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雪崩和本征电击穿的区别。
答:本征击穿理论中增加导电电子是继稳态破坏后突然发生的,而“雪崩”击穿是考虑到高场强时,导电电子倍增过程逐渐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导致介质晶格破坏。
5、影响击穿的因素
6、铁电体的特点 答:(1)非线性介质:P&E不成正比 (2)极性晶体:固有极矩 (3)自发极化:
(4)铁电性:在一些电介质晶体中,晶胞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而出现电偶极矩,产生不
为0的极化强度,晶体能自发极化的性质。
7、电滞回线的形成过程
答:(1)加电场:?沿电场方向的电畴扩展变大;与电场反方向的电畴则变小。极化强度随外电场增加而增加,如图中oA段曲线。
?电场强度继续增大,最后电畴方向都趋于电场方向,极化强度达到饱和,这相当于图中C附近的部分。
③再增加电场,P与E成线性关系,将线性部分外推至E=0时,在纵轴P上的截距称为自发极化强度Ps。
(2)去电场:晶体的极化强度随之减小,在零电场处,仍存在剩余极化强度Pr。 (3)加反电场:?达到值-Ec,剩余极化全部消失。 ?反向电场继续增加,极化强度反向并增加到负 方向的饱和值-Ps,当电场在正负饱和值之间循环一周时 极化和电场表现出电滞回线关系
Ps:自发极化强度,对单畴而言 Pr:剩余极化强度,对整个晶体
Ec:矫顽力
OA在原点的斜率代表介电常数
PPBPCPPAEOE
四、论述
1、写出克劳修斯-莫索蒂方程,并论述其物理意义和使用范围 答:(1)
?r?1n?? ?r?23?0(1)物理意义:?建立了宏观量—相对介电常数?r和微观量—极化率?的关系;?为获得高介电常数提供依据,?大,n大。
(2)使用范围:分子间作用很弱的气体、非极性物质以及一些NaCl型离子晶体和具有适当对称的晶体。
2、介质损耗和频率、温度的关系(327) 答:
3、根据图,描述热击穿的过程
Q1:发热量;Q2:散热量 答:(1)外加电场为E1< Ec
虽然开始时Q1>Q2 ,固体电介质温度上升;但当温度度升到Tc时,发热量与散热量 相等,建立起了热平衡。此时,若介质能耐受温度Tc的作用,则固体电介质能正常工作,不会发生热击穿。
(2)外加电场为E3>Ec
固体电介质中的发热量Q1大于散热量Q2 ,介质温度上升,且因Q1 始终大于Q2,所以固体电介质的温度不断上升,最终介质被烧焦、烧熔、或烧裂,丧失绝缘性能,发生热击穿。 (3)外加电压为等于Ec
当介质温度升到Tc时,建立起了热平衡,但不稳定。温度略有升高,发热量Q1即大于散热量Q2,最终仍然发生热击穿。电场强度Ec是发生热击穿的临界场强Ec 。
1、各种极化形式的比较 极化形式 电子位移极化 位移极化 离子位移极化 电子松弛极化 松弛极化 离子松弛极化 具有此种极化的电介质 一切电介质中 离子结构介质 钛质瓷、以高价金属氧化物为基的陶瓷 离子结构的玻璃、结构不紧密的晶体及陶瓷 有机材料(极化分子) 发生极化的和温度的关频率范围 系 直流-光频 直流-红外 直流-超高频 无关 温度升高,极化增强 随温度变化有极大值 能量消耗 无 微弱 有 直流-超高频 直流-超高频 随温度变化有极大值 随温度变化有极大值 随温度升高而减弱 随温度变化有显著极大值 有 转向极化 空间电荷极化 自发极化 4、308 图6.10 有 有 很大 不均匀介质 直流-高频 温度低于居里点的铁电材料 直流-超高频
第七章 磁
一、名解
1、磁化:一般磁介质,无外加磁场时,内部磁矩取向不一,无宏观磁性。在外磁场作用下,磁矩有规则的取向,磁介质显示宏观磁性。 二、填空
1、磁性的分类:抗磁、顺磁、铁磁、反铁磁、亚铁磁
2、原子磁矩包括:电子自旋磁矩、电子轨道磁矩、原子核磁矩。 3、电子磁矩包括:自旋磁矩、轨道磁矩 4、物质的磁性主要由自旋磁矩引起。 三、简答
1、磁性的来源 答:(1)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电子轨道磁矩;(2)电子自旋—电子自旋磁矩;(3)附加磁矩。
2、磁滞回线 和电滞回线类似
3、简述各种磁性介质的磁化机制
(1)顺磁:分子固有磁矩的取向磁化; (2)抗磁:分子附加磁矩感应磁化; (3)铁磁:强内部交换场。——自旋磁矩
4、铁磁性与铁电性的区别。 答:(1)铁电性是由离子位移引起的,铁磁性是由原子取向引起的;
(2)铁电性是在非对称的晶体中发生的,铁磁性发生在次价电子的非平衡自旋中;
(3)铁电体的居里点是由于熵的增加,而铁磁体的居里点是原子无规则振动破坏了原子间的交换作用,使自发磁化消失引起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物理性能最终版(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