拉伯国家共同的义务。纳 赛尔本人也曾多次宣言:“要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掉。”与以色列相比,阿拉伯在人 力物力方面都占据绝对优势,只要阿拉伯世界团结一致,消灭以色列并不是不可能的 梦想。那时阿拉伯人在盟主埃及的倡导下,立下消灭以色列的雄心壮志。
1958年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立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但由于埃及总统纳赛尔 的家长制作风,叙利亚方面感到不快,叙利亚于1961年脱离“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成 立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1963年,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在叙利亚发动政变,掌握政权。 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在叙利亚掌权后,采取了比埃及更为激进的反以色列政策,特别是 在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扶持方面,几乎是尽全力而为。
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有近百万巴勒斯坦难民为了躲避战火,暂时逃出巴勒斯坦 。因为以色列拒绝他们返回家园,这些巴勒斯坦难民不得不长期住在巴勒斯坦周边的 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等国边境附近的难民营中。1950年代,革命的风潮也吹 到巴勒斯坦,巴勒斯坦难民中开始自发成立各种各样的武装组织。但当时阿拉伯诸国 对巴勒斯坦难民的武装组织并不很重视,没有给予有力的支持,所以巴勒斯坦武装组 织也没有什么令人瞩目的作为。
1963年以后叙利亚开始全力扶持巴勒斯坦武装组织,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 964年1月召开的第一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与会各国通过了支持成立巴勒斯坦解 放组织的决议。1964年6 月,以巴勒斯坦难民武装组织中力量最大的“法塔赫”为主 ,正式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64年9月第二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承认巴勒 斯坦解放组织为巴勒斯坦人民的正式代表。消灭以色列、武力夺还巴勒斯坦,成为巴 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奋斗目标。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章程中明文规定:“武装斗争是 巴勒斯坦解放的唯一手段。”
巴解组织没有力量正面和以色列决战, 就采用游击战、恐怖主义活动等手法对 以色列进行破坏和骚扰。1965年,叙利亚帮助巴解组织建立以叙利亚为据点的巴勒斯 坦解放军,巴勒斯坦解放军在阿以停战线附近向以色列不断发起小规模游击战,并在 以色列境内制造恐怖主义活动,阿以之间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加深。 1964年9月在埃及 举行第二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会上决定各国共同出资在约旦河上游建立大坝,控 制以色列的水源。大坝工程开工后,以色列出动空军对大坝工地进行轰炸,使大坝工 程无法进行,最后阿方不得不取消此次计划。
1967年5月,纳赛尔总统向联合国提出:撤走联合国在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留驻埃 及西奈半岛的维持和平部队。当时联合国秘书长请纳赛尔再次慎重考虑,当纳赛尔做 出肯定的答复后,5月19日联合国撤走了西奈半岛的维持和平部队。联合国维和部队 的撤退,使埃及失去了保护自己的缓冲力量,埃及和以色列形成直接对峙局面。在革 命热情的冲击下,纳赛尔总统发起了更为激烈的反以色列政策。1967年5月22日,纳赛 尔宣布禁止以色列船只和向以色列运送军火的船只通过蒂朗海峡,试图控制以色列的 海上交通。
尽管阿拉伯方面表现出十分强硬的姿态,但其主要目的是鼓舞阿拉伯世界的反以 色列斗争热情,在外交上压以色列让步妥协,尚未认真制定进攻以色列的计划。当时 阿方也明白自己在军事方面尚没有打败以色列的充足力量,尽管引进了不少苏联武器 ,但飞机主要是米格17,米格19等相对旧式的战机,坦克主要是T34 等苏联淘汰下来的 旧货,在装备质量方面与以色列有较大差距。在训练方面与以色列的差距就更大了。 1966年11月埃及与叙利亚结成军事同盟,后来约旦也加入了军事同盟。但埃及、叙利 亚、约旦三国在统一军事领导方面,存在不少争执,无法达成统一对以色列作战的计 划。
