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魏氏组织说明容器内壁产生过高温过程;爆破压力的理论计算分析说明了爆破不是由于液压系统自身产生的压缩气体压力引起的物理爆炸。
综合断口宏观分析、化学成分检测、力学性能测试以及断口微观形貌观测等方面结果得出:该起爆炸是由于蓄能器内部可燃气体燃烧后造成内压急剧增大,超出了容器的爆破压力引起爆炸,该起爆炸性质为化学爆炸。
蓄能器爆炸报导较多,多数为化学爆炸[6、7],经了解蓄能器内部的气囊保压不稳,容易泄漏,使用单位需经常补充氮气进行维护,但误装了氧气导致了本次事故。因此,对囊式蓄能器严禁使用可燃、助燃气体(如空气、氧气)充入。有必要建立制度,填写气体充入开工令,经安全员现场确认后,方可充入氮气,避免灾难性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 GB/T20663-2006.囊式蓄能用压力容器[S], 2006
[2]. GB/T13298-1991.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火花源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方法[S], 1991 [3]. GB18248-2008.气瓶用无缝钢管[S], 2008
[4]. 孙智,江利,应鹏展. 失效分析基础与应用[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5]. 陈国理. 超高压力容器设计[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7
[6]. 张而耕,刘鹏虎,王志文.蓄能器(无缝钢瓶)爆炸事故的失效分析[J].工程材料,2003, 27 (1):55~58 [7]. 王小华,牛亚平,毛国均,等.活塞式蓄能器爆炸原因分析[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10,46(6),388-391,395
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9一起蓄能器爆炸事故分析论文 - 图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