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方煤矿的发展史
地方煤矿1974至2007年发展趋于总体平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000年以前采、掘、机、运、通五大系统和煤炭深加工发展缓慢,2007年煤矿五大系统和煤炭深加工突飞猛进,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安全管理和煤炭产值增加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面从各个方面详细分述如下:
第一节 煤炭资源
煤炭是在古人用火的进程中被人类逐渐认识及利用的。在人类历史中,火的发现和应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火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推动社会前进的有力武器。
人类最初用火与熟食有关,由于自然原因引起大火后,遗留在火场上烧死的野物,不仅易于咀嚼,食咽,消化,而且味道香美。这一重要发现,启发了人们怕火至只有目的的利用,改变了“茹毛饮血”的早期原始状态。进而又逐渐懂得了用火来御寒,用火来驱逐猛兽,照亮黑暗的洞穴,改善居住环境。随着火的的普遍,人类又发明了敲击燧燧的木摩擦等取火方法。人工取火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它加速了历史前进的步伐,不断改善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火是离不开燃料的,为满足在各种环境中用火的需要,人们必然要寻求各种燃料,除去林木薪草等较方便的燃料外,沉
睡在地下亿万年的煤炭,必然要顺应人类的需要,响应火的召唤,被人类所发现。经历了长期的用火实践的探索,人们终于发现煤炭是重要的燃料,从而掀开了中国煤炭开发的历史篇章。
煤不仅会被外办的火所引燃,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本身也可以自然发火。煤接触到空气,就会发生氧化反应。煤在氧化过程中,要释放出一定的热量,当这种热量不能散失而聚集在煤中,就会使煤的自燃现象,我国许多地区的煤层露头处自史以来。长期自然,给人以“火山”那样的印象。
在唐宋以前,“煤”这个字的含义并不指今天的煤炭,而是指烟熏的黑灰。
那时的“石涅”即是煤的称呼。它最早见于《山海经》一书中。《山海经》中记载的石涅就是煤。《山海经广注》以石涅为石墨,而石墨是古代煤的又一名称。晋人《邺中记》载:“石墨可书,又文石炭”;又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部也指出:“石炭,上古以书字,谓之石墨,今俗称为煤炭”。另外,已故地质学家章鸿钊,从地质学,矿物学的角度,经详细考证,肯定了石涅即煤,至今盘县普古等地还有把煤叫石炭或岩炭的。
煤是由古代植物的遗体变化而成的。盘县古生代晚二迭世,距今2.5亿年,是植物生长的盛世时期。当时气候湿热,以大羽羊齿植物群为代表的植物繁生,成为盘县煤形成的先驱条件。继晚二迭世后,距今2.3亿年,地壳进一步下沉,到全区沉没于水下,是植物演变为煤的成煤过程。经过生长长两千多万年的
茂盛植物在隔氧、水解等化学变化及高压等物理作用下而形成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1983年社队企业区划调查组在在城三号煤顶板岩石中采集的植物硅化树杆化石(见照片)及植物叶部化石(见照片)。树杆化石直径十公分,长三十公分,可清楚的看到树木生长的年轮及木纹。
第二节 煤田地质勘探
煤田地质,即指煤的特征,含煤建造,煤层的形成、性质、变化及其分布规律。煤田即是在同一地质历程及统一的沉积环境中所形成的连续含煤地层及煤体所占有的广阔区域。
第三节 煤田地质
一、地史简要
地史:就是地壳发展历史,即代表各个地质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反映了古生物、岩石、矿物的形成及地壳的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等变质作用的历史。
盘县境内,自元古代(至距今六亿年)至第四纪(距今一百万年)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变革。其中以吕梁运动为冠,属造山性质;加里东和海西期地壳升降转为频繁;而燕山和喜马拉雅期,则主要表现为以褶皱和断层为主。
距今四亿年的早古生代时区,境内以上升运动为主,长期遭受剥独。
距今三点五亿年的泥盆地时期,盘县至富乐一带为一南北向水下隆起,其西部处于气候温暖,时而干燥的浅海环境,沉积了一套富含底栖生物的石炭岩及白云岩,其东部处于溢于浅海一半深海过渡环境。
距今二点七亿年的石炭纪时期,境内以正常浅海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沉积厚度为东厚西簿。距今二点五亿年的早二迭世时期,早期海水向西扩大,沉积物主要为泥岩、石英沙夹石灰岩,地势为西高东低。后期海水有渐退之趋势,地壳缓缓上升,随着东吴动的升起,有大量玄武岩浆时断时续,呈间歇性喷出,致使在玄武岩中停积了数层沉积页岩和煤层。
距今三点三亿年的晚二迭世时期,玄武岩喷发后,本区仍为海滨所据。彼时气候温热潮湿,以大羽年齿植物群为代表的植物繁生,加之当时东吴运转余波仍在影响着境内。以致形成含煤煤层数较多的沉积旋迥,成为西南区最有经济价值的含煤建造。
距今一九五亿年的三迭世时期。由于早期气候骤然改变,炎热干燥的气候代替了湿润多雨的环境,因此沉积了厚达四百米之柴红色地层区飞仙关组。中期境内则已成为浅海化学沉积,其发育异常,致使沉积了厚达六百米之薄层石灰岩。晚期境内又形成了广泛的大海,为境内最后一次海浸,沉积了巨厚的泥质灰岩。末期海水退出,从此结束了海相沉积历史。
距今一点三五亿年侏罗纪时期,海水全部退出本区,因当
时地势低平,有少许的湖沼环境生成,所以彼时区内沉积了面积不大的湖相沉积,以淹伍寨石英砂岩为代表。
距今七千万年的白恶纪以后,四川运动活动强烈,使境内自古生代以来的盖层全面发生褶皱 和断裂,境内构造形迹至此定型,形成了盘关向斜,土城向斜、照子河向斜等褶曲构造,具折曲范性的岩层发生了断裂,因而出现了断层耸立的高地及水洞至乐民大断裂形成的阶地分办线等。同时由于运动的结果,形成了崎岖不平的背斜山,所以到了距今一千万年的第三纪沿低凹及断层或槽谷地带沉积了以钙质胶结的砾岩。第三纪末地势吸局部的充填,但起伏仍很大。
迄今外力的剥蚀作用仍在削平着境内,使盘县境内地貌作用仍处于外力剥蚀阶段。
(一)褶曲
向斜位于盘县煤田之北,属普安山字型构造体系。向斜北东翼出露最老地层为茅口灰岩,核部为三迭纪关岭组灰成岩组成,向斜轴向北西四十度,轴部北西起于土城比中、中部在煤炭坡被一走向断层所切割,东南经鸡场平至唐山。轴线向南突出成弧形长达五十公里,宽二至八公里。向斜两翼地层倾角大小各异,北东翼地层倾角极为平缓,一般二十至三十度。南西翼地层倾角较大,三十至六十八度。向斜呈不对称向斜构造。
照子河向斜:向斜北西斜平行,东北西端紧紧与土城向斜毗连,属普安山字型构造体系。向斜北西起自土城、中部在备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煤矿的发展史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