与阿方相比,以色列的备军作战准备要周到得多。以色列在第二次中东战争后, 就制定了对阿拉伯国家定期进行军事打击,防止阿拉伯国家军事力量强大的战略计划 。以色列一方面从美国购买最先进的武器,对军队进行严格训练,另一方面制定周密 的作战计划,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赢得战争的胜利,避免陷入持久战的泥潭。以色列 吸取了第二次中东战争中,不经过美国同意就擅自与英法共同作战,最后在美国的压 力下不得不自行撤军的教训,事先向美国提出以色列准备发起先发制人进攻的作战计 划。当时美国正忙于越南战争,与苏联的对抗也处于高潮,以色列打击埃及等越来越 接近苏联的国家,也符合美国的世界战略,所以美国最终没有反对以色列的先发制人 进攻计划。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起突然袭击,首先出动飞机轰炸 阿拉伯国家的机场和雷达站,使阿拉伯国家的大部分飞机在机场被炸毁, 防空能力遭 严重破坏。然后以色列出动地面部队,在短短六天中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的 约旦河西岸、叙利亚的戈兰高地。阿拉伯三国由于没有战争准备,在以色列的突然袭 击下溃不成军,无力进行有效反击,不得不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倡议。1967年6月11日, 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在联合国的安排下停火,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
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不仅摧毁了周边阿拉伯国家的 军事力量,还把占领土地扩大了三倍。但以色列的这些新占领领土,也使以色列与巴
勒斯坦的领土冲突,发展成为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领土冲突,阿以关系进一步 恶化。以色列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从整个大战略来看,以色列的胜利加深了 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仇恨,使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和平共处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1967年9月举行的阿拉伯首脑会议上,阿拉伯各国一致通过了对以色列的“三不决议 ”,即“不承认以色列、不与以色列交涉、不与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
为了解决阿以冲突,联合国于1967 年11月通过242号决议。242号决议主要有两 点:一、以色列从占领地区撤军;二、结束一切交战状态,尊重该地区所有国家的政 治独立和领土完整。阿以双方都接受了242号决议,但却对决议有不同的解释。主要 问题在于对“占领地区”的定义,242号决议中把“占领地区”写为 “OccupiedTer ritories”,没有定冠词“The”,所以以色列解释为从一部分占领地区撤军,而阿拉 伯方面则解释为从所有占领地区撤军, 在后来的阿以和平会谈中,双方也一直为“O ccupiedTerritories”的定义争执不休。
阿拉伯国家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的损失是巨大的,军队的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 ,还有40多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成为新难民。不仅如此,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惨败还 大大影响了阿拉伯国家政府的威信,以及阿拉伯人的民族自尊心,泛阿拉伯主义思潮 急速后退。第三次中东战争停战后,纳赛尔总统宣布他对战败负有责任,提出辞职,但 在埃及国民的强烈要求下留任。1970年9月28日,纳赛尔因心脏病突发逝世,阿拉伯世 界的盟主殒落。此后阿拉伯国家之间再也没有出现过纳赛尔时代团结一致的局面。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各阿拉伯国家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援助也明显减弱 。1969年,阿拉法特出任巴解主席,此后巴解组织开始进行自己的独立活动。阿拉法 特任主席后,为了引起世人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关注,把巴解的作战目标从单纯对以色 列作战,转向在国际社会制造恐怖主义活动。此后巴解组织制造的劫机、爆炸、无差 别杀人等事件频频发生, 巴解组织开始成为国际上引人注目的焦点话题。
纳赛尔死后,副总统萨达特当选总统。与理想主义的纳赛尔相比,萨达特则是务 实的现实主义者。在纳赛尔时期,因偏重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 调。加之国有制企业中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打击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第三次中东战 争后,埃及经济日益困难。萨达特上台后,对纳赛尔的政策作了重大调整:政治上放 开**,由一党制改为多党制;经济上由国有化转向鼓励发展私人企业,对西方
国家实行经济开放政策。理想主义的英雄过后,总要有务实的人为他收拾摊子,萨达 特收拾纳赛尔的摊子,类似于邓小平收拾毛泽东的摊子。
萨达特的最大任务还是打败以色列,恢复阿拉伯国家的自信。在第三次中东战争 后,纳赛尔深感不结盟政策的缺陷,开始倾向苏联,接受苏联的援助,大量引进苏联的 米格21战斗机,T55坦克,萨姆防空导弹等先进武器,还在军队中大量招请苏联顾问,苏 联对埃及的影响力大大加强。纳赛尔死后,萨达特对苏联顾问的傲慢态度有所不满, 一度于1972年7月把在埃及的15000名苏联顾问驱逐回国。
但萨达特的驱逐苏联顾问,也起到了迷惑以色列的效果。以色列看来,没有苏联 的帮助,埃及无法对以色列进行军事攻击,而萨达特驱逐苏联顾问,意味着埃及放弃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冲突本末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